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英有可能正在醞釀對中國態度的根本改變:從遏製並試圖擊垮中國,轉為現實主義地謀求與中國長期共存。蘭德公司本月14日出台一份115頁的報告,要求穩定美中競爭關係,對台灣、南海和科技競爭這三個最可能引爆衝突的領域提出相互妥協諒解的建議。該報告還破天荒地主張美國要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獨”,支持中國“漸進統一”,以避免一夜之間攻占台灣的情況發生。
蘭德公司是美國最具影響的智庫之一,老胡清楚記得大約20多年前,該智庫曾經出過報告,建議一旦中美爆發戰爭,美國可對中國本土實施空中打擊,並以科索沃戰爭中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為例,妄言中國雖“不能接受美國的一雙軍靴”,但“能接受美國的空襲”。
如今,蘭德公司的報告完全承認了中國的強大實力,認為美國與中國發生衝突、乃至徹底脫鉤都是危險的。這是美國精英對華認知和對中美關係評估的曆史性轉變。
蘭德公司表示,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蘊含著爆發全麵軍事衝突、經濟戰爭和政治顛覆的風險,也意味著兩大世界強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破壞在氣候和人工智能等問題上達成全球共識的可能性。因此,緩和這種競爭對中美兩國乃至全世界而言都是一個關鍵目標。
蘭德最新報告的作者認為,即使在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也有可能在幾個具體議題領域找到有限的穩定機製。他們針對總體穩定競爭以及三個議題領域——台灣、南海和科技競爭——提出了具體建議。
報告提出了穩定中美競爭必須遵守的六個條件:
一是雙方都承認,某種程度的“現實妥協”必然是雙方關係的一部分;二是相互接受對方的基本政治合法性;三是在特定領域,特別是雙方存在爭議的領域,雙方致力於製定一套共同的規則、規範、機構和其他工具,以在特定時期(如三至五年)內在該領域創造持久穩定的“現狀共存”條件;四是雙方在發展明確旨在削弱對方威懾和防禦能力的實力時保持克製,以免對對方本土構成生存風險;五是雙方接受一些關於世界政治組織原則的共享願景和特征清單,至少為商定的現狀提供基線;六是長期溝通機製以及彼此商定的危機和風險管控規則,有助於維持“穩定平衡”。
報告還給了緩解中美競爭的6項措施:
一、明確美國在競爭中的目標,明確拒絕使用“絕對勝利”的措辭,並承認中國政權的執政合法性;二、重建高級官員之間的可信溝通渠道;三、改善雙方危機管理的實踐、聯係和協議;四、尋求具體的新協議,結合公開正式簽署的協議和工作層麵的諒解,以限製美中網絡競爭;五、宣布相互接受戰略核威懾,並願意放棄可能危及對方核威懾力的技術和理論;六、在共同利益或人道主義關切的問題上尋求適度的合作。
報告接著給出穩定台灣、南海和科技競爭等問題的指導戰略:
報告承認,台灣是美中關係最複雜、最易動蕩的問題,同時提出為穩定台灣問題,美國應為北京創造最大激勵,推動其采取“漸進式統一”的路徑。
報告還給了穩定台灣問題的三類措施:
一是政治聲明與安撫措施。比如,美國可以聲明自己不支持“台灣獨立”、不尋求“永久性的兩岸分離”、也不反對“和平統一”;二是短期可行措施,包括建立與高級官員和軍方領導層相連的二軌對話機製等。
第三個措施被表述為“一個大膽選項”:美國可以在維持對台承諾的同時,利用自身影響力勸導台灣避免挑釁行為。雖然美國無法完全控製台灣的政策與行動,但由於其向台灣提供安全支持與防務承諾,因此具備一定的“杠杆力”。美國可利用這一影響力,促使台灣在涉及“主權”或安全的表態與行動上保持克製,以防破壞現狀、激化兩岸緊張局勢。
對於南海問題,要將遏製軍事升級與加強多邊和雙邊外交結合起來,打造一條和平解決的中期路線,作為默認的國際進程和期望。
對於中美科技競爭,報告稱要管控新興技術對雙方安全和競爭態勢造成的最不利影響,避免采取最極端的破壞對方進步的舉措。
蘭德公司的這份報告必將在美國智庫界和整個精英界產生影響,而且很可能僅是一個開端。這份報告與美國當前在諸多問題上對華態度的猶豫和軟化形成微妙的呼應,它是美國整個精英界對華認知變化尚不完全清晰階段的一次剖析和總結。
蘭德公司報告提出的建議需要多長時間,以及能不能成為美國實際對華政策,或者對美國的政策產生真正的影響,目前都是不確定的,但它的確展示了一個重要的動向:美國人在反思今天的對華政策,開始有意願更加現實主義地與中國和平共存,放棄之前不切實際的目標,這些有時隱約有時清晰的想法正在美國精英層乃至政策決策圈裏擴散。
這一切的驅動力是中國力量強有力且持續的崛起,與中國戰略對撞已經構成美國完全不可承受的風險。“打不過的對手就得是朋友”,簡單來說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中國和平崛起的思路相當明確,立場在強大起來的同時保持戰略上的溫和、穩健,這也讓美國很多精英認為與中國在戰略上相互妥協、開展更多合作是現實可能的,與中國殊死搏鬥是可能避免的。
總之,蘭德公司的報告是美國精英層對華態度朝著現實主義方向改變的代表性信號,它對美國重新審視對華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發。
老胡個人希望,它會是一個有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