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尷尬的村小校長:“隻有4個學生也得正常運轉”

尷尬的村小校長:“隻有4個學生也得正常運轉”

文章來源: 南方周末 於 2025-10-15 21:32:2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尷尬的村小校長:“隻有4個學生也得正常運轉”

2025年6月5日,重慶市梁平區福祿鎮中心小學紫龍教學點,六年級學生陶濤(右)在課間和老師打乒乓球。這是一所當時隻有一名學生、兩名老師的鄉村“微小學”,陶濤畢業後停辦。視覺中國圖

4個學生,5個老師。2025年9月開學後,中部省份一所鄉村小學的校長徐雯(化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建校以來最少的一年”。

徐雯今年32歲,在她任教的這些年裏,學生人數從幾百降到個位數,年年減少。在周邊鄉鎮,這樣的“微型學校”不止一所。

與學生人數形成對比的,是新建的校舍和齊全的設備。教學樓刷著白牆,走廊鋪著瓷磚,操場是塑膠跑道,每個教室都有電子黑板、投影儀和電腦插口。等到一切都煥然一新時,學生卻越來越少了。

在不少鄉村,這樣的場景正在變得常見。長期調研基層教育的武漢大學社會學博士周新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他掛職的縣城為例,2025年,全縣30人以下的村小有80所,50人以下的有129所。

教育硬件的刷新速度,趕不上學生們離開的速度。留下的,多是由老人照看的留守兒童和老師。他們在嶄新的教學樓裏,靜靜見證著一所所村小的“消失”。

課表“私人定製”

徐雯既是校長,也是語文和英語老師。

早晨,她先給唯一的六年級學生上早讀,盯著孩子開口讀書,再翻看前一天留的作業,逐題批改;接著,她繼續上六年級的語文新課;上午最後一節課是英語,四十分鍾的課程,她講三十分鍾,最後十分鍾讓學生練習。課間,她和同事匆忙進廚房,洗菜切菜,準備午飯。中午,老師和學生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飯後,她還要處理一些行政事務,順帶和學生們閑聊。

下午的課換成一年級。唯一的小男生正學寫字,徐雯全程守在身邊,一筆一畫地糾正。最後一節課,要麽把學生聚在一起看書,或幹脆上一節體育課。在這所村小,體育課的安排較為隨意,通常就是帶孩子跑跑步,或者教他們使用一些簡單的器材,至於什麽時候上體育課,更多取決於當天的天氣和孩子們的狀態。

四個孩子來自村內三個家庭,他們被分散在三個年級,其中一年級和六年級是“一對一”的課堂。課程表成了“私人定製”,語文、數學、體育,全都圍繞著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短板調整。六年級的女孩作文薄弱,徐雯就要求她每周完成兩篇作文;一年級的男孩注意力渙散,徐雯就坐在他旁邊盯著他寫字。

徐雯形容,給一個學生上課更像一場“圓桌會談”。老師與學生並肩而坐,中間攤開一本教材,上課、提問、回答,節奏更接近聊天,而不是傳統的講授,黑板和多媒體逐漸失去了存在感。因為人少,課堂也更隨性。徐雯表示,孩子狀態好,兩節課的內容一節課就能完成;狀態不好,老師會放慢進度,甚至允許學生趴在桌上休息,等下節課再繼續。

這樣的教學體驗,和徐雯剛參加工作時完全不同。那時她在同鄉另一所村小帶七八十人的大班,教學進度表是唯一的“指揮棒”,每天要完成哪篇課文、哪份練習冊,按部就班,沒有多少靈活餘地。如今,課程計劃往往因人而異,數學好的孩子可以“跳”進度,作文差的學生則要反複打磨,一年級的孩子愛玩,體育課就安排更多新遊戲,引導他從玩耍裏學習。“現在主要是看孩子能接受到什麽程度。”徐雯說。

在湖南,19歲的李瑤(化名)剛剛走上講台。她是免費師範生,從初中畢業後接受五年一體化培養,今年剛大學畢業,被分配回家鄉任教。李瑤所在的村小,全校隻有8名學生,分散在二、三、五年級,由3位老師共同承擔全部教學任務。她負責五年級的4個學生,語文、數學、英語都要教。

