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在東南亞,中國電動車離老大還有幾道坎

在東南亞,中國電動車離老大還有幾道坎

文章來源: 正解局 於 2025-08-28 23:35:4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在東南亞,中國電動車離老大還有幾道坎

現在,全世界都必須承認中國全球“新能源一哥”的身份。

畢竟去年全球電動車總共就賣了1700多萬台,其中中國品牌就占了62%。尤其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新興市場,近來東南亞“中國汽車殺瘋了”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

“印尼93%的電車中國造!”

“2025上半年,馬來西亞中國電車市占率達35%,穩坐純電銷冠。”

“繽果泰國單季度出口3.5萬輛,市占率超25%,東南亞被五菱‘殺穿’。”

……

但中國汽車要稱霸,到底還要多久?

現實情況,很複雜。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了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3%。2025年1-4月,出口量為193.7萬輛,同比增長6.02%。

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

中國品牌汽車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四大主要市場的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0%以上。

泰國作為東南亞最大的汽車製造國,成為中國車企重點布局之地。因此今年以來,中國車企明顯加快了向泰國進軍的腳步。

在前不久舉辦的第46屆曼穀國際車展上,中國汽車品牌更是大放異彩,26家大型參展商席位,中國品牌就占了10個,TOP10的預訂裏,更是有一半都是中國品牌。



4月曼穀車展

如果要從中選擇一家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那毫無爭議一定是比亞迪。

從2013年比亞迪向泰國市場交付第一批電動巴士至今,比亞迪在泰國電動車市場份額已近四成。

事實上,並不僅僅是比亞迪,今年1-5月,泰國純電新車注冊量TOP15,中國品牌包攬了13席。

前五名都被中國車企霸屏。



圖片來源:Autolifethailand臉書

但電車新王,並不等於市場老大。

據彭博社分析指出,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總共是772萬輛,海外市場銷量244.9萬輛(31.7%),其中中國汽車品牌海外銷量約31萬輛(12.7%)。

總結一下,中國新能源車在海外市場的真實市占率隻有4.0%。

東南亞,還是燃油車的主場。

根據普華永道的數據,東南亞2024年總汽車保有量約7000萬-80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約80萬-90萬輛,整體滲透率僅有1%-1.3%。

若僅計算BEV(電動汽車),滲透率甚至不足0.5%。

不過,好消息是彭博社報道中已有數據指出,東南亞日係燃油車的“底盤”正在鬆動。

自2019年以來,日本汽車在東南亞各國銷量持續下滑:在泰國下滑了12%,在印尼下滑6%,在馬來西亞則是下滑5%,在新加坡更是暴跌18%。

誠然,中國新能源車在東南亞市場的快速增長是最真實的成就,同樣為中國汽車工業全球化書寫了重要篇章。但亮眼的銷量並不等同於市場主導地位的確立,從燃油車時代到新能源汽車的新舞台,東南亞市場的競爭格局遠未定型。

中國電動車想要在東南亞真正當家作主,銷量上漲隻是實現了第一步“走出去”,想要“走得穩”,還需要爬坡過坎,走過好幾道難關。



對於一個品牌而言,品牌力無疑是其最高價值的無形資產。

可口可樂前CEO羅伯特·伍德魯夫有句豪言,“即使可口可樂全球工廠一夜之間都被燒毀,工廠也可以在一個月之內恢複運營。”

這就是強勢品牌力的真實寫照。

而日係車(尤其是豐田)就是憑借著數十年的深耕曆史,在東南亞市場塑造了強大的用戶心智和品牌認知。



1963年,豐田汽車在泰國設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廠,正式開啟日係車占據東南亞市場的曆史。

到2022年,豐田就以28.27萬的銷量拿下泰國汽車市場近45%的份額,成為行業第一。

產品質量顯然是建立品牌信任度的基石。但中國品牌在這方麵麵臨的挑戰並不小。

由於缺少汽車強製報廢政策,車輛的使用年限普遍較長,泰國的二手車市場十分繁榮,消費者也更注重產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但J.D.Power 2024泰國新車俱樂部預調研結果顯示,參與調研中消費者不考慮購買中國品牌,首要理由就是對產品質量感到擔憂。



圖片來源:J.D.Power

不隻是東南亞。此前,俄羅斯權威汽車媒體《AUTONEWS》也曾指出中國汽車存在更容易鏽蝕的問題。

然而零星的案例在互聯網上被放大後,就成了消費者買車的一大顧慮。

而要真正克服質量認知差距,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這要求中國車企長期堅持“質量為先”,嚴控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來扭轉市場認知,提升品牌力。

好在,如今不管長安在泰國搞研發中心,上汽MG按本地需求進行適應性改進,這些都是積極信號。

根據J.D.power東南亞報告(2024)數據,目前中國新能源車正在加速打破日係車在東南亞市場的殘值率優勢。在泰電動車3年殘值率的前十中,中國品牌就占到了7席。



賣車,怎麽賣出去同樣是關鍵問題。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泰國的人均收入其實並不算高,平均月薪折合人民幣隻有3100元左右,但是泰國的汽車可並不便宜。

國內指導價14.58萬元的凱美瑞,泰國售價高達30萬元人民幣。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收入這麽低,車價卻如此高,泰國的汽車是怎麽賣出去的呢?

