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幾天寫了一篇沈師大學生嘔吐、腹瀉,甚至有些被送急診的文章,沒一會兒就被刪了。其實我寫的那時候,還已經稀稀散散有幾家媒體在報道了,即便如此,也是哐哐一頓公關。
事實上,事情最早出現在8月31日。下麵截圖中“北京日報”也提到了這一點。但那會兒根本沒有任何相關報道,隻有幾家社交平台上學生自己的爆料,稀少,並且發得快,消失的也快。
把事情捂死,把人的嘴捂住,這種現象永遠不會受到關注和懲罰,那麽這種操作,便會永遠持續下去。
今天看到的熱搜,是該校累計報告腸胃炎症狀者2087人,已經痊愈1817人,病毒源頭是學校自備井蓄水池。為啥不幹脆再等兩天,等全部都痊愈後再來報道呢?說不定還能喪事喜辦,順帶當個“醫療奇跡”來宣傳。
8月31日,到9月7日,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事情就算發生在太平洋對岸的國家,恐怕都不需要這麽久的時間,才傳遞到我們這兒。新聞的力量和意義,讓人啼笑皆非。反倒是新聞的選擇和可控,讓人感到牛逼plus:
原來它不是用來傳遞真相的,而是像定時煙花,要挑個他們覺得合適的時辰放給你看。
在新聞和各種報道下麵的評論區裏,同樣可以看到不少人在問“為什麽不繼續壓了”。
隻不過到現在,質問已經毫無意義,因為那些人根本不會理會。甚至直接刪掉你提出的問題,然後再來一句“歡迎監督”,黑色幽默感拉滿。
所以,為時已晚的報道有什麽意義?直接一步到位告訴外界,“大家已經痊愈了”?然而事實上,一大堆人甚至不知道,學生們是何時生的病。
如果更早一點通報呢?8月31日問題剛出現時就告訴外界呢?
一些部門會立刻介入調查,一些家長也會選擇把孩子先接回家。早一點把問題弄清楚,少一些受到病毒折磨的學生,不好嗎?
好是好,但學校如果能自己把大門關起來,悄悄的查到源頭,對他們而言這樣會更好。隻不過最後,感染的學生越來越多,兜不住了,瞞不下去了,才有了今天的熱搜。
簡而言之一句話,如果問題剛出現時就報道,那麽是監督和透明。但如果是問題到最後都快結束了,才迫不得已的曝出來,那麽它已經不剩多少意義。
相比而言,更有意義的事情應該是問一句沈師大,為何要瞞報?為何不在事情剛發生時,就通報說明?別人把孩子交到你手裏,你就是這樣接受社會監督的嗎,靠著不斷在某紅書、微博上刪帖的方式?
但實際上,也止於“問一問”。他們就是這樣做了,你毫無辦法。並且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他們”還是會這樣去幹。
這就不得不提昨天另一條“舊聞新報”了。
一名家長質疑學校的校服質量後,被甘肅寧縣公安局以“尋釁滋事”的罪名給抓了。他也沒幹什麽,就是質疑了一下校服質量。而這件事,導致了該家長的人生幾乎葬送:先是失業,再到離婚,最後抑鬱。
而現在,法院判決“拘留他的行為違法”。可又能改變什麽呢?當地公安局賠償了他3237.08元,以及昨天媒體報道出來的“道歉”。
就是這麽荒誕和諷刺,3000多塊錢,加一句道歉,就足以他們犯下如此大的過錯、給普通人造成如此大的損害而不必承擔責任。
這賠償額度,差不多相當於一件校服的價格,也算是前後呼應了。
這樣的“事後諸葛亮”,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根本就不算懲罰,更不見公平。相反,它甚至是對前一件事的又一次諷刺:你上訴有什麽用?你損失了那麽多,而我們毫發無傷。誰贏了?
也因此和沈師大的情況一樣,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他們”還是會這樣去幹。
他們不會有任何改變,需要改變的是普通人,是老百姓:此後,不要再質疑校服的質量。
但這種遏製問題的辦法有用嗎?別忘了,火災並不會因為拉上窗簾就熄滅,反而會燒得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