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馬舒葉
編輯丨盧枕
昨天,具身智能創業圈裏爆出一個讓人驚訝的消息: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之子李星星實控的機器人公司“一星機器人”,突然原地解散了。
這家公司雖然成立不到半年,但從出生就頂著光環:“吉利太子創辦,背靠汽車巨頭”,“明星AI研究員加盟,研發實力雄厚”,“迅速完成數億元種子輪融資”,人、錢、技術都不缺,剛成立就被外界看好。
但現在突然原地解散,統一未過試用期的員工們,有一種“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失重感。他們也在猜測,公司解散的原因到底是什麽?
“一星不是裁員,而是要在11月初注銷。9月份其實還有很多訂單進來,8月份參投的資方們還都想追加投資。”任職一星機器人技術部門的方宇告訴鏡相工作室,盡管在國慶長假結束後他們就提前得知公司會原地解散,但仍覺得難以理解。畢竟,在他看來,一星機器人無論是技術落地還是商業化的進度都是不錯的。
一個各方麵情況良好的公司突然解散,問題還得從戰略源頭上找,也就是背後的吉利。
10月16日,和一星機器人原地解散消息一起出現的,是被吉利寄予智駕厚望的千裏科技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9月28日,千裏科技品牌發布會上宣布,千裏科技的新定位是“AI+車+機器人”。
目前,千裏科技由37歲的“AI天才”印奇執掌,他畢業於清華姚班,專攻人工智能,曾創辦“AI四小龍”之一的曠視科技。加入千裏科技後,主導“千裏浩瀚”智駕係統,也贏得了李書福的青睞,在上述發布會上,李書福公開為印奇站台,說“未來是屬於印奇的”。
今年7月,在智能車參考與吉利技術一號位李傳海的對談中,李傳海曾表示:“未來全球最大機器人公司,可能是吉利,而‘機器人’這個詞,背後代表了很多東西。”在采訪中一同出鏡的,也是剛宣布智駕新升級的千裏科技。
吉利有著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公司”的野心,但這個野心靠誰來實現,目前看吉利更看好千裏科技。
據未來汽車Daily報道,一星機器人解散後,技術人員有三種選擇,一是自尋出路;二是跟隨CTO丁琰自主創業;三是吉利係領導仍有資源和想法繼續做機器人,可能會建立一個新的公司主體,已經和部分技術人員交談。
方宇的項目成員們,在一星解散消息傳出的同時,就已收到了不少具身智能創企的電話,無論是自主創業,還是留下,他相信一星的技術團隊“散是滿天星”。如今,原地解散的消息塵埃落定,9月剛剛簽好的訂單無法交付。方宇無心他顧,最緊急的仍是去處理甲方訂單的善後事宜。
創業未半,中道崩殂
“就像你在戰場上麵還在廝殺,但後方擂鼓說要讓你撤了。”方宇這樣形容自己對一星機器人解散的複雜心情。
早在5月一星注冊前,方宇就受邀加入了項目組。一開始他們僅僅拿到了一塊地方,隻有幾個辦公室,“可以說是家徒四壁”,在方宇的記憶裏,搬入辦公室的第一時間,大家把最基礎的辦公桌、機器人一起搭了起來。
方宇所在的技術團隊,有海外經曆的高達50%以上,也不乏從明星具身智能公司跳來的技術大佬。公司裏,每個人的辦公桌附近都會有一台機械臂,“一星機器人就是一家被機械臂圍繞著的公司”。在方宇的回憶裏,一星的技術團隊是熱情十足的。

