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夏天剛悄悄退場,台風卻還在“狂飆”!18號台風樺加沙一出生就自帶“狠勁兒”——風力從最初的8級一路猛躥,最高直接飆到17級,成了今年最強台風。更嚇人的是它直徑超1000公裏,光風眼就相當於3個香港,威力簡直不敢想!
樺加沙
作為沿海長大的孩子,我對台風的“脾氣”太熟了:小時候老家遇台風,要是忘了關窗戶,一陣狂風就能把玻璃震得粉碎!所以台風天氣“門窗緊閉”是我從小刻在基因裏的習慣。但最近幾年我發現個事兒:每次台風要到,台風區的窗戶上總貼滿橫七豎八的膠帶。這膠帶看著非常普通,真能讓玻璃不碎嗎?
2、玻璃是什麽?
說起玻璃,大家是不是都有個共識——“脆”!比如不小心把桌上的普通玻璃片碰掉,“啪”一聲就碎成好幾瓣,連一點緩衝的餘地都沒有。這就是脆性材料的特點:一旦斷裂,就來得幹脆利落,沒有半分“拖泥帶水”的韌性,也難怪大家總覺得玻璃得小心捧著護著。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脆性的玻璃
但你知道嗎?現在咱們生活裏,越來越多地方用的不是普通玻璃,而是“強化玻璃”——也就是常說的鋼化玻璃。它可比普通玻璃“結實”多了:家裏淋浴房的玻璃門、汽車的側窗,大多是鋼化玻璃;哪怕用鐵錘輕輕砸,它也不容易碎;就算遇上高溫烈火烤,穩定性也比普通玻璃強不少,完全打破了大家對“玻璃易碎”的固有印象。
不怕火燒
不懼錘砸
3、強化玻璃為什麽這麽強?
那強化玻璃為啥能這麽“抗造”?答案其實就藏在玻璃本身的“內部結構”裏。
咱們先看普通玻璃:剛生產出來時,它的內部就像一碗徹底攪均勻的粥,密度處處一樣,沒什麽“特殊防護”。但強化玻璃不一樣,生產過程中會經過一道關鍵處理,讓它的內部變成“內外兩層”:外層像是被人用力擠壓過,“密度”比內層略大;內層則有點“往外撐”的勁兒,“密度”相對小一些——簡單說,就是外層擠、內層脹,形成了一種互相“較勁”的狀態。
外壓內拉
不過這密度差異還不是最關鍵的,真正讓它變結實的是“受力狀態”:外層被擠出來的“壓應力層”,就像給玻璃裹了層緊箍;內層“往外脹”形成的“拉應力層”,又像在內部撐了根支架。這場景特別像一個吹滿氣的氣球:裏麵的氣總想往外跑(對應拉應力層),外麵的橡膠皮卻死死把它鎖住(對應壓應力層),一內一外互相製衡,整體就變得特別穩固。外層那層薄薄的壓應力層,就像給玻璃穿了件“鎧甲”,能直接扛住大部分外力衝擊。
應力狀態
這裏還有個冷知識:幾乎所有材料的“抗壓能力”都比“抗拉能力”強得多——比如一塊石頭能扛住很重的壓力,卻容易被拉斷。而強化玻璃正好把“抗壓強”的優勢用在了外層的壓應力層上,等於把材料的“強項”全發揮出來了,強度自然遠超普通玻璃。
4、膠帶有什麽影響?
台風天往玻璃上貼膠帶,真能“麥克風”嗎?不少同學可能聽過這種說法:貼了膠帶能改變玻璃的固有頻率,這樣就不容易跟風力共振碎掉了。這說法到底靠譜嗎?來,大家先花三秒鍾琢磨琢磨……
麥克風
其實咱們家裏窗戶的玻璃,裝在框架裏時是有“小心機”的:四周用玻璃膠封住,這種安裝方式在力學上可以認為是“簡支約束”。咱不用記專業詞,簡單說就是——玻璃不會被風吹得挪位置(限製位移),但能輕輕轉個小角度(不限製轉動)。這麽設計是為了“護著”玻璃:要是約束太死,玻璃連轉都轉不了,狂風一來它會因為剛度太大連內應力都“憋”住,反而更容易裂開。而玻璃的固有頻率,跟這種約束方式關係特別密切。
沒有膠帶的固有頻率
咱拿塊常見的3×4米玻璃舉例:四周簡支時,它的固有頻率是2.1369Hz。可貼上“米”字形膠帶後,測出來的固有頻率最小值是2.1359Hz——前後就差了0.001Hz,幾乎等於沒變化!其實大家稍微想想也能明白:膠帶軟乎乎的,玻璃卻硬邦邦的,就像用棉花去“掰”鋼板,軟膠帶根本沒法改變硬玻璃的“固有脾氣”,自然也就沒法影響它的固有頻率啦。
貼膠帶後的固有頻率
5、總結
所以,同學們,貼膠帶並不會“麥克風”,但是確實有一定的用處,就是萬一玻璃碎了,被粘部分至少不會亂飛,減少二次傷害。最保險的,還是用夾膠鋼化玻璃,即便碎了也不會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