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月來川普軟硬兼施,以高關稅為要挾,直接要求貿易夥伴對美國進行大規模現金投資和採購承諾。迫於高額稅率的威脅,數月內,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相繼選擇妥協,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並承諾對美巨額投資。
7月22日,日本承諾設立規模高達5500億美元的基金用於對美直接投資,投資方向將由美方主導;
7月27日,歐盟將增加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並在三年內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能源;
7月30日,韓國將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其中1500億美元將作為韓美造船合作專用資金......
川普之挖空心思,逼迫各國加大對美投資。但長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嚴重脫實就虛,大量資本在國際市場上投機賺取暴利,不願意助力本國實業發展。缺少了金融支持的實體經濟,就像被抽乾了血液的軀幹,沒有發展生氣。

2025年8月25日,美國華盛頓,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右)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韓國總統李在明(左)會麵時握手。(Reuters)
麵對這一困局,川普一心搞錢,對內要求各大科技巨頭主動納捐,對外逼迫各國拿出真金白銀投向美國,助力實體經濟,提振本土就業。川普的構想很美好,但這些龐大的投資承諾,實際落地情況可能要大打折扣,熱鬧的背後充滿變數和懸念。表麵上看,這些投資承諾規模龐大,但細挖當前各國表態與經濟現狀,這些巨額投資極有可能是張淡倉支票。
各國與美國達成的“投資協議”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具體說,這些投資更多是意向性的,或者附帶各類條件的。
在日美7月22日初步達成貿易協議後,川普在社交平台發文稱,美國將獲得日本對美投資利潤的90%。日本卻澄清稱,5500億美元並非日本實際出資額,而是經過初步評估日本金融機構可提供各類貸款擔保資金的上限額度。

2025年7月22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左)與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右)在白宮舉行貿易談判期間握手。(X@WhiteHouse)
同樣,韓國總統室政策室室長金容範就投資承諾表態稱,3500億美元中的絕大部分將以貸款和貸款擔保的形式提供,而非直接注資。歐盟委員會也表示“6000億美元指的是企業的投資意向,歐盟沒有權利強製企業投資”。
而最根本的是,“大餅”脫離現實。根據美國商務部計算的2021年至2024年美國新增直接投資數據,歐盟、日本、韓國對美投資額分別為5885億、1581億和247億美元。為了履行承諾,日本需要將其在美國的投資提高到此前四年的3到4倍,韓國則多達14倍。試問這種脫離現實經濟基礎的規模設定,投資承諾如何能夠順利執行。
此外,雖然川普力促製造業回流美國,但目前的美國實際上並不具備大規模重啟製造業的條件。即使這些承諾資金真的到位,由於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缺乏完整產業鏈等問題積重難返,美國仍難以有效吸收和利用上述投資。
雖然川普一廂情願認為,隻要有投資,市場就能活起來。但美國在強行拉來外資的同時,卻沒有提供充足的工作簽證和本土勞動力供應,還以嚴苛的移民政策和突襲式執法打擊外國企業。
近日,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突襲了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和LG新能源公司在美國合作經營的電池工廠,拘捕了300多名沒有合法身份的在美韓國人。“抓人”事件發生後,韓國總統李在明回應稱,韓國企業擔心在美國投資建廠會遭到不公正待遇,這可能影響韓國企業對美國的直接投資。
韓外長趙顯9月19日更表明,政府將在解決韓國工人在美國簽證的問題後,才推進35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
當下,在美國政策持續性飽受質疑、國際信譽愈發降低的情況下,韓國企業的遭遇不會是個例,“打擊移民”“突擊檢查”的“大棒”很可能會落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頭上,這必然加劇相關企業的抗拒和恐慌。有知情人士透露,至少有22個涉及韓國財團在美投資的項目現場——涵蓋汽車、造船、鋼鐵和電氣設備等領域,在美國“突襲”韓國工廠後陷入停擺。
美國此舉不僅會給韓國對美投資計劃蒙上陰影,也會讓更多外資企業重新評估在美國建廠的政治和合規風險。這次粗暴的“抓人”事件,進一步增加了這些投資的不確定性。
短期看,川普通過“關稅威懾”拉攏到各國投資,但長期看,這種靠強力脅迫拉來的投資,隻會讓更多國家看清美國的霸權、霸道、霸淩本質,加速世界經貿格局的“去美國化”。川普表麵上“贏麻了”,每次都口嗨,但實際上得到了什麽,還是拿事實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