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南方周末發了一篇名為《輔導員住進學生宿舍樓》的報道。
以一種很純真的筆觸,描繪了一幅高校管理溫情脈脈的新場景。
我太疑惑了朋友們。
你們能懂我的疑惑嗎?
高校推行的所謂“一站式”學生社區政策,其核心實踐居然是要求輔導員全麵下沉並入住宿舍區,以實現對學生的全天候、近距離的「服務」與管理。

這也能叫「教育革新」嗎?
一個絕對權威、內心充滿不安全感的「大家長」(高校管理層),要求一個在關係中處於弱勢的「伴侶」(輔導員),以“愛”與“奉獻”為名,一步步放棄個人邊界,24小時全天候地對其指定對象(學生)進行情感、生活乃至精神的全方位照料。
最終目的,居然是撫平「大家長」深不見底的控製欲與風險焦慮。
這何嚐不是一種嬌妻文學?
那個掌控一切的“霸總”,擁有絕對的資源與權力,但內心深處卻極度脆弱,無法容忍任何失控,所以為自己的妻子精心打造了一個自認為完美的金絲籠。
我真的很理解“上層的壓力越來越多”這句話的重量。
自從各大自媒體平台飛速發展,任何一起學生事件都可能演變為一場公關危機,而當代大學生又是“個性化更強、集體意識更淡”、心智不夠成熟的脆弱個體。(我個人對此存疑)
傳統的、有距離的管理模式無法有效應對。
那怎麽辦?
學生不能出任何事,不能有心理問題,不能被詐騙,不能有安全事故,甚至不能有超出預期的思想波動。
那又怎麽辦?
給出的答案是,既然無法通過建立信任和培養學生自主性來獲得安全感,隻能訴諸最原始的手段,物理監控。
這到底是「革新」,還是「倒退」,恐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還有,某大學斥資千萬打造的“一站式服務中心”,最終居然淪為自習室。
這種放在喜劇裏都很好笑的劇情,不應該好好反省嗎?

接著,我需要為廣大的輔導員同誌們喊一聲冤。
「輔導員」,作為被推到前台,表演無私奉獻的“嬌妻”,TA們是最慘的。
1)要求輔導員100%入住學生樓棟,想要強行抹除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成為一個24小時在線的「機器人」。
2)輔導員被期望成為一個情緒穩定、有求必應的角色。不僅要處理行政事務,還要充當心理谘詢師、職業規劃師、糾紛調解員,甚至半夜陪同就醫。
3)物理上的「在場」是很恐怖的。幾乎等同於責任上的無限連帶,一旦學生出事,入住宿舍的輔導員將成為第一問責對象,甚至是唯一的背鍋俠。
那收獲呢,朋友?這麽累,擔這麽多責任,收獲應該很多吧?
我們又需要回到嬌妻文學裏。
“家務”、“帶孩子”作為無法量化的勞動,是沒有報酬(或很少報酬)滴。
它隻被視作「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正如“嬌妻”的辛勞被視為“賢惠”的天然屬性。

“為學生服務”,是一句很好用的口號。
如果我們的社會大多人堅信,大學生,這群通過了高考篩選的成年人,一旦離開視線,就會立刻崩潰、墮落或走向危險。
那大學也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剝奪學生的試錯權利,犯錯空間。
我不知道有什麽好沾沾自喜“打通了最後一公裏”的。
我看是堵得死死的。
試問,一個沒有機會在大事小事上犯錯並自己承擔後果的人,在未來該如何麵對社會?
如何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和社會?
如果,我們還認可,大學的使命不是管理,而是教育。
就應該再次去考慮「教育的本質」,即所謂啟發心智、鼓勵探索、獨立思考並為自己行為負責之類的漂亮話是不是隻能寫在書上。

我上一次看到類似老師入住學生宿舍的新聞還是在某音上,幼稚園小孩午睡的時候吵著要老師陪著才能睡著。
我想。
一個社會的悲哀,莫過於社會的最高學府,也不再相信年輕人擁有獨立思考和為自己負責的能力,開始用幼兒園的方式,去管理一群本應擁抱世界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