● 今年廣交會上展出的機械臂。圖文無關。圖源:視覺中國
而這列高速行駛的火車,倉促地暫停在了10月,距成立還不足半年。
作為實習生進入一星的陳振在9月前就離開了公司。目前,陳振還有一萬多的薪資沒收到手,相比其他人來說,他的損失並不大。
不過,“在11月初正式注銷前,未發的工資都能到位的。”方宇也在為自己項目組的成員積極和公司溝通。隻是,由於公司成立未過半年,員工未過試用期,按照法律規定的N+1補償,“大概率是沒有的”。
正常流程下,一星機器人是每月15號發薪,現在還沒給全職員工發薪的原因,是離職流程還沒走完。方宇表示,一星機器人許多業務流程走的都是吉利的標準化流程,由於公司預計在11月初左右注銷,所以會在此前解決好員工發薪和補償的問題。
“我覺得很可惜。”方宇告訴鏡相工作室,他最遺憾的是沒有在一星機器人,真的打出一個垂類場景落地的 Demo case(樣板案例),這是他們作為技術人員的功勳章,“再給一點時間就好了”。
一星的事,吉利說了算
來到一星機器人之後,方宇和同事們先走過了吉利的各個車企生產車間,甚至是吉利物流。這種下基層的體驗,讓技術人員對很多垂類場景都做了詳細的解構,分析如何通過數據采集和 Robot learning 解決實際的問題。
據報道,今年6月,一星機器人從吉利上海AI Lab挖來了明星研究員丁琰,出任公司CTO兼聯合創始人。此外,還聯合複旦大學薑育剛教授團隊、清華大學汪玉教授團隊,以及國際著名的FastUMI數據采集團隊進行產學研協同。
這種背景,讓一星機器人在眾多初創具身智能公司裏站位獨特。從吉利垂類的工業場景入手,基於無本體數據采集做通機器人scaling ,這讓一星成立三個月之後,就打通了無本體數據的商業閉環,在9月份的時候就拿到了部分訂單。
“初創具身智能公司,不是很燒錢,還能有商業訂單對接,已經(發展得)很快了。”在方宇看來,無論是融資還是商業化進度,都不是讓一星機器人突然解散的原因。

● 一星機器人股權穿透圖。李星星為李書福之子,李妮為李書福之女,潘運濱吉利半導體公司CEO。來源:天眼查
作為吉利創始人李書福的兒子,李星星是一星機器人項目的孵化者和實控人,但對一星來說,吉利內部隻有李星星一個人看好是不夠的。
“一星成立到現在,沒有CEO,CTO來自吉利,話語權還在資方手裏,一切都是吉利說了算。”陳振表示。
根據目前一星機器人披露的兩輪投資方信息,鏡相工作室觀察到,投資方不少出自吉利體係。今年7月,一星宣布完成數億元“親友輪”融資,投資方幾乎都出自吉利生態。今年9月17日再次官宣的數億元種子輪融資,除了BV百度風投等市場機構,銀河通用等產業投資方,曹操出行等吉利體係成員仍然是熟悉的麵孔。
作為李書福兒子親自孵化的企業,一星機器人從一開始就受到矚目。根據方宇得到的消息,如果沒有一星機器人的突然解散,有一些資方的加投意願是很強烈的。
即使作為李書福的兒子,一星的命運,李星星也難有決定性的話語權。“吉利的戰略調整”或許是一星突然刹車的主要原因。
吉利的統一構想
2025年,吉利的重心都在一件事上,就是落實“一個吉利”的戰略整合。
這項從去年年底《台州宣言》開始的計劃在今年加速推進,在品牌、技術、資本、生態等多方麵同步進行。
品牌上,極氪退市整合進吉利,從而消除兩個在不同市場上市、擁有獨立管理團隊和營銷體係的品牌之間的壁壘;幾何並入銀河,避免同質化競爭;極氪和領克整合協同,“一個向上,一個向寬”,但共享技術和資源。
技術上,吉利集團內各品牌共享核心通用平台架構,來提升規模效應,降低成本;而智駕則通過與千裏科技成立合資公司,將旗下各品牌分散的智能駕駛方案整合為統一的“千裏浩瀚”智駕係統,未來將用於吉利、極氪等全係車型。
吉利與千裏,一個負責身體,一個負責大腦。因此,機器人算法和大模型研發等都涵蓋在千裏科技的業務前景中,是“AI+車+機器人”戰略的一部分。
這次一星機器人的原地解散,看起來突然,實際仍是吉利戰略收縮、資源整合的必然之舉。這件事與行業的發展狀況沒有直接關係,不能說是具身智能風口突然遇冷。

● 一星機器人公眾號已清空。圖源:鏡相工作室截圖
“不用因為一兩次學走路中的摔倒就唱衰整個行業”,陳振認為,具身仍然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而一星也很難作為具身智能紅利消散的信號。
他們能帶走的,是在一星工作期間對垂類場景和業務應用的思考。
“現有的大模型訓練用的往往是互聯網數據,具身智能還是要走到真實場景和真實的應用上,有更多的真實動作數據,真實場景數據,具身智能端到端的時代才會到來。”
方宇表示,如果一星機器人繼續存在,這是他們的一個野心。如今,他們將散向天涯,但也會繼續實現這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