答案就是貸款。

而在泰國數十年,為了給汽車銷售提供金融支持,各大日本車企也早已將汽車金融玩成花。

豐田汽車等日係品牌聯合當地銀行為泰國消費者提供0首付購車方案,貸款審批隻需要2小時。

對於次級信貸客戶,則用自有金融渠道為用戶獲取貸款。同樣是豐田旗下的金融公司更是向東南亞經銷商提供長達90天的賬期。

相較之下,部分中國品牌在金融方案靈活性、利率競爭以及與當地金融機構的合作深度上存在差距。

麻辣車事聯合創始人張躍就曾在6月的行業研討中指出,在印尼,豐田二手車貸款審批通過率達到85%,而中國品牌僅為37%。

這顯然就抬高了消費者的購車門檻和金融風險。



長城位於泰國羅勇府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生產車間

而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如今大多數消費者對某一產品的需求已經從追求單一產品功能轉向“全生命周期服務體驗”。

說白了,就是原來是“買產品”,現在是“買產品+服務”。但在東南亞市場,我們中國品牌的售後服務網絡覆蓋率和效率仍顯不足。

憑借在泰國的1200多家4S店,豐田汽車配件等待周期僅為3天,而中國品牌往往因為本地缺乏核心零部件,需要等待進口,導致售後服務周期的明顯拉長。

泰國谘詢公司Differential Thailand的分析師指出,“中國車企的高端品牌其實在技術和價格上都非常強勢,泰國的年輕人接受度很高。但是能否與雷克薩斯等現有品牌競爭,取決於售後服務等中長期的可靠性。”

聽上去,提升售後服務效率的根本在於提高零部件本土化率,那東南亞市場的本土化到底難不難呢?



泰國要的本土化並不隻是在泰組裝,而是設定了很高的門檻:要求零部件本土化率達到40%以上。

但泰國本地供應商多集中於低端加工(如線束、內飾),核心部件如電池電芯、電控係統等主要依賴進口。

盡管泰國已經是東南亞汽車供應鏈體係最完善的國家,擁有超過650家汽車配套廠,但高端技術產能依舊十分有限,當地的電動產業鏈和人才基礎都相對薄弱。

而每台汽車擁有的零部件幾乎是數以萬計,對應的供應商更是錯綜複雜,僅僅是測試當地的本土化率就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更何況如今泰國建廠的成本也在水漲船高。

業內人士表示,泰國工業用地的價格早已從早期的約200萬/萊(1萊約合2.6畝地),飆升到了700-1000萬泰銖/萊。

小鵬汽車副總裁吳佳銘就曾表示:“本土化對小鵬而言,成本可能是個很大的挑戰。”

根據行業數據,目前中國車企在泰國的本土供應商隻有約190家,而日係車豐田卻有超過1400家,更重要的是豐田的泰國工廠92%的零部件已經實現本土化采購,而中國品牌的核心三電係統依然主要依賴進口。



但,日係車在泰有如今成績也不是一日之功。

早在1960年代,日本就通過CKD(全組件散裝)的模式切入泰國市場,在之後數十年的時間裏依靠“豐田開路,零部件商跟進”的模式,帶動1400家日係供應商入駐泰國,占到當地零部件企業的45%,形成緊密的產業聯盟。

不過盡管起步較晚,困難重重,但中國車企也正在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出海路徑,加速構建“泰國製造+中國技術+區域配套”的混合型生態。

例如比亞迪泰國工廠就牽頭帶動了12家中國線纜配套商落地,形成“雁陣效應”;五菱在印尼則采用了“全散件組裝+技術合作”的模式,帶動本地供應商參與電池模組生產……在多個車企的帶動下,億緯鋰能、欣旺達、蜂巢能源等多個電池廠商也紛紛在泰國建廠。

顯然,東南亞市場供應鏈本土化對於中國車企而言是個係統性工程:短期需應對合規與成本壓力,中期需填補技術與產業鏈缺口,長期則需要依賴生態共建與文化融合,才能突破本土化深水區。



