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東莞的一家製衣廠裏,保安占有兵舉起他的膠片相機,對準一個正趴在縫紉機上小憩的女工。
窗外是南中國灼熱的陽光,窗內是凝固的疲憊。
他按下快門,‘哢嚓’一聲,從此再未停下。
至今,占有兵已拍攝超過170萬張照片,收集約6噸的實物材料、13TB的視頻素材以及大量錄音文件。他還手工編輯製作200餘本書冊,並正式出版兩本圖文書。
占有兵記錄了流水線上的汗水與青春,成為一代人命運的視覺檔案,成為我們窺見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真實而震撼的時代圖景。
9月,我們在東莞找到占有兵,跟他一起試圖透過取景框,去理解那被定格的汗水與時代邏輯。
如此打工三十年
早上7點,熱氣騰騰的早餐攤已經開門迎客,米粉店、快餐店、小吃攤、包子鋪依次排開,早餐店旁邊的小橋上開始有人湧入。他們之中,有人趕去深圳上班,也有人剛下夜班,返回東莞的住處。其中有男有女,大多年輕。
這座寬約2米、長約10米的小橋,連接著東莞長安鎮和深圳燕羅街道。不僅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許多“雙城生活”打工者每日往返的必經之路。
占有兵時常坐在橋頭的石墩上,將鏡頭對準橋上穿梭的人流。他身材偏高,體型中等,穿一件T恤和牛仔褲,斜挎著一個包和一台相機。
他愛笑,尤其是混在人群中拍攝,或與路人攀談時,顯得格外有親和力。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配合——有人捂著臉快步躲開他的鏡頭,也有人主動停下,和他聊起自己的家鄉、所在的工廠,甚至日常生活。
尼康相機始終掛在占有兵脖子上,仿佛是他身體的一部分。兩個穿著黃色工服的女人正在路邊小吃攤前買東西,他“哢哢”按下兩次快門——這樣的工服,如今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橋兩邊被密密麻麻的招工啟事擠滿,“廠名+時薪”已經不足以吸引年輕人進廠,“包吃包住”“空調宿舍”成了常見的福利。
一家玩具廠的員工交接班時刻,上班和下班的人交織在馬路上
東莞並非一日建成。過去三十年,街頭的招聘啟事見證東莞的激蕩歲月。從服裝廠到電子廠,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東莞因製造業而聞名。
一句“東莞塞車,世界缺貨”,寫盡了它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上世紀90年代,東莞依托地緣優勢,吸引諸多外資來此建廠。他們發現這裏勞動力密集且低廉,投資兩年比他們在其他地區十幾年賺得更多,外資紛紛來此入駐。
因為工廠密集,東莞也成為打工人的天堂。無數人選擇離開家鄉,八仙過海般湊路費,賣豬、賣牛、賣糧、賣樹。外資眼中的“低廉”,是遠超當時內地省份的薪水。
打工人與工廠迅速湧入,促成了東莞的快速發展。長安鎮也從一個位於東莞南端的邊陲小鎮迅速發展成廣東乃至全國鎮域經濟的排頭兵。
2008年的工業區,現在已經推平建成OPPO研發中心,小天才研發中心
占有兵也是東莞打工人中的一員。
1973年,他出生在湖北,22歲退伍來到廣東打工,第一站是東莞塘廈168工業區。沒有手機的年代,他們隻能在工廠門口等活。門口是高高的圍牆和鐵絲網,門上是紅色加粗的“上班時間,謝絕訪探”。
下班時間一到,數千人從大門湧出,隻能看見黑壓壓的人頭,所有人都穿著樣式一致的紅白黃藍四色工裝,一樣的牛仔褲,看著幾乎是同一張臉,隻能等相熟的人在人群中分辨出不一樣的他們。
