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豐收的時候,有人忙著開果園,有人忙著編柳筐。
新晉華裔富豪,就是那個不走尋常路的人。
在最新發布的福布斯榜單上,一個不太為人所熟悉的名字引起了轟動。
37歲的Edwin Chen,這位華裔創業者憑借180億美元,約120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成為榜單上最年輕的億萬富豪。
他創辦的Surge AI估值高達240億美元,聽起來是個典型的矽穀成功故事。
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公司所做的業務在很多人眼中顯得相當“平凡”,甚至被一些業內人士視為人工智能領域最不起眼的工作:數據標注。
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開發炫酷算法的AI科學家和建造強大芯片的硬件工程師身上時,Edwin
Chen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他的公司不直接開發AI模型,而是為這些模型提供它們所需要的“養分”,也就是經過精心處理和標注的數據。
Edwin Chen的成長故事,與那些依靠家族財富或資源的創業傳奇完全不同。
他的父母是從台灣來到美國的移民,在佛羅裏達一個名為水晶河的小地方經營著一家中泰混合風味的餐廳。
那個隻有3000多居民的小鎮,以及家中餐廳裏彌漫的油煙味、餐盤碰撞聲和顧客的點單聲,構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沒有優越的教育資源,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這個男孩很早就明白,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才智。
年幼的Edwin對數字和邏輯表現出驚人的天賦,還在上小學的年紀就開始自己學習微積分。
對數學的熱愛,加上對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未來世界的向往,很早就點燃了他對科技領域的興趣。
後來,他過關斬將進入康涅狄格州著名寄宿學校喬特羅斯瑪麗中學,這所學校以培養傑出人才而聞名。
在修完學校所有數學課程後,他高三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耶魯大學教授的指導下,自主研究各種感興趣的課題。
17歲那年,他成功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令人驚訝的是,在別人一個專業都吃力的情況下,他竟然同時攻讀了數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三個專業。
這種跨學科的學術背景,為他日後創立獨特商業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麻省理工畢業後的Edwin Chen並沒有立即踏上創業之路。
他先是在華爾街一家知名對衝基金從事算法開發,隨後先後在Twitter、穀歌、Facebook等科技巨頭工作,負責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模型優化相關的項目。
在大公司工作的那些年裏,他親眼見證了人工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行業存在的一個關鍵問題。
當時他所在的團隊需要處理五萬條信息流的標注任務,外包公司花了半年時間才交付結果,但質量卻令人大失所望,許多簡單的俚語、網絡流行語和標簽都被錯誤標注,導致這些數據幾乎無法使用。
“連頂尖科技公司都解決不好的問題,裏麵一定藏著巨大的機會。”
這次經曆讓Edwin Chen意識到,數據質量問題是被整個行業忽視的關鍵環節。
在大多數人看來,數據標注不過是低技術含量的外包工作,是靠人海戰術完成的苦力活。
但在他眼中,這卻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沒有高質量的數據,再先進的算法也如同沒有燃料的發動機,無法發揮真正價值。
2020年,32歲的Edwin Chen做出了一個讓許多人意外的決定,辭去大公司的高薪職位,在舊金山的一間小公寓裏創辦了Surge
AI,專注於“高質量數據標注”這個被大多數人忽視的領域。
與市場上主打“低成本、大規模”的數據標注公司不同,他將目光投向了需要專業知識的複雜標注任務。
創業初期的故事聽起來有點像矽穀傳奇。
他沒有主動尋找風險投資,也沒有準備厚厚的商業計劃書,而是在一次攀岩時偶然結識了幾位科技公司的高管。
閑聊中他提到了自己正在做的高質量數據標注服務,沒想到對方立刻表現出濃厚興趣,並當場決定試用他的服務。
就這樣,他贏得了第一位客戶。
創業初期,Edwin Chen身兼數職,既是公司CEO,也是程序員、銷售和客服。
他獨自在公寓裏花費了一個月時間開發出第一個產品版本。
產品上線後不到一年,公司營收就達到了千萬級別,隨後又幸運地趕上了大語言模型爆發的浪潮。
Surge AI的突破性發展來自於與OpenAI、Anthropic等大型AI模型公司的合作。
Surge AI參與了多個知名大模型的訓練過程,這本身就證明了其技術實力。
如今,公司擁有約250名員工,客戶名單幾乎涵蓋了所有AI領域的巨頭公司:OpenAI、Anthropic、穀歌、微軟、Meta等都是其重要客戶。
有報道稱,某科技巨頭的生成式AI部門去年在Surge的全流程標注服務上支出超過1.5億美元。
Surge AI目前是該領域的領先企業,但包括Scale AI在內的競爭對手也在快速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Surge AI至今從未進行過外部融資,卻實現了超過十億美元的營收,這在矽穀創業圈中相當罕見。
Edwin Chen用“自有資金”支持公司發展,這一決定帶來了豐厚回報。
他持有的約75%公司股份估值約180億美元,這使他成為今年福布斯美國富豪榜上最富有的新晉成員,也是最年輕的成員。
如今,Surge AI已經成為行業標杆,但Edwin Chen的抱負不止於此。
他表示,未來將投入更多資源開發“AI輔助標注工具”,通過算法降低複雜標注任務的人力需求,同時拓展醫療、自動駕駛等專業領域。
正如行業專家所言,未來5年人工智能創造的成功創業者數量,可能超過互聯網時代20年的總和。
但在AI的黃金時代,有人已經觸及星空,而更多人仍在等待屬於他們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