圖片來源:財經雜誌



2024年1月,特斯拉2023年度業績大會上,馬斯克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發出一聲感歎:“中國新能源汽車太厲害了,如果沒有貿易壁壘,它們幾乎可以摧毀世界上的大多數對手。”

而很顯然全球的競爭者們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前有白宮暴漲至100%的關稅,後有泰國新能源汽車激勵政策中兩年翻了兩倍的生產補償。

中國新能源車的出海之旅機遇之上挑戰不斷。



圖片來源:瑞凱諾充電解決方案

但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從“區域型選手”向“世界級玩家”蛻變進化的必經過程。中國車企的出海之路,本就是一場需要堅韌定力、持續投入的耐力賽。

日係車在東南亞的根基是持續數十年的本土化投入的結果。中國車企的東南亞征程,同樣是一場考驗戰略定力、資源投入、本土化智慧的馬拉鬆。

這個過程沒有捷徑,有的隻是硬仗。

2014年,中國汽車出口前十裏還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或地區,而2024年前十的目的地裏發達地區已經過半。

如今,比亞迪、五菱、長安們已經邁出了本土化的堅實一步。

但行百裏者半九十,在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火熱又複雜的環境中,唯有沉下心、紮下根、下苦功,以過硬的產品質量立信,以完善的服務體係安心,以深度的供應鏈本土化紮根,才能將今天的銷量優勢轉變成未來全球品牌的基石。

這場征途的勝利,最終隻屬於真正的“長期主義者”。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25秒"行刑式槍殺"畫麵曝光!烏前議長連中8槍喪命
中國男子在英至少犯20起強奸、偷拍 受害者恐數百
再見林瘋狂!37歲林書豪正式宣布退役
美新國防戰略草案 萬斯言論扮關鍵 點名台灣戰略要角
巴西和美國關稅戰開打!企業界憂“以牙還牙”釀災難




24小時討論排行

普丁專訪痛批日本恢複軍國主義,強調中俄"合作抗日"
美印交惡!川普宣布"取消出席"印度主辦QUAD峰會
反對川普!芝加哥非裔市長"簽行政命命":抵製鎮壓移民
國際著名統計學家劉軍從美“海歸” 全職加盟清華大學
習莫普天津會晤:金磚國家被特朗普越挫越旺?
普京莫迪抵達北京參加上合峰會,但美中印貿易戰使峰會蒙上陰影
哈瑪斯證實:軍事領導人慘遭以軍擊斃,痛批以色列"暴君"
行程披露!普京在華停留如此之久,實屬罕見
馬斯克:星艦第十次試飛最終濺落點與目標僅差3米
也門胡塞叛軍政府總理和多名部長死於以軍空襲
官方披露珍貴檔案 蘇聯援華抗日絕密行動曝光
金正恩承諾為在俄陣亡士兵家屬提供“美好生活”
白宮改造工程驚現豆腐渣?特朗普真的是氣壞了
普京訪華前抨擊西方製裁,謀求擴大中俄貿易合作
以資深外交官:馬克龍早就做出決定 承認巴勒斯坦
不帶手機的伊朗總統被以色列定位 被貼身保鏢“出賣”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在東南亞,中國電動車離老大還有幾道坎

正解局 2025-08-28 23:35:40
在東南亞,中國電動車離老大還有幾道坎

現在,全世界都必須承認中國全球“新能源一哥”的身份。

畢竟去年全球電動車總共就賣了1700多萬台,其中中國品牌就占了62%。尤其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新興市場,近來東南亞“中國汽車殺瘋了”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

“印尼93%的電車中國造!”

“2025上半年,馬來西亞中國電車市占率達35%,穩坐純電銷冠。”

“繽果泰國單季度出口3.5萬輛,市占率超25%,東南亞被五菱‘殺穿’。”

……

但中國汽車要稱霸,到底還要多久?

現實情況,很複雜。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了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3%。2025年1-4月,出口量為193.7萬輛,同比增長6.02%。

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

中國品牌汽車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四大主要市場的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0%以上。

泰國作為東南亞最大的汽車製造國,成為中國車企重點布局之地。因此今年以來,中國車企明顯加快了向泰國進軍的腳步。

在前不久舉辦的第46屆曼穀國際車展上,中國汽車品牌更是大放異彩,26家大型參展商席位,中國品牌就占了10個,TOP10的預訂裏,更是有一半都是中國品牌。



4月曼穀車展

如果要從中選擇一家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那毫無爭議一定是比亞迪。

從2013年比亞迪向泰國市場交付第一批電動巴士至今,比亞迪在泰國電動車市場份額已近四成。

事實上,並不僅僅是比亞迪,今年1-5月,泰國純電新車注冊量TOP15,中國品牌包攬了13席。

前五名都被中國車企霸屏。



圖片來源:Autolifethailand臉書

但電車新王,並不等於市場老大。

據彭博社分析指出,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總共是772萬輛,海外市場銷量244.9萬輛(31.7%),其中中國汽車品牌海外銷量約31萬輛(12.7%)。