幾天的應聘中,他被虛假招工者以騙走了所剩不多的錢,最後靠102個俯臥撐通過麵試,成為酒店保安。
2014年12月31日,一家紙品廠舉行員工運動會,全場2000多員工集合,聽老板講話
來東莞時,占有兵以為掙很多錢,就能帶來安定,然而機遇並未降臨。輾轉多個行業,工作更替頻繁,他的生活始終處於波動之中,內心不安。他迫切渴望找到某種能夠讓自己沉澱下來的力量。
直到攝影走進他的生活。2000年,占有兵通過人才市場入職長安鎮一家大型電子廠,擔任保安主管。當時,廠報隻有一名編輯,忙不過來時,就把廠裏的一台相機交給他,請他幫忙拍攝。
第一次拍的照片竟然全部被刊用,這份小小的認可讓他感到:“這件事,我或許也能做好。”從此,他拿起相機,一步步走向紀實攝影的道路。
剛開始拿起相機時,和大多數愛好者一樣,他拍攝風光、日出日落和美女。但很快,他就發現這些題材難以真正觸動自己。那時正值博客興起,他將自己在工業區拍攝的一些照片發布到網絡上,意外得到了不少專家和學者的反饋與指導。
在這場巨變中,占有兵成了為數不多的、持續在場的見證者。
他的拍攝,從工人離開家鄉,踏上火車的那一刻就開始了。那時,南下的列車,沒有所謂的春運高峰,每一個尋常的日子都是高峰。一波波的人潮像海浪一樣向南方湧去,火車站、站台、列車永遠人滿為患。容量120人的車廂往往能塞下200多人。中途車廂塞滿,兩人的座位坐四個人,過道、廁所甚至座位上堅固的行李架,都塞滿了人。
春節前,打工人在長途汽車站,準備乘長途客車返回內地的老家。汽車站內的人特別多,打工人在出發廳艱難地穿行。
20年前,工服的顏色是流水線上最鮮明的標識:藍色、黃色、綠色……流水線工人穿著它們穿梭於廠房與宿舍之間。
在占有兵的鏡頭中,這群人的勞作、生活、喜悅與疲憊,被真實而係統地定格下來。
女工們下班後參加化妝培訓,培訓班讓他們先跳舞。
這樣既可以增加培訓班的招生的人氣,又可以鍛煉女工的膽量。
早上上班前,電子廠的女工,買好早餐後站在路邊上吃,然後上班。
2008年8月10日,廣東東莞 打工人在舉行自行車婚禮
2016年6月1日,廣東東莞,公共電話亭內的打工人。當時工業區的花費每分鍾一角錢
多年以後回頭看,他鏡頭中所記錄的,既是自己的來路,也是千千萬如他一般南下打工者的生存麵貌。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壓時間和個體,但他的鏡頭選擇倔強記錄,從此留一下一段關於具體的人,具體的生活的印證。
在最新出版的圖文書中,他把名字命名為《如此打工30年》。
《如此打工30年》占有兵 東方出版社
東莞姑娘
從東莞火車站一路駛向長安鎮,沿途漸漸顯現出城市的輪廓。再往前,便能看見vivo的總部大樓聳立於城市中心,它於2019年落成,已成為當地的一座地標。
2008年,東莞市工業區裏廠房密集林立。如今,那些舊建築多數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商業樓宇。
占有兵在廣東打工的二十年中,有十三年是在東莞度過的。
在這裏,他結交了兩位終生好友,也經曆了許多“人生第一次”:他學會了乘坐電梯,第一次嚐西餐、喝洋酒,第一次住進酒店客房、品嚐海鮮,還第一次辦理邊防證、進入深圳特區,甚至第一次嚐試炒股。
他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稻田與魚塘如何被廠房覆蓋,也親眼見過小河中被工業廢水染得黑亮刺目的汙水。
垂看如今的長安鎮
在酒店、玩具廠、電鍍廠、電子廠之間輾轉多年,他既主動辭過職,也曾被老板辭退。
他經曆過外企對打工人的苛刻待遇,也目睹過工人罷工、老板連夜逃逸、勞動保護缺失下的野蠻作業……
2012年4月15日,廣東東莞,某工業區的指示牌。電子廠玩具廠、鞋廠、製衣廠等,每個廠占地數萬平方米,貨櫃車從廠外排到廠內,如風火輪,不斷地卸貨、裝貨,這是工業區的高光時刻。