李瑤所在的鎮共有三所村小,另外兩所也不容樂觀。李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其中一所學校隻有3個學生、2名老師;另外一所人數稍微多一點,但也不過七個老師、幾十個學生。李瑤聽說,她所在的這所村小,人數最多時,有三百多個學生。

在李瑤看來,小班教學並不總是理想狀態。她曾在縣城最好的小學實習,一個班有57名學生,課堂氣氛熱烈,提問時總有人舉手,講課也更有激情。但現在,有時候隻有一個學生配合。“我的心情會大打折扣。不是擺爛,就是沒有之前那麽大的激情了。”

“時代的洪流”

村小的學生減少並不是突然之間發生的。徐雯記得,她於2024年9月調任這所村小當校長時,學校還有12名學生,一年過去,僅剩下4名。

流失的學生各有去向,有的學生隨父母去了外地,有的學生被家長送進縣城學校,還有的學生去了附近規模稍大的村小。徐雯聽老教師說,2000年前後是這所村小最熱鬧的時候,有五百多個孩子,周邊村子的孩子都往這裏集中。

2014年她參加工作時,在同鄉的另一所村小,學校也有四五百個學生,如今隻剩二十多人,且一年級幾乎招不到學生。

徐雯所在的兩所學校並非孤例。她說,在她任教的鄉鎮,學生人數10人以下的村小就有4所。徐雯的同學在同省其他市任教,教室裏的孩子同樣是個位數。“像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更像是時代的洪流。”

周新成調研發現,村小學生減少已是全國性趨勢。沿海地區在十多年前就基本完成了撤點並校,村小幾乎消失;西部因有教育資金支持,狀況相對穩定。最嚴重的情況出現在中部,以河南、江西為例,一些縣同時存在上百所學生不足50人的村小,其中不少不足30人。

之所以招不到學生,在徐雯看來,是因為“沒人可招”。徐雯稱,她所在的村莊有幾千口人,2024年隻出生了兩個孩子,周邊十多個自然村加起來,適齡兒童也寥寥無幾。

除了孩子越來越少,轉學也在分流生源。過去,進城隨遷讀書門檻高,很多孩子不得不留在村裏,如今城市政策放寬,就近入學更容易,家長自然會把孩子帶走。徐雯在江浙滬調研時發現,當地學校也麵臨相似情況,“不是隻有我們這裏生源緊張,大城市那邊也沒有孩子了,因此他們放寬生源條件”。

在徐雯看來,村小生源銳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私立學校的崛起。

十年前,她所在的村小還算穩定,但在附近私立學校興起的那兩年,學生人數出現過一次明顯的下滑。爭奪生源的關鍵不在於師資或課程,而是一頓中午飯。徐雯解釋,公辦村小不管午餐,孩子們需要爺爺奶奶接回家吃飯,而老人既要下地幹活,又要做飯,十分不便。相比之下,私立學校統一提供午餐,成了許多家庭最直接的選擇。

私立學校的招生方式也更積極。徐雯記得,那幾年常有人拎著禮品上門勸說,許諾“孩子在這裏成績一定更好”。為此,他們在期末考試時,往往出更簡單的試題,讓成績看上去漂亮。徐雯反思:“那時候我們在家校溝通方麵做得不夠,沒意識到學生流失會發展得這麽快。”

隨著越來越多家庭把孩子送去私立學校,鄉裏形成一種風氣,“一個學生學費一兩千,我家裏能送兩三個孩子去上,就說明家裏條件好,也更有麵子”。去的人越多,帶動效應就越大。



2020年9月9日,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後壩村,小學老師李順祥在給三年級僅有的6名學生講課。視覺中國圖

留下的孩子

李瑤注意到,轉走的學生多數是學習成績好的,或是家長認為有潛力的。留下的,多是成績較差或有特殊情況的。她所在的學校裏,二、三年級的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其中兩名學生智力可能存在缺陷。“有個二年級的孩子,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清楚。”

