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不學就滾回家!”教師一句氣話掀翻全網

“不學就滾回家!”教師一句氣話掀翻全網

文章來源: 教育人看世界 於 2025-10-24 23:01:3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10月23日晚,一位家長在網上發文,說讀初三的女兒回來轉述,“不想學就滾回家!”各科老師都曾對學生們甩出過這句狠話。她想問:義務教育階段,老師有權剝奪孩子上學的資格嗎?十四五歲的孩子,不讓他們上學,難道天天在家睡大覺嗎?

就是這樣一篇不足百字的短文,卻意外地引爆了網絡。因為它撕開的,遠不止是一句教師的氣話,而是整個社會關於教育底線、權力邊界和育人本質的一場集體心病。

“不學就滾回家!”教師一句氣話掀翻全網

評論區裏吵成一鍋粥。一方是理解力挺老師的人。“微塵草根”的評論被頂得老高:“到了學校不學習,不守紀律,屢教不改,已無上學意義。沒毛病啊!”在他看來,課堂是求知的神聖殿堂,不是混日子的收容所。當一個學生徹底放棄學習,成為課堂秩序的“破壞者”時,老師的憤怒是“恨鐵不成鋼”的絕望,是盡責者在無奈下的最後呐喊。



而網友“海狗”的留言更是言簡意賅:“但凡老師能將就,也不會說這樣的話。”這背後,是多少一線教育工作者,在“管也不對,不管也不對”的夾縫中,積累的疲憊與委屈。

但另一方的聲音,雖然微弱,卻直指核心。一位老師網友的評論帶著某種清醒的痛感:“動手就是體罰,動口就是侮辱,啥都不懂動就是不負責任,學生是上帝,家長是衣食父母。”這句話像一麵鏡子,照出了當下教師麵臨的倫理困境:教育懲戒的尺子,究竟該畫在哪裏?



更有像“西秦燕子”這樣的家長,用親身經曆哭訴:“孩子常被老師趕回家,時間一長,他覺得不寫作業還能不上學,真好。”一個看似立竿見影的懲罰,卻意外地將孩子推向了更深的厭學深淵。老師的初衷或許是“震懾”,但實際傳達給孩子的信號卻是:學校,是一個可以憑借“變壞”就能輕易離開的地方。



你看,這場爭論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它背後是三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同一條河裏掙紮。

老師的“管不了”,背後是績效壓力與課堂效率的冰冷 KPI。當一個“學渣”影響了整個班級的“平均分”和升學率時,那句“滾回家”的氣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被逼到牆角後,最原始的應激反應。

而家長的“護犢心切”,質問的也並非那一時的情緒,而是這句話背後傳遞的“放棄”信號。他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權利,被如此輕率地懸於一言之上。



那個坐在教室後排,或許正吹著口哨、做著鬼臉的孩子,他真的是天生的“惡魔”嗎?一位中專老師,提供了一個令人心碎的觀察:“來我們學校的很多都是初三不念了,但給畢業證!來的好多都有心理疾病!家庭也出問題!”這寥寥數語,為我們勾勒了另一個真相:許多課堂上“無藥可救”的行為,根源往往在課堂之外,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家庭裂痕與童年創傷裏。



所以,當我們圍觀這句“滾回家”時,我們到底在憤怒什麽?

我們憤怒的,或許不是嚴厲本身,而是教育手段的窮盡與失效。當說服、引導、關愛都無能為力時,似乎隻剩下用“驅逐”來威脅這最後一步。但這最後一步,恰恰暴露了我們在育人問題上的集體性“失能”。



這場辯論,表麵是“該不該趕”,深層是“我們還能怎麽辦”。有網友提出恢複留級製度,有網友呼籲按小升初分數錄取,這些看似“倒退”的建議,實則反映了公眾對教育分層與因材施教的迫切渴望。我們現行的流水線模式,確實難以容納那些不願或不能“隨波逐流”的靈魂。



義務教育,從來不隻是國家單方麵提供的“福利”,它更是一張由權利與義務共同編織的網。當學生的“學習義務”完全缺位,侵害到他人“受教育的權利”時,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單純的包容,是否也是對多數認真學習者的不公?

沒有簡單的答案。但真正的危險在於,如果我們任由討論停留在“老師對不對”或“孩子該不該”的互相指責上,那麽教育的真正問題——如何麵對越來越複雜的青少年心理,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懲戒與引導體係,如何明確家校的權力與責任邊界——將永遠被情緒掩蓋。



那句“滾回家”之所以刺耳,是因為它像一個高燒病人發出的囈語,指向的是整個教育機體深處的炎症。它提醒我們:教育,這場需要耐心、智慧與無限愛意的漫長耕耘,正在被簡化為一場關於“權”與“責”的訴訟。#教育金秋創作工坊#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訴訟的陪審員。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蘋果新手機開售即破發,砍單到幾乎停產
美中談判"幾乎完成協議",美貿易代表:可交川習簽署
BBC:中共四中全會釋出的三個訊息
國產電動車撞向十堰重慶路小學,多名學生和家長死傷
中美航班即將劇變!但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患