總結一下,中國新能源車在海外市場的真實市占率隻有4.0%。

東南亞,還是燃油車的主場。

根據普華永道的數據,東南亞2024年總汽車保有量約7000萬-80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約80萬-90萬輛,整體滲透率僅有1%-1.3%。

若僅計算BEV(電動汽車),滲透率甚至不足0.5%。

不過,好消息是彭博社報道中已有數據指出,東南亞日係燃油車的“底盤”正在鬆動。

自2019年以來,日本汽車在東南亞各國銷量持續下滑:在泰國下滑了12%,在印尼下滑6%,在馬來西亞則是下滑5%,在新加坡更是暴跌18%。

誠然,中國新能源車在東南亞市場的快速增長是最真實的成就,同樣為中國汽車工業全球化書寫了重要篇章。但亮眼的銷量並不等同於市場主導地位的確立,從燃油車時代到新能源汽車的新舞台,東南亞市場的競爭格局遠未定型。

中國電動車想要在東南亞真正當家作主,銷量上漲隻是實現了第一步“走出去”,想要“走得穩”,還需要爬坡過坎,走過好幾道難關。



對於一個品牌而言,品牌力無疑是其最高價值的無形資產。

可口可樂前CEO羅伯特·伍德魯夫有句豪言,“即使可口可樂全球工廠一夜之間都被燒毀,工廠也可以在一個月之內恢複運營。”

這就是強勢品牌力的真實寫照。

而日係車(尤其是豐田)就是憑借著數十年的深耕曆史,在東南亞市場塑造了強大的用戶心智和品牌認知。



1963年,豐田汽車在泰國設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廠,正式開啟日係車占據東南亞市場的曆史。

到2022年,豐田就以28.27萬的銷量拿下泰國汽車市場近45%的份額,成為行業第一。

產品質量顯然是建立品牌信任度的基石。但中國品牌在這方麵麵臨的挑戰並不小。

由於缺少汽車強製報廢政策,車輛的使用年限普遍較長,泰國的二手車市場十分繁榮,消費者也更注重產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但J.D.Power 2024泰國新車俱樂部預調研結果顯示,參與調研中消費者不考慮購買中國品牌,首要理由就是對產品質量感到擔憂。



圖片來源:J.D.Power

不隻是東南亞。此前,俄羅斯權威汽車媒體《AUTONEWS》也曾指出中國汽車存在更容易鏽蝕的問題。

然而零星的案例在互聯網上被放大後,就成了消費者買車的一大顧慮。

而要真正克服質量認知差距,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這要求中國車企長期堅持“質量為先”,嚴控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來扭轉市場認知,提升品牌力。

好在,如今不管長安在泰國搞研發中心,上汽MG按本地需求進行適應性改進,這些都是積極信號。

根據J.D.power東南亞報告(2024)數據,目前中國新能源車正在加速打破日係車在東南亞市場的殘值率優勢。在泰電動車3年殘值率的前十中,中國品牌就占到了7席。



賣車,怎麽賣出去同樣是關鍵問題。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泰國的人均收入其實並不算高,平均月薪折合人民幣隻有3100元左右,但是泰國的汽車可並不便宜。

國內指導價14.58萬元的凱美瑞,泰國售價高達30萬元人民幣。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收入這麽低,車價卻如此高,泰國的汽車是怎麽賣出去的呢?

答案就是貸款。

而在泰國數十年,為了給汽車銷售提供金融支持,各大日本車企也早已將汽車金融玩成花。

豐田汽車等日係品牌聯合當地銀行為泰國消費者提供0首付購車方案,貸款審批隻需要2小時。

對於次級信貸客戶,則用自有金融渠道為用戶獲取貸款。同樣是豐田旗下的金融公司更是向東南亞經銷商提供長達90天的賬期。

相較之下,部分中國品牌在金融方案靈活性、利率競爭以及與當地金融機構的合作深度上存在差距。

麻辣車事聯合創始人張躍就曾在6月的行業研討中指出,在印尼,豐田二手車貸款審批通過率達到85%,而中國品牌僅為37%。

這顯然就抬高了消費者的購車門檻和金融風險。



長城位於泰國羅勇府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生產車間

而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如今大多數消費者對某一產品的需求已經從追求單一產品功能轉向“全生命周期服務體驗”。