這些孩子的家庭多有缺席的成年人。有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有的母親早逝或離家多年,由年邁的祖輩照料。

在周新成看來,這類學校已經成為了“服務極少數農民家庭的、具有兜底性質與福利性質的‘托育機構’”。

林嵐(化名)也深有體會。29歲的她原是一名導遊,2020年考取教師資格證後,到河南一所村小任教。她來的時候,學校還有近兩百個學生,如今隻剩幾十個。學校最大的班有16人,最小的隻有4人,是她帶的四年級。四個孩子中,有兩個由爺爺奶奶撫養,另兩個的母親留在村裏、父親在外工作。

林嵐發現,留守孩子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村小很常見。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女孩,性格寡言,父母離婚後跟著父親生活。林嵐去家訪時,要麽看到她在冬天手洗一盆衣服,要麽在夏天背著打藥桶幹農活,“過早地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壓力”。

徐雯認為,村小的孩子未來的路往往比城裏孩子更早地被限定。她與家長溝通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怎麽樣也得上個初中畢業或者高中畢業再出去打工”。在縣城,家長們普遍認為上大學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可在村子裏,讀到初中甚至高中,已經被視為“完成了任務”。她帶過的第一屆學生,如今已經走出校園。那一屆人數多、成績好,她也用心去培養,但最終能走到大學的仍是少數。即便考上,也多是普通院校,畢業後散落各地,過著尋常日子。“能去大城市定居的,目前我還沒看到。”徐雯說。她的語氣裏沒有責怪,更多的是一種遺憾。

“撤掉村小,不意味著放棄孩子”

圍繞著隻有個位數學生的村小,爭議從未停止。有人說這是“浪費國家資源”,呼籲盡快合並;也有人堅持,“隻要還有一個學生,就值得堅守”。站在這場爭論的中間,徐雯心情複雜,她知道,教育不能簡單地用成本來衡量,但也無法回避更現實的問題。

她所在村小的四個孩子,之所以留在村小,都有現實理由。三年級的小女孩身體存在問題,正在做康複訓練,在幾十人的大班裏容易被忽視;六年級的孩子,父母年紀已大,隻能守著土地,既沒有精力也沒有條件在縣城陪讀;另兩個學生是親兄弟,他們的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孩子留給祖輩照料。徐雯知道,對這些家庭而言,留在村小是最實際的選擇。

徐雯能理解這些家長的堅持,但作為校長,她也並非毫無猶疑。剛接手學校時,她常常感到丟人,“就這幾個人,你當什麽校長?光杆司令吧”。甚至在親友問起時,她也不好意思說出真實的在校人數,總是含糊回答“幾十個”。在教育係統裏,校長們也心照不宣,彼此不願公開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那種難以啟齒的感受,她至今記得。

徐雯甚至想過要勸僅剩的幾個學生轉學。但走進教室,看著孩子們寫作業、聊天、玩耍,她又動搖了。“要是這個學校不存在了,他們怎麽辦?”

過去的一年,她的心態慢慢發生變化。她不再回避學校人數的尷尬,也不再覺得“人少”是丟人的事。“就算隻有四個學生,也得讓學校正常運轉。”

但徐雯心裏也清楚,學校被合並幾乎是遲早的事。她稱,2024年,縣裏已經開始收集各村小的師生情況,計劃調配資源。在人口持續外流的背景下,村小難以為繼,而縣城裏的學校又在超負荷運轉。徐雯認為,城鄉教育間的失衡,遲早會倒逼一次調整。

李瑤所在的湖南小鎮,也在經曆同樣的過程。她任教的村小,已向上麵申請撤並學校,但具體撤並時間仍未確定,可能是下學期,也可能要等到一年之後。按以往慣例,撤並後,分散在村小的學生會統一進入鎮中心小學。

如果不能順利撤並,李瑤也不打算在村小常待。按照政策,她有五年的服務期,但並不固定在這所村小,也可調去鎮上的其他小學。“我肯定想出去,”她說,“我才19歲,不可能一輩子在村小教書,村小學生太少,對我的教學經驗幫助不大,我更想去生源好的學校教書。”