占有兵曾經就職12年的電子廠是1988年開業的一家來料加工電子廠,港資企業,主要生產機械硬盤的磁頭,也進行機械硬盤的組裝。
開廠時,工廠隻有100多人,發展到高峰時期有三個分廠,25000多名員工,生產廠區擴充過三次,廠房麵積超過30萬平方米。那是資本、技術、人力聚合下的高光時刻。
曾經,作為電子廠的員工是一種榮耀,意味著比周邊工廠的員工加班多,工資高,員工活動豐富。那也是長安鎮的最高峰,近100萬外來人口湧進這塊98平方公裏的土地,融入到10000多家企業。
以長安鎮為例,本地原住居民最初隻有3.8萬人,而在人口高峰期,外來務工者數量接近140萬,數十倍於本地人口。
勞動力需求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當時流行一句話: “廣東是女人的天堂,男人則一文不值。”
和傳統的鄉村和農業社會裏不同,男性不再因為力氣大,而具備優勢。當時的製造業更需要手指的靈活性和能長時間坐在流水線上工作的耐力——在這些方麵,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優越。
因此,在整個90年代,出來找工作時,像玩具廠、製衣廠、鞋廠這類工廠,很多都明確隻招女工,不要男工。
2011年8月2日,廣東省東莞市。參加求職的打工者正在等候麵試。
電子廠的女工去洗手間的間隙,站在樓梯間的窗台上發呆。
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工業區,整個社會的結構和生存狀態發生了轉變。
占有兵的作品中,密集的人群、廠房和工牌等反複出現——在工業流水線中,個體被異化為係統的一部分,像機器一樣跟隨節奏運轉,失去了人的節奏與空間。
2017年6月6日,廣東東莞,某電子廠集體宿舍的陽台上,掛著密密麻麻的衣物
2010年1月12日,廣東東莞,某電子廠保安值班處的鑰匙櫃。工廠人員流動性大,如果給所有人分配鑰匙,某些員工有可能會私下配一把,離職後混入宿舍偷東西。為了防止這種隱患發生,每間宿舍隻有一把鑰匙,下班後第一個回宿舍的女工借走鑰匙,把工牌放在對應的位置上,還回鑰匙後,才能取回工牌。
2012年5月16日,廣東東莞,某電子廠食堂,打工人的碗集中存放在櫃子裏。
資本投資建廠要追求回報率,“最小化成本、最大化產出”。於是,工人的生存體驗成為被犧牲的一環。她們居住在高度密集的集體宿舍,吃飯最多隻有10分鍾——如果前一批人沒有吃完,後一批人便來了,無聲的催促,會迫使所有人加速完成基本生活需求。
在流水線上,女工即使嚴重痛經也難以請假,隻能硬撐;有人為省錢不吃午飯,低血糖暈厥時有發生。起初,工廠會驚慌地將昏倒的工人送醫,後來設立醫務室,發現一管葡萄糖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於是暈厥逐漸被視為“常態”,不再構成生產秩序的意外。
而在集體宿舍的生活中,最私密的個人生活也不得不在公共空間中展開。私人通話,會被所有工友聽見;就連洗澡時,也要赤裸著從眾人目光中走過。人與人之間毫無隱私可言。
2006年8月13日,廣東東莞,打工人在工廠外的綠化帶旁拍拖
2010年,5月26日,廣東東莞某工廠。在智能手機和網絡尚未普及的年代,有的工廠會在每層宿舍樓設置一個電視房,供打工人休息時間觀看消遣。
2010年5月26日,廣東東莞某工廠集體宿舍。每間十幾平方米,裏麵往往要住10個人以上,很多打工人會在床四周圍上一圈布簾,為自己圈出一小方相對隱私的空間。
在占有兵拍攝的照片裏,有一張《工間休息》廣為流傳。2011年1月5日,一
家電子廠的打工者們正在更衣室內進行短暫的工間休息。這樣的休息每次隻有十分鍾,上午和下午各一次。
