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海潤報名參加《聲鳴遠揚2025》這事兒,就像往平靜的湖裏扔了塊大石頭,瞬間激起千層浪。
這姑娘一出場,就把自己的身份牌打得明明白白:伯克利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楊子的女兒,還捎帶上了黃聖依。
這套組合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簡單的自我介紹,而是精心策劃的流量密碼。
大家夥兒討論的熱點,很快就從她到底是不是“靠爹”,轉向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咱們這個圈子,是不是已經變成了一個“龍生龍,鳳生鳳”的世襲製領地?
咱們聊聊她那個閃閃發光的學曆。
一聽“伯克利音樂學院”,很多人腦子裏立馬浮現出“音樂殿堂”“天才搖籃”這些詞兒。
確實,這學校名氣大,是頂尖學府。
可這名氣背後,門道也不少。
伯克利提供的課程五花八門,除了正兒八經拿學位的本科、研究生,還有各種短期進修班、暑期夏令營,參與門檻相對低得多。
根據學校自己公布的數據,國際學生裏頭,有將近一半的人上的就是這種非學位項目。
這就好比你去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你是進去當學徒,係統地學了四年廚藝,最後拿到主廚資格證;還是隻參加了一個周末的甜品體驗課,學了怎麽做提拉米蘇?
兩者都是“去過”這家餐廳,但含金量天差地別。
楊海潤說自己“畢業於”伯克利,這個說法就有點模糊。
真正的伯克利畢業生,像林俊傑、張惠妹他們,那都是有實打實的畢業作品、有完整的學曆記錄擺在那裏的。
可楊海潤這邊,除了一個響亮的名頭,我們沒見到任何能證明她四年苦讀的成績單、原創作品集,哪怕是一封導師的推薦信都沒有。
這讓她的“學霸”人設,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也難怪大家會打個問號。
更有意思的是黃聖依的態度。
按理說,作為楊子曾經的親密夥伴,怎麽也得給孩子說幾句好話吧?
結果人家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就在前陣子接受一家知名雜誌采訪時,黃聖依把話說得非常透徹:“我不會給任何人的孩子撐腰,除非她自己有本事站穩腳跟。
”這話簡直是擲地有聲,直接劃清了界限。
她不光是這麽說,還這麽做了。
她轉頭就去支持了另一位參賽的“星二代”,水木年華成員盧庚戌的女兒盧思羽,還親自錄了視頻給她加油打氣。
視頻裏那句話說得特別好:“音樂不是姓氏的附屬品,是心跳的回聲。
”這句話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窩子。
大家紛紛點讚,說這才是真正的“清流”。
更絕的是,事情鬧大之後,有人發現黃聖依悄悄刪光了社交媒體上所有跟楊子、楊海潤有關的舊照片,連個人簡介都改成了“獨立創作者,不代言、不站隊”。
這番操作,簡直就是無聲的宣言,和楊海潤那邊極力想捆綁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又諷刺的對比。
麵對洶湧的輿論,這次的節目組《聲鳴遠揚2025》也表現出了求生欲。
他們迅速發布了全新的比賽規則,可以說是直接把“拚爹”這條路給堵死了。
新規矩裏,最狠的一條就是取消了所謂的“星二代優先推薦權”。
所有選手,不管你爹是誰,都得先過“匿名盲聽”這一關。
評委們隻聽聲音,看不到臉,也看不到名字,旁邊還有個AI聲紋識別係統輔助,確保公平。
不僅如此,節目還加了個“真實創作力評估”環節。
你想來比賽?
行,先把你的原創作品拿出來,還得經過版權驗證。
要是你的作品裏,翻唱的比例超過一半,對不起,直接淘汰。
這套組合拳打下來,效果立竿見影。
據說已經有三十多個“星二代”因為拿不出原創作品,或者在盲聽環節分數太低,灰溜溜地走人了。
楊海潤雖然進了長沙賽區的複選,但她在初賽視頻裏的表現,已經讓評委內部產生了不小的爭議。
視頻裏,她沒展示任何原創才華,開口第一句就是“我爸爸是楊子”。
這話一出,據說就有評委私下吐槽:“要是這樣的人都能晉級,我們這節目幹脆改名叫《靠爹有理》算了。
”可見,即使是圈內人,對這種明目張膽的“資源炫耀”也已經開始感到厭煩了。
說到底,楊海潤這種一上來就亮出家底的玩法,其實是上一個時代的產物,是那種認為“有關係就有一切”的舊思維的回光返照。
她可能沒想到,時代變了,觀眾的口味也變了。
大家想看的,不再是精心包裝的“天之驕子”,而是真正有才華、能打動人心的好聲音。
黃聖依的果斷切割,節目組的製度革新,還有我們這些普通觀眾對“真材實料”的渴望,這些力量匯集在一起,正在推動整個娛樂生態發生改變。
真正的“音二代”,不應該是靠父母的名字拿到入場券,而是要靠自己的旋律讓觀眾記住。
當規則開始向才華傾斜,不再為“姓氏”開綠燈時,那些隻會一遍遍重複“我爸爸是……”的人,最終隻會被舞台上那支沉默的麥克風無情地淘汰。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背景或許能為你打開一扇門,但能走多遠,終究取決於你自己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