和李瑤不同,林嵐更希望留在村小教書。在她看來,她所在的村小工作簡單,教師關係融洽,也沒有“內卷”,且有鄉村補貼,算下來收入比縣城裏的老師還高。“其實來這兒教書的老師,大多都想留下。”

但這所學校在逐步走向終點。林嵐說,學生一年比一年少,並且明年起就不再招收新的一年級。屆時,孩子們會被陸續送往鎮上或縣城學校,等到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學校就將徹底撤並。

林嵐明白,村小被撤並是早晚的事,隻是心裏仍有些不舍,“不是我們不願意留,是學校撐不下去了”。

徐雯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她知道,即便學校被撤並,老師們還會有新的安排。但對這4個孩子來說,失去這所學校,就意味著失去了一種最現實的選擇。

周新成則認為,撤掉村小,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放棄。相反,這可能是一種更現實的公平。他強調,教育公平不應當僅僅理解為“家門口就有學校”,而是要讓孩子能夠在正常的班級氛圍裏學習和生活。集中資源辦好鄉鎮學校,配備完善的宿舍和校車接送,讓孩子們每天都能與同齡人交流,接受完整的課程,這才是對他們更負責任的選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劍橋女博士餓死在家中 給所有中產精英敲響了警鍾
26歲女模被騙到緬甸園區 業績不達標遭活摘器官慘死
照片瘋傳:柬國街頭滿地外國護照 網友毛骨悚然
意義重大:陳誌的12.7萬枚比特幣是怎樣被沒收的
駭人聽聞!美媽逼11歲女與寵物狗“人獸交” 拍片牟利




24小時討論排行

機場排隊2小時 中國大爺怒斥:不把中國人當人看
中國大V反智言論愈發猛烈,世界人民都笑了
這張卡脖子的稀土牌,習近平是否打過頭?
青年共和黨領袖醜惡群聊曝光 萬斯:他們還是孩子
“我愛希特勒!”…青年共和黨領袖群聊遭曝光
經濟學人:川普和習近平都比自己想得還弱
希望諾貝爾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官媒指明方向
“錢學森之後就是我”,北京公園話癆大爺火了
“曝光我們就完了” 充斥強奸+種族主義群聊門深度調查
黃仁勳:傷害中國的事,往往更嚴重傷害美國
俄方發起、時長2.5小時!俄美總統通話細節公布
比索繼續遭拋售,“阿根廷人相信,美國來救也沒用”
宗馥莉的任性妄為,正在毀掉娃哈哈
14歲女遭同班男生刺死 女孩家長曾接送男孩上學3年
逼員工接客400人!21歲女店長照片曝光 網震驚
被美製裁怕了?柬園區多公司突解散 上千人連夜撤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尷尬的村小校長:“隻有4個學生也得正常運轉”

南方周末 2025-10-15 21:32:23



尷尬的村小校長:“隻有4個學生也得正常運轉”

2025年6月5日,重慶市梁平區福祿鎮中心小學紫龍教學點,六年級學生陶濤(右)在課間和老師打乒乓球。這是一所當時隻有一名學生、兩名老師的鄉村“微小學”,陶濤畢業後停辦。視覺中國圖

4個學生,5個老師。2025年9月開學後,中部省份一所鄉村小學的校長徐雯(化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建校以來最少的一年”。

徐雯今年32歲,在她任教的這些年裏,學生人數從幾百降到個位數,年年減少。在周邊鄉鎮,這樣的“微型學校”不止一所。

與學生人數形成對比的,是新建的校舍和齊全的設備。教學樓刷著白牆,走廊鋪著瓷磚,操場是塑膠跑道,每個教室都有電子黑板、投影儀和電腦插口。等到一切都煥然一新時,學生卻越來越少了。

在不少鄉村,這樣的場景正在變得常見。長期調研基層教育的武漢大學社會學博士周新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他掛職的縣城為例,2025年,全縣30人以下的村小有80所,50人以下的有129所。