由於電子車間是無塵潔淨室,工人們全身被無塵服包裹得隻露出一雙眼睛——生產技術要求他們必須透過顯微鏡,用雙眼仔細檢測產品的質量。
這張《工間休息》為他這個農民工攝影師打開了走向更廣闊世界的大門。他受邀前往全國各地領獎、參展、舉辦講座。
《工間休息》 廣東東莞,電子廠工人在更衣室休息
上班時站立在崗位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10分鍾休息時間
2012年6月18日,廣東省東莞市,阿婷在用電車縫手袋
阿婷的照片是占有兵在2012年夏天拍攝的。這位手袋廠女工當時年僅19歲,她自16歲起便外出打工,所在的是一家台資手袋廠,產品全部用於出口。占有兵之所以注意到阿婷,是因為在清一色穿著工裝T恤、埋頭於流水線上的女工中,她顯得格外不同——手背上有紋身,常穿低胸露背裝,頭發也染成黃色。
占有兵先後去該廠拍攝了幾次。阿婷那張照片,他前後拍攝了約四百張,一開始,阿婷還不時看向鏡頭,但由於工廠實行計件工資,效率直接關係收入,她很快便無暇他顧,專注投入手中的工序。
電子廠舉辦演出活動,舞台上精彩的表演,讓員工們笑開了花
變化
車間,是打工者每天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最短8個多小時,最長24個小時。打工者的青春在車間逐步耗盡,隨各種產品出口。
車間也是占有兵持續記錄打工現場、用鏡頭刻寫時代痕跡的地方。東莞QX電子廠始建於2000年,已有25年曆史。當年四十歲的廠長創業辦廠,如今已年近八十,她的子女逐步接手了企業的管理。
工廠主要生產各類電子連接器及其相關零部件,共有三層,一百多名工人,每一層都密集排列著機器。許多原本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例如產品檢測——已逐漸被機器替代。
隻有那些難以實現標準化的環節,則仍依賴人工操作。
車間內機器轟鳴,正在進行零件組裝。占有兵踩在凳子上,站到高處,鏡頭對準正在加工的機器。占有兵說,記錄時代變遷不能隻著眼於宏大的敘事,更應聚焦於具體而微的改變,從而更能看清究竟發生了什麽。
占有兵在一家電子廠的車間進行拍攝
工廠二樓,兩位頭戴白色工帽的年輕姑娘,正圍在一張擺滿產品的操作台前,將加工完成的轉換頭逐一放入專用的周轉盒中。她已在此工作五年,最近剛從其他工序調至這個崗位,每天能完成約600個轉換頭的裝盒任務。
離開工廠時,占有兵說30年前,這家工廠是當地頂尖企業,但現在,企業向前發展,但工人的規模小了很多。
流水線生產的核心特征在於高度細化的分工。一部手機是由數十家甚至上百家供應商協作完成的——每個工廠隻生產其中某一個配件,而每個配件又需經過上千道工序才能完成。這種不斷分解、層層細化的分工模式,極大地加快了產品迭代和改進的速度。
隨著工序的細化,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操作也變得更為簡單,工人之間的可替代性越來越強。一旦有員工離職,新員工可以迅速接替其位置投入生產。
這完全符合工業發展,更高效率、更簡單生產的道理,但身處其間的人,似乎被異化成一塊磚,一顆螺絲釘,身不由己。
當年占有兵和他的同鄉們從鄉村湧入工業區時,他們迎麵撞上的是一種粗放而高速的發展邏輯——流水線所需要的,似乎僅僅是他們作為勞動力的身體。
至於他們如何生活、是否有情感需求、怎樣與家人保持聯係、日常如何出行,卻幾乎不在當時的視野中。
直到2014年,第一批在深圳打工的女性年滿50歲、男性達到60歲的退休年齡,一個現實難題浮出水麵:他們中許多人因多年未繳養老保險,無法領取養老金。
這一刻,生存的真相才被真正看見——他們不僅是勞動力,更是一個個有生命軌跡的人。
