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紐時:民主黨學學查理柯克吧 老老實實做些功課

紐時:民主黨學學查理柯克吧 老老實實做些功課

文章來源: 加美財經 於 2025-09-18 13:19:2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紐時:民主黨學學查理柯克吧 老老實實做些功課

本文刊發在紐約時報觀點版,作者德拉·沃爾普是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政治研究所民意調查主任。

紐時:民主黨學學查理柯克吧 老老實實做些功課

查理·柯克的致命槍擊事件,既是一場人類悲劇,也標誌著一個政治轉折點。他的政治立場曾引發嚴重分歧——這一點必須正視。但我們也必須麵對另一個事實:他與許多美國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男性,建立了聯係。

這些年輕人在美國政治中感到被忽視,正在尋找目標感和歸屬感,他們理應被傾聽。

民主黨現在擁有一個罕見的機會可以接觸到這些選民——前提是他們能理解柯克在“建立聯係”方麵的做法。他們應當借鑒。

最新民調顯示,許多曾在2024年幫助特朗普當選的年輕男性,正在遠離這位總統。自特朗普1月上任以來,他在30歲以下男性中的支持率在通脹議題上下滑了29個百分點,就業議題下降25個百分點,整體經濟議題下降21個百分點。

但這些損失並未自動轉化為對民主黨的支持,因為許多年輕男性依舊將民主黨視為軟弱、低效、反應遲緩。

柯克所創辦的“美國轉折點”並非一個傳統的政治網絡,而是一個“歸屬網絡”,社區歸屬感高於意識形態,文化力量推動政治參與。這個組織在高中和大學建立分部,為年輕保守派提供了一個與政治相連的社交生活圈。它的大會邀請了右翼圈子的大批網紅和名人,將政治激進主義打造成一種生活方式。

我所負責的民調機構在幾十場焦點小組中發現,年輕男性普遍受到三大力量的影響:經濟動蕩讓穩定遙不可及、製度性失信源於社會承諾被破壞,以及由男性身份困惑引發的歸屬危機。

數據印證了這一點。首次購房者的平均年齡已升至38歲,是自198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努力與回報之間的落差不僅讓人感到不公平,更像是一種背叛,而背叛則會激起政治憤怒。

柯克的網絡將這種憤怒轉化為政治能量,他把停滯不前的個人處境與國家衰退和保守派複興的敘事相結合。他的信息融合了信仰、家庭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愛國主義,傳達了一個簡單的承諾:你不必接受比父輩過得更差的現實。

相比之下,民主黨人很少回應年輕男性對“成功”、“意義”或“歸屬感”的更深層追問,這正是柯克深知並填補的空白。

毫無疑問,“美國轉折點”推出過“教授觀察名單”,,把一些教育者貼上了“反美宣傳者”的標簽,與柯克所宣揚的言論自由相矛盾。柯克本人也對他眼中的政治敵人進行了肆無忌憚的攻擊。

而民主黨的回應往往是模糊的、不成體係的。他們不僅在理念上缺乏自我辯護,也因此在這些年輕男性眼中顯得更加軟弱。

這種失敗進一步加劇了年輕人對美國製度的不信任。許多年輕男性感覺兩個黨派都不真正關心他們——這種情緒在不同種族、階層和地區中廣泛存在。

柯克正是利用了這種脫節,在政治之前建立“歸屬感”的社區。

身份認同的問題同樣日益突出。我稱之為“男性眩暈”:在彼此矛盾的社會期待中搖擺不定。年輕男性說,他們被要求既要堅強又要敏感,既要有野心又要無私。許多人渴望成為家庭的支柱,卻連自己都難以養活。當這一角色顯得遙不可及時,就會滋生羞恥、怨恨和政治上的可乘之機,而柯克和後來特朗普都對此加以利用。

但即便特朗普言辭強硬,在年輕男性實現他們認為對自身男性身份至關重要的“供養者角色”方麵,他的政策卻沒有什麽幫助。

柯克的網絡利用這一緊張局勢,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重拾秩序、紀律和清晰的、傳統的性別角色。而左翼陣營中的一些人,則經常將“男性氣質”本身視為值得懷疑的概念,甚至在討論開始前就把這場對話拱手讓給了右翼。

柯克玩的還是“長期遊戲”。他明白說服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不是靠一場辯論,而是通過短視頻、隨意對話和數小時播客,一點一滴地植入人們的生活。他的政治主張滲透進日常生活,最終不再像一種意識形態,而更像一種身份認同。

民主黨始終難以在這個層麵上與之抗衡。他們過於依賴新聞發布會和競選廣告,而保守派網紅則通過遊戲直播和健身建議,全年維係支持者忠誠度。共和黨人走進年輕男性本來就活躍的空間,而民主黨人則更常期待他們出現在形式化的政治空間裏——那些往往顯得不真實、缺乏人情味。

年輕男性看出了這其中的差別。他們認為共和黨人自信、直接,而民主黨人則言辭謹慎、生怕冒犯他人。柯克正是利用了這種反差,他主動走進自由派校園,接受尖銳提問,直接交流。雖然年輕人不一定認同他,但許多人尊重他敢於“出現在他們麵前”的勇氣。