教育硬件的刷新速度,趕不上學生們離開的速度。留下的,多是由老人照看的留守兒童和老師。他們在嶄新的教學樓裏,靜靜見證著一所所村小的“消失”。

課表“私人定製”

徐雯既是校長,也是語文和英語老師。

早晨,她先給唯一的六年級學生上早讀,盯著孩子開口讀書,再翻看前一天留的作業,逐題批改;接著,她繼續上六年級的語文新課;上午最後一節課是英語,四十分鍾的課程,她講三十分鍾,最後十分鍾讓學生練習。課間,她和同事匆忙進廚房,洗菜切菜,準備午飯。中午,老師和學生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飯後,她還要處理一些行政事務,順帶和學生們閑聊。

下午的課換成一年級。唯一的小男生正學寫字,徐雯全程守在身邊,一筆一畫地糾正。最後一節課,要麽把學生聚在一起看書,或幹脆上一節體育課。在這所村小,體育課的安排較為隨意,通常就是帶孩子跑跑步,或者教他們使用一些簡單的器材,至於什麽時候上體育課,更多取決於當天的天氣和孩子們的狀態。

四個孩子來自村內三個家庭,他們被分散在三個年級,其中一年級和六年級是“一對一”的課堂。課程表成了“私人定製”,語文、數學、體育,全都圍繞著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短板調整。六年級的女孩作文薄弱,徐雯就要求她每周完成兩篇作文;一年級的男孩注意力渙散,徐雯就坐在他旁邊盯著他寫字。

徐雯形容,給一個學生上課更像一場“圓桌會談”。老師與學生並肩而坐,中間攤開一本教材,上課、提問、回答,節奏更接近聊天,而不是傳統的講授,黑板和多媒體逐漸失去了存在感。因為人少,課堂也更隨性。徐雯表示,孩子狀態好,兩節課的內容一節課就能完成;狀態不好,老師會放慢進度,甚至允許學生趴在桌上休息,等下節課再繼續。

這樣的教學體驗,和徐雯剛參加工作時完全不同。那時她在同鄉另一所村小帶七八十人的大班,教學進度表是唯一的“指揮棒”,每天要完成哪篇課文、哪份練習冊,按部就班,沒有多少靈活餘地。如今,課程計劃往往因人而異,數學好的孩子可以“跳”進度,作文差的學生則要反複打磨,一年級的孩子愛玩,體育課就安排更多新遊戲,引導他從玩耍裏學習。“現在主要是看孩子能接受到什麽程度。”徐雯說。

在湖南,19歲的李瑤(化名)剛剛走上講台。她是免費師範生,從初中畢業後接受五年一體化培養,今年剛大學畢業,被分配回家鄉任教。李瑤所在的村小,全校隻有8名學生,分散在二、三、五年級,由3位老師共同承擔全部教學任務。她負責五年級的4個學生,語文、數學、英語都要教。

李瑤所在的鎮共有三所村小,另外兩所也不容樂觀。李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其中一所學校隻有3個學生、2名老師;另外一所人數稍微多一點,但也不過七個老師、幾十個學生。李瑤聽說,她所在的這所村小,人數最多時,有三百多個學生。

在李瑤看來,小班教學並不總是理想狀態。她曾在縣城最好的小學實習,一個班有57名學生,課堂氣氛熱烈,提問時總有人舉手,講課也更有激情。但現在,有時候隻有一個學生配合。“我的心情會大打折扣。不是擺爛,就是沒有之前那麽大的激情了。”

“時代的洪流”

村小的學生減少並不是突然之間發生的。徐雯記得,她於2024年9月調任這所村小當校長時,學校還有12名學生,一年過去,僅剩下4名。

流失的學生各有去向,有的學生隨父母去了外地,有的學生被家長送進縣城學校,還有的學生去了附近規模稍大的村小。徐雯聽老教師說,2000年前後是這所村小最熱鬧的時候,有五百多個孩子,周邊村子的孩子都往這裏集中。

