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正式推出了全球首個以數字形態呈現被盜文物的平台——“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
該線上博物館旨在以3D建模與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手段,重建和展示那些因戰爭、盜竊或非法交易而“失蹤”的文化遺產,讓那些從公眾視野中消失的文物得以再次被關注,成為全球共享的文化記憶。
“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展示的一尊中國明代羅漢像
紅星新聞記者在“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中看到了四件中國文物,均為明代青銅羅漢,標注的原本所在地為安徽淮南。
經紅星新聞記者進一步核對,這四尊青銅羅漢曾是安徽淮南壽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鑄造年代為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在主辦單位為公安部與國家文物局的“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上,紅星新聞記者看到了七尊青銅羅漢像的被盜和追繳信息。
從信息中可見,這七尊羅漢像早在1996年11月便從壽縣博物館被盜走,目前追繳回來三尊,仍有四尊下落不明。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中展出的,正是這四尊羅漢像。
我國丟失的這尊“明青銅羅漢”與“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中展示的一致
無獨有偶,紅星新聞記者還查到了2002年江淮晨報的一則新聞報道,講的就是因壽縣博物館負責人工作失職、單位管理混亂造成的國家珍貴文物被盜損情況。
報道中披露了三起相關事件,以及館長最終被免職的處理結果。時隔20多年回看這三起事件,仍令人感到痛惜和遺憾——
1、1992年12月壽縣博物館將館藏國家一級文物金棺、銀棺等運往馬鞍山博物館展出。但在運輸過程中未按規定包裝運輸,造成銀棺嚴重損壞。
2、1996年11月,由於該館負責人挪用省文物局撥給的安全專項經費,沒有添置安全報警設備,致使館內的七尊銅羅漢夜間被盜。
3、1997年8月,壽縣博物館在挑選文物進京參加“中華文物精品展”時,由於違反操作規程而將館藏國家一級文物越王劍摔斷為三節……
“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展示的另一尊明代青銅羅漢像
正如“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官網上的那段話所言:“越多人知道,就越容易被找到”——訪問者的每一次點擊與瀏覽,都帶領著這些被迫“消失”的文物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進而無形中成為推動它們“回家”的一份微薄力量。
希望所有被盜竊、被非法掠奪的文物,都能早日回到它們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