太多民主黨人仍然回避這些場域。年輕選民將這種謹慎解讀為對自身關切的漠視,無論民主黨能提供怎樣的政策,信任感都會因此流失。

柯克戰略中的啟示其實並不複雜。問題恰恰在於這些隻是現代政治的基本功,而且這些策略完全可以在不疏遠年輕女性的情況下實施。

然而,民主黨在一場又一場選舉中始終跳過這些基礎操作。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他們將在年輕選民中持續失利。

以下是五個可立即著手的方向:

摒棄“選舉周期”思維 ——柯克打造的是長期性的社會基礎結構,而非一時性的動員。

進入年輕男性所在的文化空間 ——民主黨的政治表達,應在遊戲、健身和創業等社群中變得自然、有機。

在“敵方陣地”上展現領導力 ——民主黨必須經常出現在保守派播客和大學校園,不帶稿子、直接麵對提問。

突出可見的經濟通道 ——強調那些能創造實習機會、提供體麵工資的立法舉措,以及能在年輕人有生之年實現負擔得起住房的政策。

創造安全空間討論身份議題 ——民主黨需要更多不帶意識形態審判的討論場所,幫助年輕人探討男性氣質與人生目標。

部分進步派人士已經在嚐試這些方法,但目前仍屬零散實踐。他們需要黨內領導人和金主的堅定支持,投入建設長期關係,而非隻關注下一次選舉。

查理·柯克打造了近年來最成功的青年動員網絡之一。他幫助選出了一位總統。除非民主黨作出回應,否則下一代年輕男性將歸於他人麾下,而美國民主的未來,也可能隨他們而去。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年薪上億的清華學霸在美遭雙重起訴,曾想反訴公司誹謗
特朗普“自己人”,投下唯一一張反對票
美國掀“老年貧窮”潮!年薪百萬前工程師晚景淒涼
奧巴馬又開懟,白宮反擊:他一有機會就製造分裂
國宴:川普難得嘴甜 凱特豔光四射 查爾斯記憶力驚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華裔女生讚毛澤東:全美嘩然 校方切割 本人道歉
拜登“寒酸日常”:坐經濟艙 百歲背房貸 演講無人問津…
沙特高調與巴基斯坦軍事結盟,打破以色列核威懾
安提法有多恐怖?川普將左翼運動指定為“主要恐怖組織”
"慶祝"即被解僱 美國教育圈與娛樂圈成“重災區”
川普訪英和梅拉尼婭分房睡?夫妻關係引猜測
大豆,中國的貿易戰籌碼和美國農民的危機
哈馬斯高層遇襲後首次公開露麵:1分鍾內12枚導彈
為何想討回阿富汗基地 川普:因接近中國核武製造地
美呆!凱特與梅拉尼婭穿搭對比 英倫玫瑰V美式經典
不滿企業給川普政府送錢!中國突然封殺輝達AI晶片
美議員出餿主意:不給稀土,就不讓中國航班落地
噩夢!新移民百萬買房 竟被"職業租霸"賴租1年 上庭8次
慘劇:美95歲老婦拍殺89歲室友 因會說俄語被安排一起
消息人士:美國投資者財團 將掌握TikTok運營大權
美國AI公司CEO阿莫迪:芯片是"對華僅存優勢"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紐時:民主黨學學查理柯克吧 老老實實做些功課

加美財經 2025-09-18 13:19:28



紐時:民主黨學學查理柯克吧 老老實實做些功課

本文刊發在紐約時報觀點版,作者德拉·沃爾普是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政治研究所民意調查主任。

紐時:民主黨學學查理柯克吧 老老實實做些功課

查理·柯克的致命槍擊事件,既是一場人類悲劇,也標誌著一個政治轉折點。他的政治立場曾引發嚴重分歧——這一點必須正視。但我們也必須麵對另一個事實:他與許多美國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男性,建立了聯係。

這些年輕人在美國政治中感到被忽視,正在尋找目標感和歸屬感,他們理應被傾聽。

民主黨現在擁有一個罕見的機會可以接觸到這些選民——前提是他們能理解柯克在“建立聯係”方麵的做法。他們應當借鑒。

最新民調顯示,許多曾在2024年幫助特朗普當選的年輕男性,正在遠離這位總統。自特朗普1月上任以來,他在30歲以下男性中的支持率在通脹議題上下滑了29個百分點,就業議題下降25個百分點,整體經濟議題下降21個百分點。

但這些損失並未自動轉化為對民主黨的支持,因為許多年輕男性依舊將民主黨視為軟弱、低效、反應遲緩。

柯克所創辦的“美國轉折點”並非一個傳統的政治網絡,而是一個“歸屬網絡”,社區歸屬感高於意識形態,文化力量推動政治參與。這個組織在高中和大學建立分部,為年輕保守派提供了一個與政治相連的社交生活圈。它的大會邀請了右翼圈子的大批網紅和名人,將政治激進主義打造成一種生活方式。