24小時討論排行

痛批川普是「暴君」賀錦麗:我可能再戰白宮!
普丁大讚無敵!俄成功試射"海燕"新型核動力巡弋飛彈
稀土真的是中國卡美國西方脖子的“核選項”嗎?
楊振寧遺體告別式未見中共高層出席 更像民間性質
28秒穿越死亡線 解放軍首曝機器狼搶灘殺敵畫麵
北京三裏屯“勇士”再現 掛布條痛斥共產黨“邪教”
拆白宮東翼化為瓦礫! 川普“豪宴廳”募資名單曝光
班農指川普將“做多一屆總統”:內部圈子已有計劃
貝森特預計:中國稀土管製會延後1年實施
劍指中國!川普組建“黃金艦隊” 考慮重拾“戰艦概念”
經濟學人:一旦美國撒手不管 台灣能有什麽B計劃?
特朗普再度指責加拿大播放反關稅廣告,宣布將加征10%關稅
川普罵“史上最爛照片” 《時代》封麵換了張帥照
加州州長紐森承認:正考慮2028年競選美國總統
西方輿論:中國正贏得貿易戰 “中美大和解”不會發生
被紅毯高規格迎接 川普嗨到當眾手舞足蹈 相當開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不學就滾回家!”教師一句氣話掀翻全網

教育人看世界 2025-10-24 23:01:30

10月23日晚,一位家長在網上發文,說讀初三的女兒回來轉述,“不想學就滾回家!”各科老師都曾對學生們甩出過這句狠話。她想問:義務教育階段,老師有權剝奪孩子上學的資格嗎?十四五歲的孩子,不讓他們上學,難道天天在家睡大覺嗎?

就是這樣一篇不足百字的短文,卻意外地引爆了網絡。因為它撕開的,遠不止是一句教師的氣話,而是整個社會關於教育底線、權力邊界和育人本質的一場集體心病。

“不學就滾回家!”教師一句氣話掀翻全網

評論區裏吵成一鍋粥。一方是理解力挺老師的人。“微塵草根”的評論被頂得老高:“到了學校不學習,不守紀律,屢教不改,已無上學意義。沒毛病啊!”在他看來,課堂是求知的神聖殿堂,不是混日子的收容所。當一個學生徹底放棄學習,成為課堂秩序的“破壞者”時,老師的憤怒是“恨鐵不成鋼”的絕望,是盡責者在無奈下的最後呐喊。



而網友“海狗”的留言更是言簡意賅:“但凡老師能將就,也不會說這樣的話。”這背後,是多少一線教育工作者,在“管也不對,不管也不對”的夾縫中,積累的疲憊與委屈。

但另一方的聲音,雖然微弱,卻直指核心。一位老師網友的評論帶著某種清醒的痛感:“動手就是體罰,動口就是侮辱,啥都不懂動就是不負責任,學生是上帝,家長是衣食父母。”這句話像一麵鏡子,照出了當下教師麵臨的倫理困境:教育懲戒的尺子,究竟該畫在哪裏?



更有像“西秦燕子”這樣的家長,用親身經曆哭訴:“孩子常被老師趕回家,時間一長,他覺得不寫作業還能不上學,真好。”一個看似立竿見影的懲罰,卻意外地將孩子推向了更深的厭學深淵。老師的初衷或許是“震懾”,但實際傳達給孩子的信號卻是:學校,是一個可以憑借“變壞”就能輕易離開的地方。



你看,這場爭論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它背後是三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同一條河裏掙紮。

老師的“管不了”,背後是績效壓力與課堂效率的冰冷 KPI。當一個“學渣”影響了整個班級的“平均分”和升學率時,那句“滾回家”的氣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被逼到牆角後,最原始的應激反應。

而家長的“護犢心切”,質問的也並非那一時的情緒,而是這句話背後傳遞的“放棄”信號。他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權利,被如此輕率地懸於一言之上。



那個坐在教室後排,或許正吹著口哨、做著鬼臉的孩子,他真的是天生的“惡魔”嗎?一位中專老師,提供了一個令人心碎的觀察:“來我們學校的很多都是初三不念了,但給畢業證!來的好多都有心理疾病!家庭也出問題!”這寥寥數語,為我們勾勒了另一個真相:許多課堂上“無藥可救”的行為,根源往往在課堂之外,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家庭裂痕與童年創傷裏。



所以,當我們圍觀這句“滾回家”時,我們到底在憤怒什麽?

我們憤怒的,或許不是嚴厲本身,而是教育手段的窮盡與失效。當說服、引導、關愛都無能為力時,似乎隻剩下用“驅逐”來威脅這最後一步。但這最後一步,恰恰暴露了我們在育人問題上的集體性“失能”。



這場辯論,表麵是“該不該趕”,深層是“我們還能怎麽辦”。有網友提出恢複留級製度,有網友呼籲按小升初分數錄取,這些看似“倒退”的建議,實則反映了公眾對教育分層與因材施教的迫切渴望。我們現行的流水線模式,確實難以容納那些不願或不能“隨波逐流”的靈魂。



義務教育,從來不隻是國家單方麵提供的“福利”,它更是一張由權利與義務共同編織的網。當學生的“學習義務”完全缺位,侵害到他人“受教育的權利”時,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單純的包容,是否也是對多數認真學習者的不公?

沒有簡單的答案。但真正的危險在於,如果我們任由討論停留在“老師對不對”或“孩子該不該”的互相指責上,那麽教育的真正問題——如何麵對越來越複雜的青少年心理,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懲戒與引導體係,如何明確家校的權力與責任邊界——將永遠被情緒掩蓋。



那句“滾回家”之所以刺耳,是因為它像一個高燒病人發出的囈語,指向的是整個教育機體深處的炎症。它提醒我們:教育,這場需要耐心、智慧與無限愛意的漫長耕耘,正在被簡化為一場關於“權”與“責”的訴訟。#教育金秋創作工坊#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訴訟的陪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