一家關注工人權益的公益機構邀請占有兵為他們進行拍攝記錄。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最終推動相應政策出台,允許具有實際工作經曆的老人通過補繳養老保險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困境。
占有兵覺得,如果人們隻看到商品的廉價、隻享受網購的低價,卻看不到背後三億多工人持續的付出——他們放棄家鄉寬敞的房屋,擠在工業區狹小的出租屋裏;他們與孩子長期分離,親情日益淡薄;他們曾經耕種的土地,也在歲月中漸漸荒蕪。
原住居民的舊村,現在成了打工人租住的出租屋
這一切,才是“便宜”背後真實的代價。而他要做的,就是如實記錄下這個龐大群體的真實生存狀況。
因此每次進入工廠拍攝,占有兵都會堅持到存儲卡用盡、電池耗光,直到所有員工下班才離開。既因為機會來之不易,也因為工廠瞬息萬變。
他把自己每一次的拍攝機會都視作最後一次,這種執念,讓占有兵的鏡頭裏不僅攢下了轟鳴與油汙,也悄悄攢下了時代的暗湧。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2年至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對工廠產生過嚴重的打擊,工廠采取給工人放長假、裁員、凍薪、停發獎金等方式,試圖走出困境。
他所在的電子廠同樣曆經起伏,一路走過擴產、減產、搬遷新廠、被並購的風雨波折,最終仍難逃關停的命運。2017年8月,這座工廠的廠房被徹底拆除,夷為平地。
後來,另一家手機製造商在此處建起七棟超過200米的高樓,矗立而起的新建築,仿佛以一種沉默的方式,宣告著一個製造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工業區的變,隻是一少部分廠房在變,一少部分地段在變。更多的工業區,仍舊聚集著製造業的工廠,向全世界提供中國製造的衣服、鞋、玩具、手袋、家具、電器等。
占有兵習慣用手機的記事本寫下觀察,目前已初步整理出八千多子的筆記,內容主要聚焦於“哪些方麵發生了變化”、“具體如何變化”以及“每個細節演變的過程”。他計劃未來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撰寫一部專著,係統梳理這段製造業與打工群體的變遷史。
文字之外,他已拍攝近百萬張圖片。由於照片數量極為龐大,每次傳播隻能以專題形式呈現,例如生產線上的女工、打工者的愛情、或是他們的子女教育等。
除了拍照,別人丟棄在垃圾站的東西,也成了占有兵珍藏的寶貝。長安鎮上洋路的居民樓裏,有一間破舊的小倉庫,占有兵稱,這是“中國打工博物館”。
博物館隻有15平米左右,一張上下鋪的鐵架床上,堆滿了占有兵的收藏品。過去三十年間這裏的工廠與工人簽訂的一些勞動合同,記錄著一家人在東莞生活的老照片,工人們使用過的各類證件、招聘傳單、手寫日記、褪色的工服等。
占有兵在“中國打工博物館”(邊一歌攝)
占有兵形容自己十幾年來像螞蟻一般的搬運工,把散落在各處的打工人的痕跡搜羅起來,集中在這裏。
環境改變了人,時代向前,占有兵也始終跟自己較勁,他不斷告訴年輕人:不輕易安於現狀,要始終思變、要始終向前。
故事還未結束
占有兵現在在東莞長安鎮融媒體中心,負責日常采訪、拍攝,他一天要處理十幾項事務,手頭的工作不是對著電腦,就是在外采訪拍攝,每晚十點多才能休息,清晨六點便又起床。
當頭腦裏、心裏裝了太多事,他變得易怒和焦躁。但他覺得,很多事情本可以應對,可一旦內心開始猶豫、抗拒,就會覺得這也不行、那也做不到,困難仿佛瞬間翻倍。