我所負責的民調機構在幾十場焦點小組中發現,年輕男性普遍受到三大力量的影響:經濟動蕩讓穩定遙不可及、製度性失信源於社會承諾被破壞,以及由男性身份困惑引發的歸屬危機。

數據印證了這一點。首次購房者的平均年齡已升至38歲,是自198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努力與回報之間的落差不僅讓人感到不公平,更像是一種背叛,而背叛則會激起政治憤怒。

柯克的網絡將這種憤怒轉化為政治能量,他把停滯不前的個人處境與國家衰退和保守派複興的敘事相結合。他的信息融合了信仰、家庭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愛國主義,傳達了一個簡單的承諾:你不必接受比父輩過得更差的現實。

相比之下,民主黨人很少回應年輕男性對“成功”、“意義”或“歸屬感”的更深層追問,這正是柯克深知並填補的空白。

毫無疑問,“美國轉折點”推出過“教授觀察名單”,,把一些教育者貼上了“反美宣傳者”的標簽,與柯克所宣揚的言論自由相矛盾。柯克本人也對他眼中的政治敵人進行了肆無忌憚的攻擊。

而民主黨的回應往往是模糊的、不成體係的。他們不僅在理念上缺乏自我辯護,也因此在這些年輕男性眼中顯得更加軟弱。

這種失敗進一步加劇了年輕人對美國製度的不信任。許多年輕男性感覺兩個黨派都不真正關心他們——這種情緒在不同種族、階層和地區中廣泛存在。

柯克正是利用了這種脫節,在政治之前建立“歸屬感”的社區。

身份認同的問題同樣日益突出。我稱之為“男性眩暈”:在彼此矛盾的社會期待中搖擺不定。年輕男性說,他們被要求既要堅強又要敏感,既要有野心又要無私。許多人渴望成為家庭的支柱,卻連自己都難以養活。當這一角色顯得遙不可及時,就會滋生羞恥、怨恨和政治上的可乘之機,而柯克和後來特朗普都對此加以利用。

但即便特朗普言辭強硬,在年輕男性實現他們認為對自身男性身份至關重要的“供養者角色”方麵,他的政策卻沒有什麽幫助。

柯克的網絡利用這一緊張局勢,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重拾秩序、紀律和清晰的、傳統的性別角色。而左翼陣營中的一些人,則經常將“男性氣質”本身視為值得懷疑的概念,甚至在討論開始前就把這場對話拱手讓給了右翼。

柯克玩的還是“長期遊戲”。他明白說服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不是靠一場辯論,而是通過短視頻、隨意對話和數小時播客,一點一滴地植入人們的生活。他的政治主張滲透進日常生活,最終不再像一種意識形態,而更像一種身份認同。

民主黨始終難以在這個層麵上與之抗衡。他們過於依賴新聞發布會和競選廣告,而保守派網紅則通過遊戲直播和健身建議,全年維係支持者忠誠度。共和黨人走進年輕男性本來就活躍的空間,而民主黨人則更常期待他們出現在形式化的政治空間裏——那些往往顯得不真實、缺乏人情味。

年輕男性看出了這其中的差別。他們認為共和黨人自信、直接,而民主黨人則言辭謹慎、生怕冒犯他人。柯克正是利用了這種反差,他主動走進自由派校園,接受尖銳提問,直接交流。雖然年輕人不一定認同他,但許多人尊重他敢於“出現在他們麵前”的勇氣。

太多民主黨人仍然回避這些場域。年輕選民將這種謹慎解讀為對自身關切的漠視,無論民主黨能提供怎樣的政策,信任感都會因此流失。

柯克戰略中的啟示其實並不複雜。問題恰恰在於這些隻是現代政治的基本功,而且這些策略完全可以在不疏遠年輕女性的情況下實施。

然而,民主黨在一場又一場選舉中始終跳過這些基礎操作。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他們將在年輕選民中持續失利。

以下是五個可立即著手的方向:

摒棄“選舉周期”思維 ——柯克打造的是長期性的社會基礎結構,而非一時性的動員。

進入年輕男性所在的文化空間 ——民主黨的政治表達,應在遊戲、健身和創業等社群中變得自然、有機。

在“敵方陣地”上展現領導力 ——民主黨必須經常出現在保守派播客和大學校園,不帶稿子、直接麵對提問。

突出可見的經濟通道 ——強調那些能創造實習機會、提供體麵工資的立法舉措,以及能在年輕人有生之年實現負擔得起住房的政策。

創造安全空間討論身份議題 ——民主黨需要更多不帶意識形態審判的討論場所,幫助年輕人探討男性氣質與人生目標。

部分進步派人士已經在嚐試這些方法,但目前仍屬零散實踐。他們需要黨內領導人和金主的堅定支持,投入建設長期關係,而非隻關注下一次選舉。

查理·柯克打造了近年來最成功的青年動員網絡之一。他幫助選出了一位總統。除非民主黨作出回應,否則下一代年輕男性將歸於他人麾下,而美國民主的未來,也可能隨他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