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理想的治理方式,不應止於事後糾錯,還應注重事前引導。
據九派新聞報道,近日有網友反映,慶陽正寧縣一公廁被改建為咖啡店。該門店前後裝修一個月,還沒開始營業。當地居民表示,“公廁開了30年,縣城人都知道”。對此,正寧縣住建局工作人員表示,該店鋪目前已被封,是因為審批手續。
另據青蕉視頻報道,記者從城市管理局了解到,這處建築是政府提供土地、補助資金交由個人代建運營的市政設施,合同明確“不得改變用途”。但經營者悄悄拆了廁位搞商業,既沒申請用途變更,也沒拿到規劃許可,屬於違法行為。
30年的公廁,搖身一變成了咖啡店,“如廁”場地轉型為“飲食”空間,這樣的改造可能會給部分消費者帶來心理上的隔閡,乃至對衛生條件的擔憂。但在此事中,值得關注的是,為何咖啡店裝修一個多月了,才被發現是“違法行為”?
既然該公廁已存在30年,是當地人都知道的公共設施,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地標”屬性,其貿然被改造成商業經營場所,即便經營者自身有過錯,相關管理部門也該及時介入。
在此事的跟帖中,一些網友表示“心疼老板的裝修投入”,畢竟投入了一個月的時間和資金,查封可能意味著這些投入付諸東流。
必須明確的是,如果經營者明知有合同明確該地點“不得改變用途”,在未申請用途變更、沒拿到規劃許可的前提下,仍執意悄悄開工改造,理應承擔相應責任。不過,還需溯源整個改建過程,相關部門應自查是否提前或在改建過程中進行了引導說明,與經營者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
如果僅僅以依法查封收場,固然合乎程序正義,但可能會讓一些損失無法挽回。真正理想的治理方式,不應止於事後糾錯,還應注重事前引導。
麵對一個將老舊公廁改造為咖啡店的另類“創意”,與其等到裝修後再貼封條,不如在項目萌芽階段就主動介入,厘清產權歸屬,確定是否可以變更用途,評估改造項目的可行性等等,讓經營者有明確的預期。
對於由公廁爆改而來的咖啡店,不宜隻是簡單地一封了之。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應該調查清楚,該追責的必須追責。
跳出來看,此事也是一個教訓。對經營者而言,要依法依規開展經營活動;對職能部門而言,要完善審批流程、提升服務意識,尤其對於一些投資事項,做好規劃和引導。如此也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讓城市管理更加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