2014年她參加工作時,在同鄉的另一所村小,學校也有四五百個學生,如今隻剩二十多人,且一年級幾乎招不到學生。

徐雯所在的兩所學校並非孤例。她說,在她任教的鄉鎮,學生人數10人以下的村小就有4所。徐雯的同學在同省其他市任教,教室裏的孩子同樣是個位數。“像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更像是時代的洪流。”

周新成調研發現,村小學生減少已是全國性趨勢。沿海地區在十多年前就基本完成了撤點並校,村小幾乎消失;西部因有教育資金支持,狀況相對穩定。最嚴重的情況出現在中部,以河南、江西為例,一些縣同時存在上百所學生不足50人的村小,其中不少不足30人。

之所以招不到學生,在徐雯看來,是因為“沒人可招”。徐雯稱,她所在的村莊有幾千口人,2024年隻出生了兩個孩子,周邊十多個自然村加起來,適齡兒童也寥寥無幾。

除了孩子越來越少,轉學也在分流生源。過去,進城隨遷讀書門檻高,很多孩子不得不留在村裏,如今城市政策放寬,就近入學更容易,家長自然會把孩子帶走。徐雯在江浙滬調研時發現,當地學校也麵臨相似情況,“不是隻有我們這裏生源緊張,大城市那邊也沒有孩子了,因此他們放寬生源條件”。

在徐雯看來,村小生源銳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私立學校的崛起。

十年前,她所在的村小還算穩定,但在附近私立學校興起的那兩年,學生人數出現過一次明顯的下滑。爭奪生源的關鍵不在於師資或課程,而是一頓中午飯。徐雯解釋,公辦村小不管午餐,孩子們需要爺爺奶奶接回家吃飯,而老人既要下地幹活,又要做飯,十分不便。相比之下,私立學校統一提供午餐,成了許多家庭最直接的選擇。

私立學校的招生方式也更積極。徐雯記得,那幾年常有人拎著禮品上門勸說,許諾“孩子在這裏成績一定更好”。為此,他們在期末考試時,往往出更簡單的試題,讓成績看上去漂亮。徐雯反思:“那時候我們在家校溝通方麵做得不夠,沒意識到學生流失會發展得這麽快。”

隨著越來越多家庭把孩子送去私立學校,鄉裏形成一種風氣,“一個學生學費一兩千,我家裏能送兩三個孩子去上,就說明家裏條件好,也更有麵子”。去的人越多,帶動效應就越大。



2020年9月9日,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後壩村,小學老師李順祥在給三年級僅有的6名學生講課。視覺中國圖

留下的孩子

李瑤注意到,轉走的學生多數是學習成績好的,或是家長認為有潛力的。留下的,多是成績較差或有特殊情況的。她所在的學校裏,二、三年級的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其中兩名學生智力可能存在缺陷。“有個二年級的孩子,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清楚。”

這些孩子的家庭多有缺席的成年人。有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有的母親早逝或離家多年,由年邁的祖輩照料。

在周新成看來,這類學校已經成為了“服務極少數農民家庭的、具有兜底性質與福利性質的‘托育機構’”。

林嵐(化名)也深有體會。29歲的她原是一名導遊,2020年考取教師資格證後,到河南一所村小任教。她來的時候,學校還有近兩百個學生,如今隻剩幾十個。學校最大的班有16人,最小的隻有4人,是她帶的四年級。四個孩子中,有兩個由爺爺奶奶撫養,另兩個的母親留在村裏、父親在外工作。

林嵐發現,留守孩子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村小很常見。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女孩,性格寡言,父母離婚後跟著父親生活。林嵐去家訪時,要麽看到她在冬天手洗一盆衣服,要麽在夏天背著打藥桶幹農活,“過早地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壓力”。

徐雯認為,村小的孩子未來的路往往比城裏孩子更早地被限定。她與家長溝通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怎麽樣也得上個初中畢業或者高中畢業再出去打工”。在縣城,家長們普遍認為上大學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可在村子裏,讀到初中甚至高中,已經被視為“完成了任務”。她帶過的第一屆學生,如今已經走出校園。那一屆人數多、成績好,她也用心去培養,但最終能走到大學的仍是少數。即便考上,也多是普通院校,畢業後散落各地,過著尋常日子。“能去大城市定居的,目前我還沒看到。”徐雯說。她的語氣裏沒有責怪,更多的是一種遺憾。

