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開始,廣州外賣小哥的電動自行車,將陸續擁有專用號牌。
9月1日,隨著編號為“WA0001”的首張廣州新國標外賣電動自行車專用號牌正式頒發,這一政策開始在廣州全市推廣。
根據最新實施的《廣州市專用號牌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廣州相關的民生服務類專用車輛,應當在新規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即2026年3月1日前,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換領黃底黑字專用號牌,其中就包括外賣專用車輛。
最近幾年,各大城市電動自行車數量持續攀升,北上廣深四個城市保有量均超過500萬輛。
因數量急劇增加,隨之而來的交通違章問題,成為不少城市交通管理部門的心病。其中,以外賣為主的即時配送行業,成為各大城市電動自行車治理中的難點。
推出專用號牌,能破解這一難點嗎?
市民從電動自行車前經過 圖/中新圖片
新號牌來了
在社交媒體上,“路口闖紅燈的外賣‘電雞’太多”“在人行道上左穿右插,好危險”成為不少廣州居民對外賣車輛的直觀印象。在廣州,當地人把電動自行車稱為“電雞”。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廣州主要醫療機構數據顯示:電動自行車帶來的交通意外傷,普遍占到了各大醫院創傷骨科患者數的60%—80%。
在不少行業人士看來,由於配送時限壓力和送餐高峰期較為集中等,不少電動自行車的違章問題,都指向了即時配送行業。但以往,由於警力有限,相關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
在華南城市研究會創始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看來,電動自行車進行分類管理,采用專用的號牌,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此次外賣專用號牌的誕生,實際上是一種分類管理思路,可以促使相關平台更好擔負起企業責任。
他說:“這些專用號牌所在的企業,應對騎行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並進行一些獎懲,如果沒有闖紅燈等違規行為的可以獎勵,對違規比較嚴重的則可以設置相應懲罰措施,還可以進行內部培訓,這樣一來,專用號牌對於減少事故的發生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廣州市專用號牌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明確了使用專用號牌電動自行車的民生服務行業單位應當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包括督促駕駛人按照規定駕駛懸掛專用號牌電動自行車,依法駕駛並及時處理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定期組織駕駛人學習道路交通安全和電動自行車法律法規,加強駕駛人的安全教育及管理;督促駕駛人規範停放電動自行車和進行安全充電。
該規定的第十三條還顯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處理通過交通技術監控記錄的專用號牌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
此前,廣州市電動自行車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黃煥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對這種專用號牌,廣州市會建立一套即時配送行業管理的信息係統,係統會結合車輛的GPS跟北鬥定位相關技術的數據互通,能有效地監管車輛的超速、逆行、闖紅燈等一些違章。
仍需細化
2024年12月5日,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舉行的《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新聞通氣會上,廣州市網約配送行業工聯會主席何麗敏介紹,廣州市現有注冊外賣騎手約20萬人,其中每天穿梭於大街小巷的活躍騎手達12萬人。這意味著每天有超過十萬名騎手穿梭在廣州的大街小巷為用戶配送餐品。
就換發專用號牌相關問題,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了多位廣州的外賣騎手,部分騎手表示已經知曉這一新政,另外一部分騎手則對此表示困惑,特別是眾包騎手。
“現在身邊認識的眾包騎手暫時還沒人更換車牌,大家有的不知道這一政策,有的還在觀察,總之離需要換牌的最後期限還有一段時間。”有在廣州的眾包騎手表示。
據了解,眾包騎手更類似一種兼職,指的是勞動者個人在平台上自主注冊,以“兼職”或“靈活用工”的形式接單。時間上眾包騎手相對更自由,可以隨時上線接單,隨時下線休息,其自主性非常高,是“想跑就跑”的模式,但收入也波動較大
。
有眾包騎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般跑眾包的騎手,都不會隻注冊一家平台,基本上會注冊兩家以上,有的騎手甚至會將市麵上主流的平台都注冊一遍,他們並不是專屬於某個單一平台的。該騎手表示,據他估算,身邊專門隻跑一個平台的騎手,占騎手總數不到一半,眾包騎手才是大多數。
而相比全職騎手,注冊眾包騎手的流程相對更簡單,其與平台的“捆綁”程度也更低。
根據廣州的相關規定,專用號牌是麵向廣州市民生服務行業單位的電動自行車核發的特定號牌,樣式為黃底黑字,具體分為“廣州W”“廣州X”“廣州Y”“廣州Z”四個號牌號段,其中“廣州W”號段用於外賣等即時配送企業車輛。
值得關注的是,申請專用號牌的主體是廣州市內外賣等即時配送單位,外賣專用號牌是否會覆蓋眾包騎手,眾包騎手該由哪個平台負責,目前廣州方麵尚未出台相關細則。
合規與效率間找到平衡
除此之外,有廣州騎手對換牌表示擔憂。他說:“比較擔心外賣專用號牌會影響配送,因為現在越來越多小區管控嚴格,隻讓小區業主的電動自行車進入,外賣員的則不允許進入。如果步行進入小區,特別是麵積較大的小區,就有超時風險。改換外賣專用牌之後,保安攔截大家,會更加‘一目了然’。”
但在物流行業專家趙小敏看來,盡管廣州推出的外賣專用號牌政策仍然有需要細化的地方,但這代表著一種信號——即時配送行業正不斷走向規範化,即從以往的“跑馬圈地”走向更加注重發展質量。
最近幾年,以外賣為代表的即時配送行業發展日新月異。第三方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今年年初發布的《2024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趨勢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即配行業訂單規模達482.8億單,同比增長17.6%。按照當前發展曲線,行業有望在2030年突破千億訂單規模,未來6年保持年均13.1%的兩位數增速。
今年以來,尤其是第二季度,即時零售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同城即時配送的需求顯著增長。餓了麽、京東、美團三家公司在外賣、即時零售市場火力全開,訂單量驟增。持續增加的餐飲供給、即時零售的全品類覆蓋、下沉市場數字零售高速增長,都成為行業的新增量。
“過去即時配送行業雖然高速發展,但已出現不少安全隱患,配送員追求速度導致交通事故頻發,影響行人安全及自身安全。現在越來越多即時配送企業開始調整考核機製,比如取消超時罰款,未來還應該加大對合規行為的獎勵,在‘合規’與‘效率’間找到平衡。”趙小敏說。
在趙小敏看來,隨著電動自行車新國標的施行以及廣州等城市開始嚐試外賣專用號牌,未來即時配送企業越來越需要在安全、品質前提下提升效率,否則將麵臨淘汰,因為這不僅是政策要求,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