說白了,就是原來是“買產品”,現在是“買產品+服務”。但在東南亞市場,我們中國品牌的售後服務網絡覆蓋率和效率仍顯不足。

憑借在泰國的1200多家4S店,豐田汽車配件等待周期僅為3天,而中國品牌往往因為本地缺乏核心零部件,需要等待進口,導致售後服務周期的明顯拉長。

泰國谘詢公司Differential Thailand的分析師指出,“中國車企的高端品牌其實在技術和價格上都非常強勢,泰國的年輕人接受度很高。但是能否與雷克薩斯等現有品牌競爭,取決於售後服務等中長期的可靠性。”

聽上去,提升售後服務效率的根本在於提高零部件本土化率,那東南亞市場的本土化到底難不難呢?



泰國要的本土化並不隻是在泰組裝,而是設定了很高的門檻:要求零部件本土化率達到40%以上。

但泰國本地供應商多集中於低端加工(如線束、內飾),核心部件如電池電芯、電控係統等主要依賴進口。

盡管泰國已經是東南亞汽車供應鏈體係最完善的國家,擁有超過650家汽車配套廠,但高端技術產能依舊十分有限,當地的電動產業鏈和人才基礎都相對薄弱。

而每台汽車擁有的零部件幾乎是數以萬計,對應的供應商更是錯綜複雜,僅僅是測試當地的本土化率就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更何況如今泰國建廠的成本也在水漲船高。

業內人士表示,泰國工業用地的價格早已從早期的約200萬/萊(1萊約合2.6畝地),飆升到了700-1000萬泰銖/萊。

小鵬汽車副總裁吳佳銘就曾表示:“本土化對小鵬而言,成本可能是個很大的挑戰。”

根據行業數據,目前中國車企在泰國的本土供應商隻有約190家,而日係車豐田卻有超過1400家,更重要的是豐田的泰國工廠92%的零部件已經實現本土化采購,而中國品牌的核心三電係統依然主要依賴進口。



但,日係車在泰有如今成績也不是一日之功。

早在1960年代,日本就通過CKD(全組件散裝)的模式切入泰國市場,在之後數十年的時間裏依靠“豐田開路,零部件商跟進”的模式,帶動1400家日係供應商入駐泰國,占到當地零部件企業的45%,形成緊密的產業聯盟。

不過盡管起步較晚,困難重重,但中國車企也正在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出海路徑,加速構建“泰國製造+中國技術+區域配套”的混合型生態。

例如比亞迪泰國工廠就牽頭帶動了12家中國線纜配套商落地,形成“雁陣效應”;五菱在印尼則采用了“全散件組裝+技術合作”的模式,帶動本地供應商參與電池模組生產……在多個車企的帶動下,億緯鋰能、欣旺達、蜂巢能源等多個電池廠商也紛紛在泰國建廠。

顯然,東南亞市場供應鏈本土化對於中國車企而言是個係統性工程:短期需應對合規與成本壓力,中期需填補技術與產業鏈缺口,長期則需要依賴生態共建與文化融合,才能突破本土化深水區。



圖片來源:財經雜誌



2024年1月,特斯拉2023年度業績大會上,馬斯克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發出一聲感歎:“中國新能源汽車太厲害了,如果沒有貿易壁壘,它們幾乎可以摧毀世界上的大多數對手。”

而很顯然全球的競爭者們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前有白宮暴漲至100%的關稅,後有泰國新能源汽車激勵政策中兩年翻了兩倍的生產補償。

中國新能源車的出海之旅機遇之上挑戰不斷。



圖片來源:瑞凱諾充電解決方案

但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從“區域型選手”向“世界級玩家”蛻變進化的必經過程。中國車企的出海之路,本就是一場需要堅韌定力、持續投入的耐力賽。

日係車在東南亞的根基是持續數十年的本土化投入的結果。中國車企的東南亞征程,同樣是一場考驗戰略定力、資源投入、本土化智慧的馬拉鬆。

這個過程沒有捷徑,有的隻是硬仗。

2014年,中國汽車出口前十裏還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或地區,而2024年前十的目的地裏發達地區已經過半。

如今,比亞迪、五菱、長安們已經邁出了本土化的堅實一步。

但行百裏者半九十,在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火熱又複雜的環境中,唯有沉下心、紮下根、下苦功,以過硬的產品質量立信,以完善的服務體係安心,以深度的供應鏈本土化紮根,才能將今天的銷量優勢轉變成未來全球品牌的基石。

這場征途的勝利,最終隻屬於真正的“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