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日本公明黨黨首齊藤鐵夫宣布退出與自民黨的執政聯盟,引發日本政壇“地震”。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問鼎“首位女首相”之路驟然麵臨巨大不確定性。日本政局前景更加撲朔迷離,或將迎來近16年來最深刻的權力重構。
資料圖:高市早苗。
執政聯盟瓦解與“黑金”醜聞餘震
自從1999年以來,自民黨與公明黨維持了長達26年的聯盟關係,其瓦解是日本政壇長期結構性矛盾和短期政治危機的集中爆發。
公明黨毅然決然退出執政聯盟,出乎外界多數預測,直接原因在於自公兩黨圍繞強化政黨資金監管改革的談判破裂。2023年底以來,日本媒體曝出自民黨大批國會議員違規收受政治獻金回扣的“黑金”醜聞,自民黨支持率一路走低,導致自公聯盟接連在眾參兩院選舉中失去多數議席,淪為“雙少數”政權,執政基礎遭受重創。
公明黨作為依靠創價學會支持的政黨,對政治清廉度有著極高的要求,事發以來一直推動建立更嚴格的政治資金監管製度,以回應民意並重塑自身形象。而自民黨出於維護既得利益和黨內團結,始終對於改革企業獻金製度態度消極,對公明黨的要求虛與委蛇。
10月4日,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新任總裁,不僅任命“黑金”政客荻生田光一出任黨內要職,在與公明黨的政策協商中,也未能回應其政治改革要求。兩黨在政治倫理和改革力度上的巨大分歧,最終導致了聯盟走向破裂。
從深層次因素看,自民黨與公明黨的聯盟一直被視作“保守派與中間派”的結合,始終存在難以彌合的政治理念差異。尤其是近年來自民黨加速右傾,極力推動強軍擴武,與主張和平主義的公明黨之間的路線分歧日益凸顯。高市早苗作為自民黨內極端保守勢力代表人物,其在曆史認知、修憲、對華政策以及性別議題上具有鮮明的右翼立場,與公明黨的溫和保守立場更是格格不入。
公明黨的支持母體創價學會素來對高市的右翼路線心存芥蒂,擔心與其聯合會損害自身的政治形象和支持基本盤。這種結構性矛盾為兩黨分道揚鑣埋下了伏筆。
此外,高市早苗的背後是原安倍派和麻生派等黨內保守勢力的支持。前首相麻生太郎等核心人物素來對公明黨及其支持團體創價學會持批評態度,甚至試圖引入國民民主黨等替代力量以削弱公明黨的影響力,這進一步加劇了聯盟的裂痕。
盡管公明黨在眾議院僅有24個議席,看似與擁有196席的自民黨力量對比懸殊,但公明黨的支持對自民黨而言至關重要。長期以來,公明黨在選舉中通過創價學會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為自民黨提供穩定的選票支持,尤其是在小選區製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日本《每日新聞》測算,如果沒有公明黨的支持,2024年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可能要減少25到45個議席。對於深陷執政困境的自民黨而言,公明黨的退出無異於雪上加霜,將嚴重動搖其執政基礎。
高市早苗的困境和首相“難產”危機
高市早苗作為自民黨史上首位女性總裁,原本被認為將大概率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然而,公明黨的退出,使得這一前景蒙上陰影,日本新首相恐將麵臨“難產”危機。
根據日本憲法,首相由國會議員在國會指名選舉中選出。自民黨雖然仍是國會第一大黨,但在眾參兩院都已失去過半數席位。在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並明確表示不會投票支持高市後,自民黨在國會的票數遠不足以保證高市在首相指名選舉中順利當選。若公明黨轉而與其他在野黨聯合,推選出統一候選人,高市將麵臨無法當選的風險。
自公聯盟的瓦解,仿佛給日本政壇投下了一顆“炸彈”,一舉改變了朝野力量格局,極大振奮了在野黨的鬥誌。正在謀劃大聯合的在野政黨加快了政策協商,推舉出統一候選人的可能性驟然上升。就目前眾議院的勢力分布看,主要在野三黨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和日本維新會的議席總數達到210席,已經大幅超過自民黨的196席。在首相指名選舉中,隻要三黨議員能一致投票給其統一候選人,將導致政權出現更迭,自民黨時隔16年再度下野。
目前看,製約三黨聯合的主要障礙在於政治理念和政策路線差異。盡管立憲民主黨擁有148席,力量遠大於27席的國民民主黨和35席的日本維新會,但由於立憲民主黨的政治立場屬於中間偏左,與中間偏右的國民民主黨和偏右的日本維新會之間存在不小隔閡。
隨著自公聯盟瓦解,在強大的執政誘惑麵前,三黨開始擱置彼此矛盾成見,務實探討推舉統一首相候選人的可能性。鑒於國民民主黨在三黨之間政治立場居中,且近來上升勢頭突出,其黨首玉木雄一郎擁有很強的社會知名度和號召力,推舉玉木成為三黨可能勉強接受的一個選項。
另一邊,高市早苗領導的自民黨也不會“坐以待斃”,正在積極拉攏國民民主黨或日本維新會爭取填補上公明黨留下的空缺。盡管這兩黨在政治理念上與自民黨更為接近,但在國內經濟民生課題上都提出了嚴苛的政策條件,同時也對自民黨“黑金”醜聞心存芥蒂,彼此建立聯盟關係並非易事。
