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烏克蘭戰爭已成為兩個沙漏之間的較量:一個是烏克蘭兵力捉襟見肘的軍隊還能堅持多久,另一隻是俄羅斯經濟還能維持入侵多長時間,而且還不會損害普京政權的穩定。

特朗普推動和平的難題在於,普京堅信烏克蘭的沙漏會先見底,從而讓他能夠以勝利者的姿態強加條件,並在俄羅斯曆史上與征服領土的沙皇們並列。
這正是為什麽幾個月來,俄羅斯總統始終回避特朗普提出的停火協議建議。這些建議包括領土妥協,美國方麵原以為這會對莫斯科具有吸引力。
但克裏姆林宮仍堅持最大化的要求,實質上是要讓烏克蘭淪為附庸,從而改變歐洲的力量格局。
特朗普為普京設定的最新談判“最後期限”已經過去。與此同時,烏克蘭的歐洲盟友仍在討論是否派遣維和人員,來維持一個遙不可及的和平。
許多對特朗普斡旋方式持批評態度的政策製定者和分析人士表示,眼下缺失的是美歐聯手推動的戰略,用以加快俄羅斯那隻沙漏的倒計速度,改變普京的盤算。因為按照目前的走勢,他很可能贏得這場賭局。
俄羅斯的耐力
盡管受到西方製裁,俄羅斯經濟在2023年和2024年依然強勁增長,主要得益於能源出口和高額軍費帶動的財政刺激。但壓力與短缺正在加劇,經濟增長勢頭開始減弱,油氣收入大幅下降,財政赤字也在上升。
但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正麵臨某種危機,以致於普京縮減戰爭目標。
“問題顯然正在積累,但俄羅斯經濟短期內不會撞牆。”位於柏林的卡內基俄羅斯歐亞中心主任亞曆山大·加布耶夫表示。他認為即便前景日益黯淡,這個經濟體仍可以支撐俄羅斯的戰爭努力至少18到24個月,才會陷入嚴重困境。
加布耶夫表示,若西方堅定收緊製裁,並更有效地執行現有製裁,同時油價下降,也可能縮短這一時間。但他也指出,要徹底切斷俄羅斯的石油收入非常困難。
目前,中國和印度已經成為俄羅斯石油的主要買家。印度表示,盡管美國在8月實施了二級關稅,仍將繼續購買。美國和歐洲至今對中國對俄羅斯的大量經濟支持,也幾乎沒有采取懲罰措施——因為一旦爆發貿易戰,中國具備強有力的反製能力。
即使俄羅斯財政急劇惡化,普京也不太可能將經濟置於他的政治目標之上——包括他對恢複“俄羅斯應有地位和勢力範圍”的曆史執念。
在遭遇國際製裁、融資受限的背景下,為了保障軍費開支,預算削減可能會落在民用支出上。如果豐厚的簽約獎金無法繼續提供,軍隊征兵方式可能也將轉向更具強製性的動員。
“普京並非完全無視經濟後果,比如通貨膨脹,這可能引發廣泛的不滿,”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俄羅斯問題專家瑪麗亞·斯涅戈娃表示。
她指出,普京在經濟和動員政策上都努力將俄羅斯社會大部分群體與戰爭隔離開來,這本身就是明證。
烏克蘭日益激烈的無人機襲擊行動正針對俄羅斯的煉油廠和輸油管道,旨在削減俄羅斯的出口收入,並製造國內混亂。目前,這些襲擊已經導致部分地區開始實行燃料配給。
“要維持戰爭期間的正常生活假象,正變得越來越困難,”斯涅戈娃說。“隻要戰爭幹擾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俄羅斯人就會感到不滿。”
但她指出,在一個日益專製的國家,俄羅斯社會和精英階層表達不滿或采取行動的渠道越來越少。她估計,除非製裁大幅加碼,否則俄羅斯還能再維持對烏戰爭三年。
烏克蘭的堅韌
按照當前戰場趨勢,再過兩三年,烏克蘭的防禦力量可能會被拉到極限。
盡管俄羅斯在2024年春夏對烏克蘭東部發動的大規模攻勢,僅取得了微弱的領土推進,但烏克蘭軍隊麵臨著人員持續損耗的壓力,無法像人口遠多於烏克蘭的俄羅斯那樣輕易補充兵力。
莫斯科的軍事目標並非單純占領領土,而是要耗盡烏克蘭的部隊,直到基輔被迫屈服。普京隻有在認為烏克蘭不會在戰場上崩潰,同時繼續戰爭帶來的國內政治風險不斷上升時,才可能縮減目標、接受烏克蘭及西方可以接受的協議。
西方持續提供武器與彈藥,對於延長烏克蘭抵抗能力至關重要,同時烏克蘭本國的軍事工業也正在加緊建設。
解決兵力短缺問題同樣關鍵。在東部頓涅茨克地區,這場戰爭的主戰場,烏克蘭步兵數量如此稀缺,以至於俄羅斯小股士兵常能穿過烏軍戰壕之間的大片空隙。烏克蘭主要依靠地雷、炮火,最重要的是無人機來打擊俄軍。
為彌補步兵不足,基輔不斷提升無人機作戰能力,但光靠“機器人軍隊”並無法保衛整個國家。
烏克蘭正為不均衡的征兵製度付出代價。目前,大多數動員壓力落在來自貧困鄉村和省份的中年男性身上,而城市中產階級和年輕人則受到庇護。
俄羅斯的征兵同樣存在嚴重的階層與地域偏差,但由於其規模更大、政權更專製,得以推行。而在烏克蘭這樣更民主的社會,這種不公則引發了廣泛反感。
“步兵危機的根源是社會不平等。征兵辦公室把農民從拖拉機上拉走,卻不敢從律師辦公室裏把人帶走。”烏克蘭總統旅布拉瓦無人機部隊負責人謝爾希·伊格納圖哈說。
像許多疲憊的前線老兵一樣,他對大量身體健康的男子仍流連於基輔、第聶伯、敖德薩等城市的酒吧和夜店深感憤怒。
“我們應該像以色列那樣,每個人都得上戰場,”他說。
此外,烏克蘭軍隊指揮係統中僵化的蘇聯式管理習慣,也造成了大量本可避免的傷亡,不僅削弱了士兵對軍隊高層的信任,也影響了公民參軍的意願。
過去兩年,許多前線軍官和軍事分析人士都呼籲,烏克蘭必須徹底改革兵源動員和部隊管理機製。
“也許我們還沒有到那個不得不變革的臨界點,”烏克蘭第47機械化旅營長奧列克桑德爾·希爾申說,他長期以來一直對軍隊高層持批評態度。
自從俄羅斯在2022年2月發起全麵入侵以來,烏克蘭屢次打破外界預期。即使麵臨兵力與彈藥短缺,烏克蘭依舊不斷找到新的方式堅持戰鬥。
“我們最深層的資源,是求生的意誌,這讓我們能采取非常規的應對方式,”希爾申說。“去找到那條原本根本不存在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