隻要堅持去做,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就像他以往一樣。
占有兵出生於鄉村,在鎮上長大,小學和初中都未曾離開過那裏,直到高中才去縣城讀書。他從小就渴望擺脫種田的命運——家鄉主要種植小麥和水稻,尤其收割小麥時,麥芒刺在身上又癢又難受;而插秧時,水田裏的螞蟥總會叮在腿上,這些經曆都讓他感到非常不適。
由於家裏沒有牛,田地也不多,他就和父親一起用鐵鍬翻地。父親翻得平整均勻,而他翻的地卻高低不平,父親常笑著說:“你這樣種田,將來怕是要餓死的。”
那時,正值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些工廠遷到了他們所在的山區。廠裏的職工節假日會背著背簍來村裏收雞蛋,五分錢一個,有時甚至壓到三分,還隻要大個的。
占有兵覺得他們的生活真好——吃的是細米白麵,一毛四分七就能買到很白的麵粉,而自己家裏卻常吃粗糧和玉米碴子,這些記憶至今令他感到苦澀。
他一心想要掙脫鄉村的生活。當時改變命運的路隻有兩條:當兵或高考。
而此時,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已從1978年的深圳蛇口工業區蔓延開來。家鄉的勞動局與工廠開展合作,幫老鄉進廠務工。
他的妹妹、堂姐和堂姐夫在他當兵期間就已來到南方,後來占有兵也投奔他們,進入蓮湖酒店工作,第一個月領到450元工資。要知道,當時他在老家當正科級幹部的姑父,一個月工資也不過一百七八十元。
姑父和他說:“你在外麵,肯定比我們強。”那時他覺得,隻要幹上三五年,就能回家蓋起平房——日子一下子變得充滿奔頭,一年一個樣,轉變實實在在看得見。
工廠的大門外擺著招聘攤兒,招聘就在廠門口直接進行。
2008年以後,東莞的工廠出現了招工難。
大夢一場三十年,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熬到中年,家鄉有了平房,東莞也不再是當年的東莞。占有兵仍在持續記錄著。在一次次的拍攝中,時代的痕跡悄然進入他的影像。
他整理出多種形態的成果:手工書、紀錄片、電影、視頻節目、正式出版的圖書,以及各類展覽。他希望通過這樣多形式、反複的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正是這一代默默付出的人們。
占有兵製作的一部分手工書
他們當中許多人,從基層起步,逐漸掌握了生產技術、營銷策略、品牌運營與采購管理等關鍵環節,最終創立了自己的公司。這些企業由小到大,甚至有些已成為行業中的引領者。
也有很多人的生活似乎依然難以真正改變,長安鎮目前的居住人口接近百萬。其中絕大多數人並未能真正在這裏長期安定下來,他們仍需要在家鄉與長安之間反複遷徙,尋找生計與歸屬。
一家手機配件廠的打工人,正在崗位上進行作業
有些人曾計劃“交滿十五年養老保險就回家”,也有人立誌“掙夠一百萬就回去”。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仍無法輕易離開流水線——因為那裏提供著穩定的收入和住宿,他們依靠這份工作掙錢回鄉建房、供孩子讀書。
占有兵依然穿行在熟悉的廠區。他的鏡頭變了,從膠片到數碼;時代也變了,
從人工到機械,一批年輕人走了,又湧入一批新的年輕人。
不變的是,鏡頭後那雙專注而溫情的眼睛,他守護的是一段真實發生過的曆史。
占有兵說:“我還要繼續拍下去,因為故事遠未結束。”
注:感謝編導邊阿正參與采訪。
除有特殊標注外,照片均為占有兵拍攝。
部分參考資料:
1、《如此打工30年》占有兵 東方出版社
2、《我是農民工——東莞打工生活實錄》占有兵 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