“撤掉村小,不意味著放棄孩子”

圍繞著隻有個位數學生的村小,爭議從未停止。有人說這是“浪費國家資源”,呼籲盡快合並;也有人堅持,“隻要還有一個學生,就值得堅守”。站在這場爭論的中間,徐雯心情複雜,她知道,教育不能簡單地用成本來衡量,但也無法回避更現實的問題。

她所在村小的四個孩子,之所以留在村小,都有現實理由。三年級的小女孩身體存在問題,正在做康複訓練,在幾十人的大班裏容易被忽視;六年級的孩子,父母年紀已大,隻能守著土地,既沒有精力也沒有條件在縣城陪讀;另兩個學生是親兄弟,他們的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孩子留給祖輩照料。徐雯知道,對這些家庭而言,留在村小是最實際的選擇。

徐雯能理解這些家長的堅持,但作為校長,她也並非毫無猶疑。剛接手學校時,她常常感到丟人,“就這幾個人,你當什麽校長?光杆司令吧”。甚至在親友問起時,她也不好意思說出真實的在校人數,總是含糊回答“幾十個”。在教育係統裏,校長們也心照不宣,彼此不願公開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那種難以啟齒的感受,她至今記得。

徐雯甚至想過要勸僅剩的幾個學生轉學。但走進教室,看著孩子們寫作業、聊天、玩耍,她又動搖了。“要是這個學校不存在了,他們怎麽辦?”

過去的一年,她的心態慢慢發生變化。她不再回避學校人數的尷尬,也不再覺得“人少”是丟人的事。“就算隻有四個學生,也得讓學校正常運轉。”

但徐雯心裏也清楚,學校被合並幾乎是遲早的事。她稱,2024年,縣裏已經開始收集各村小的師生情況,計劃調配資源。在人口持續外流的背景下,村小難以為繼,而縣城裏的學校又在超負荷運轉。徐雯認為,城鄉教育間的失衡,遲早會倒逼一次調整。

李瑤所在的湖南小鎮,也在經曆同樣的過程。她任教的村小,已向上麵申請撤並學校,但具體撤並時間仍未確定,可能是下學期,也可能要等到一年之後。按以往慣例,撤並後,分散在村小的學生會統一進入鎮中心小學。

如果不能順利撤並,李瑤也不打算在村小常待。按照政策,她有五年的服務期,但並不固定在這所村小,也可調去鎮上的其他小學。“我肯定想出去,”她說,“我才19歲,不可能一輩子在村小教書,村小學生太少,對我的教學經驗幫助不大,我更想去生源好的學校教書。”

和李瑤不同,林嵐更希望留在村小教書。在她看來,她所在的村小工作簡單,教師關係融洽,也沒有“內卷”,且有鄉村補貼,算下來收入比縣城裏的老師還高。“其實來這兒教書的老師,大多都想留下。”

但這所學校在逐步走向終點。林嵐說,學生一年比一年少,並且明年起就不再招收新的一年級。屆時,孩子們會被陸續送往鎮上或縣城學校,等到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學校就將徹底撤並。

林嵐明白,村小被撤並是早晚的事,隻是心裏仍有些不舍,“不是我們不願意留,是學校撐不下去了”。

徐雯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她知道,即便學校被撤並,老師們還會有新的安排。但對這4個孩子來說,失去這所學校,就意味著失去了一種最現實的選擇。

周新成則認為,撤掉村小,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放棄。相反,這可能是一種更現實的公平。他強調,教育公平不應當僅僅理解為“家門口就有學校”,而是要讓孩子能夠在正常的班級氛圍裏學習和生活。集中資源辦好鄉鎮學校,配備完善的宿舍和校車接送,讓孩子們每天都能與同齡人交流,接受完整的課程,這才是對他們更負責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