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際武當太極文化節即將啟幕,“太極祖庭”武當山再度吸引全球目光。10月21日,十堰市張三豐曆史文化研究會對外披露,該研究會近期意外發現並收藏一份題名為《張氏履曆》的清代珍貴家族文獻。
經研究會專家初步考證,這份文獻為武當派始祖、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相關研究提供突破性材料,在學界與文化界引發廣泛關注。
“大元朝出仙人張三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武當山之所以能在曆史長河中聲名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此地輩出的道家“仙人”。作為武當內家拳與太極文化一代宗師,張三豐的生平軌跡、師承關係、後裔流布,長期以來始終籠罩在傳說與史料交織的迷霧之中,成為學界研究的焦點與難點。
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曾親筆致信武當山道士孫碧雲。信中,朱棣言辭懇切,將孫碧雲的師父稱作“真仙”“老師”,並坦言自己對“真仙”仰慕已久,渴望能得見一麵。而這位被朱棣尊為“真仙”的人物,正是武當山最富傳奇色彩、當時被世人譽為“活神仙”的張三豐。
《明史》中有明確記載:“(張三豐)嚐遊武當諸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彼時,武當山的五龍宮、南岩宮與紫霄宮均因戰火焚毀,張三豐遂帶領弟子將各宮觀修葺一新,隨後便悄然離去,其行蹤再難尋覓。
據史料與傳說記載,張三豐生於元朝中期,活躍至明朝初年。從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到此後數代明朝皇帝,均堅信行蹤詭秘、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張三豐是得道真人,認為其已修成長生之術,始終在世。為此,明朝多位皇帝先後為張三豐敕封封號:明英宗朱祁鎮敕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朱見深敕封其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朱厚熜則敕封為“清虛元妙真君”,足見其在當時皇室心中的地位。
長久以來,“張三豐究竟是傳說人物還是真實存在”的疑問始終縈繞學界。如今,隨著《張氏履曆》的現世,這一研究難題迎來重要突破,為張三豐相關研究提供了關鍵線索。
“履曆”內容上溯至“大元朝出仙人張三豐”
10月21日,記者在十堰市張三豐曆史文化研究會見到了這份珍貴文獻。《張氏履曆》為未裝裱單頁形製,長50公分、寬47公分,四邊略有毛損,通篇以工整小楷書寫,墨色沉著。盡管曆經百年歲月侵蝕,文獻上的字跡大多仍清晰可辨。“履曆”落款明確題寫有“大清道光拾叁年重立”;內容上溯至“大元朝出仙人張三豐”、下至清朝中葉,詳細記載了張氏一族十幾代族人的名諱、事跡及遷徙曆程。
填補張三豐家族記憶空白
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三豐傳說”代表性傳承人、十堰市張三豐曆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郭旭陽通過對文獻的悉心研究指出:“從文本形態判斷,這份《張氏履曆》應屬一次性謄錄完成,未見後期遞補痕跡,其內容大概率轉錄自張氏家族祠堂舊碑或早期譜牒。”同時他強調,《張氏履曆》並非毫無傳承脈絡的“孤本”,而是張氏一族世代守護的家族檔案,傳承線索清晰可考。
《張氏履曆》為未裝裱單頁形製,長50公分、寬47公分,四邊略有毛損,通篇以工整小楷書寫,墨色沉著
“文獻中涉及明洪武、建文、永樂、正德等多個關鍵曆史時期,與《明史》所載相關紀事存在多處相互印證,這極大增強了其作為曆史佐證的可信度。”郭旭陽介紹,這份罕見文獻原由山東萊陽一位張姓藏家保存,三年前流出藏家手中。近日,十堰市張三豐曆史文化研究會獲取相關線索後,經多方輾轉,最終將文獻收藏歸會,並已啟動係統整理工作。
那麽,這份《張氏履曆》的發現,究竟為張三豐曆史文化研究注入了哪些新的佐證?
郭旭陽表示,該文獻的核心價值,在於成為推動張三豐相關研究從傳說走向信史的關鍵一環。“《張氏履曆》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張三豐家族記憶的空白,更在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兩個層麵具有顯著意義。”
他進一步闡釋,其一,文獻首次以係統世係記載的形式,回應了“張三豐有無後裔”這一長期存在爭議的學術問題。盡管此前相關史料對此記載語焉不詳,但這份“履曆”清晰勾勒出從張三豐起始,延續至清朝中葉的張氏家族譜係,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來自家族內部的一手文獻線索。盡管文獻的真實性仍需結合現代生物技術、地方誌、碑刻等多元材料開展綜合考證,但已成功將“三豐後裔”的相關研究,從模糊的傳說範疇,推向具象化、可追溯的家族史研究領域。
2006年,以太極拳為核心的武當武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認定不僅充分彰顯了武當武術的文化價值,更凸顯出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中的典範意義。“其二,《張氏履曆》文獻的適時出現,為即將舉辦的2025年國際武當太極文化節注入了厚重的曆史底蘊。”在郭旭陽看來,這份文獻的發現,不僅有望推動張三豐生平事跡與思想理論的深入研究,更提示世人:太極文化的根脈,既存在於武當山的宮觀殿閣與拳法套路之中,也潛藏於民間家族代代相傳的記憶與文本之內。
今年7月底,十堰市張三豐曆史文化研究會派出專項考察團,在西安青華宮獲取一份明嘉靖年間的張三豐石畫像拓片
待跨學科團隊持續推進研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成立於2013年的十堰市張三豐曆史文化研究會,長期致力於張三豐曆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係統梳理張三豐文化傳承脈絡與相關遺址遺存,深入開展張三豐曆史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已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今年7月底,該研究會組織骨幹力量成立專項考察團,赴陝西、甘肅兩地開展走訪調研。期間在西安青華宮獲取一份明嘉靖年間的張三豐石畫像拓片,在甘肅成縣金蓮洞考察了新發現的“三豐明代石碑”,並在甘肅岷縣和平九年製學校意外尋訪到地方誌中記載的“三豐水井”,為張三豐文化研究積累了更多實物與史料支撐。
武當山道教學院副院長、十堰市張三豐曆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雷金學表示,張三豐曆史文化的學術研究需秉持嚴謹審慎的態度,目前《張氏履曆》的文本釋讀工作,以及其與既有史料體係的整合研究,仍有待跨學科研究團隊持續推進。
“這份源自山東萊陽的家族文獻,如今回歸太極拳發源地武當山,其不可替代的原始性與完整性向我們清晰表明:張三豐不僅是傳說中的道教人物、武術領域的拳法宗師,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家族脈絡、有後裔傳承的曆史人物。他所承載的文化基因,仍在時光流轉中綿延不絕;他的故事與精神,仍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與書寫。”雷金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