鑒於石破茂之後的新首相麵臨“難產”危機,執政的自民黨已決定將召集國會舉行首相指名選舉的時間推遲在10月20日之後。在此之前,朝野政黨還將展開密集的合縱連橫協商,到底是形成“在野大聯合”,還是自民黨建立新的執政聯盟,一切還都是未知數。綜合分析日本國內最新預測,高市和玉木問鼎日本首相的概率大致為五五開,也就是說,高市早苗能否成為“首位女首相”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即使在野勢力未能形成聯合,或自民黨與其它小黨達成合作協議,高市早苗在首相指名選舉中勉強獲勝,新內閣也將是一個根基薄弱的弱勢政權。在未來的立法、預算審議和重要人事任命上,高市內閣將處處受製於在野黨,施政舉步維艱。
政壇格局碎片化與動蕩長期化
自公聯盟的破裂和高市早苗的首相危機,標誌著日本政局已進入新一輪常態化動蕩局麵,未來或將出現頻繁的內閣更替和首相更迭局麵。
就短期來看,日本政局或將呈現“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反應。首先是首相指名選舉懸念引發的“政治空白”。朝野政黨圍繞新首相人選的激烈博弈,加劇了日本政治停滯的風險。自民黨新總裁選出後,石破茂內閣已經失去了執政合法性和權威性,作為看守政府難以有效推進政策執行,朝野政策協商上陷入“實質性停滯”,重要法案和年底的補充預算案難以通過,政府運作將受到嚴重影響。
資料圖:石破茂。
其次是失去穩定執政架構導致政治混亂局麵持續。在國會缺乏穩定多數的執政聯盟的背景下,無論是高市還是玉木當選日本首相,新內閣的執政基礎都將極為脆弱,各政黨圍繞權力分配和政策競爭的博弈將導致相互掣肘,彼此圍繞內外政策嚴重缺乏共識,甚至爭執不下,導致國會空轉。
再次是為打破政治僵局進行“重新洗牌”。在政治陷入僵局、政府難以運轉的情況下,無論是誰當新首相,都很可能被迫解散眾議院,舉行提前大選,以期重獲國會多數。然而,鑒於自民黨當前民意低迷,“黑金”醜聞餘波未平,又失去公明黨的助力,提前大選恐怕隻會失去更多議席。同時,日本民眾對在野各黨也嚴重缺乏信任,目前難以看到自民黨的替代力量。盡管提前大選的結果對主要政黨而言都非上策,卻是打破政治僵局的唯一途徑。
從中長期來看,自公聯盟的決裂將深刻影響日本的政治格局和政策走向。今後日本政局或將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政壇格局碎片化與“扭曲國會”的常態化。自民黨“一黨獨大”局麵被打破後,朝野政黨力量分散,日本政壇已進入一個多黨競爭、聯合執政成為常態的新階段。國會兩院少數派執政的“扭曲國會”局麵或將長期化,任何內閣都缺乏穩定強勢的執政基礎,必須在各項政策上都向在野黨妥協,導致政策的連貫性和執行力將顯著下降。
二是“短命首相”頻出和政壇分化重組加速。當前日本政局與1993年的混亂局麵頗為相似,當時也是小黨林立,八個在野黨形成聯合導致自民黨首次下野,此後幾年內閣頻繁更迭,主要政黨展開一輪分化重組,直至1996年後才逐漸穩定下來。當前日本政壇同樣缺乏穩定的政治架構和眾望所歸的強勢領導人,無論誰出任首相組建內閣,一旦支持率下降、政策推行受阻,或將被迫下台,導致首相頻繁更迭。在激烈的權力博弈和政治路線競爭中,高市早苗領導下的自民黨內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矛盾加劇,不排除會走向分裂。各政黨也可能圍繞“中左自由派”和“右傾化保守派”兩條路線展開分化重組,逐漸形成新的政壇格局。
資料圖:日本民眾穿過澀穀車站前的交叉路口。 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 攝
三是“短期應對型”政府導致內外政策更趨短視功利。在政治不穩定、政權更迭頻繁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將更多地表現為“短期應對型”而非“結構改革型”。未來幾屆內閣或將疲於應對眼前的政治危機和民生課題,尤其是日本國內麵臨物價高漲、經濟停滯等問題,而難以推動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經濟上,為籠絡民心,新政府或將更加重視寬鬆貨幣和財政擴張路線,以短期刺激來提振經濟,改善民生,從而加劇日本長期的債務風險。外交方麵,無論是高市還是玉木執政,新政府弱勢的執政地位和強硬對外立場,可能加劇日本對外政策的民粹化和排外主義色彩,使日本同中韓等亞洲鄰國的關係麵臨風險。政權的不穩定也可能對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產生影響。
總的來看,公明黨退出揭示了自民黨長期執政體製的結構性疲勞,其產生的連鎖反應將日本政局推向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高市早苗能否穩住陣腳,順利執政,將成為決定日本今後政局走向的關鍵。無論結果如何,日本政壇的權力結構將被重構,持續的動蕩和高度不確定性將成為日本政治的新常態。
(作者項昊宇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