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是一場再平常不過的糾紛——三位女顧客帶著四個小孩進店,消費140.58元,包括一碗可以“免費續麵”的餄餎麵。
老板和顧客因續麵產生矛盾,老板將剪輯過的監控視頻發布在網絡平台,配以“七人一碗麵、無限續麵占便宜”的文案。起初的輿論風向指責顧客貪小便宜,然而在顧客拿出視頻、消費證據反擊後,輿論反轉:老板被曝光拖欠工資、騙取學費,對顧客差評“辱罵性”回複……短時間內,門店迅速增加約兩萬條差評。
當事雙方簽署和解協議後,老板再次嘲諷顧客為“七匹狼”。此舉甚至讓網友湧入“七匹狼”服裝品牌直播間,聲稱“起訴麵館我們就買”。
一場小糾紛,在數日的輿論發酵中釀成“大公審”。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看來,在如今的網絡公共事件中,存在“輿論的長尾效應”,風波往往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會延伸出更多看似無直接關聯的公共性討論。
2025年8月21日,南方周末記者從麵館所在的鄭州市中原區三官廟街道辦獲悉,該街道辦已成立專門小組處理續麵事件,具體結果將盡快公布。
衝網店,圍觀店鋪,波及七匹狼
“最開始以為隻是個小糾紛,不能理解為什麽會上熱搜。”36歲的小元(化名)自稱 “吃瓜群眾”,8月13日續麵事件剛登上熱搜時,他並沒有太在意,“在我看來,薅羊毛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店家自己說出口的承諾。既然說了,就等於構成合同,就不能隨便反悔。”初期,網友張桐(化名)沒有急著站隊發聲,他覺得老板麵熟,一番搜索後想起,其曾因888元學費事件引發爭議。據媒體報道,老板宣稱“888元學7天,包吃包住包教會,學會就能開麵館”,實際上卻隻是打掃衛生、洗碗、端盤子、找個廚師教揉麵團。僅2022年至2023年,就有至少10名學員投訴麵館“欺詐學費”,但因雙方未簽訂正規合同,多數人隻能自認倒黴。“當時我選擇靜觀其變,心想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涉事麵館叫老霍記郟縣餄餎麵(秦嶺路店),位於鄭州市中原區。目前個人抖音賬號“卷王老霍記”已改名,更換為雙手合十的表情,並被平台禁止關注。在一些媒體報道中,他被稱為霍老板。
事件發酵近十天,輿論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小元注意到,事件的三次熱搜幾乎都與霍記麵館老板直接相關:第一次,指責顧客續麵源於老板自己發布信息;第二次,所謂反轉源於顧客出麵指責老板違約,原因是老板在調解結束後仍舊發聲;第三次是“七匹狼”直播間被衝,更是老板再次推波助瀾。“想要流量,最後卻被流量反噬。”
“我看他的視頻,幾乎都是一邊解釋事情,一邊展示店麵,說到底還是在做推廣,把店推成網紅店。但流量沒接住,最後變成了黑流量。”在小元看來,老板一些操作確實“高明”:“他能用一句話概括事情,引爆輿論,一般人很難做到。”
輿論反噬的節點之一,是在雙方達成和解之後。圍觀網友留意到,糾紛雙方早已於8月15日達成和解,根據公開的和解內容,老板需將視頻刪除,保證不在網上再次傳播,對不實言論及對未成年人肖像權侵害進行當麵道歉,顧客不跟帖評論,保證不在網上傳播。
張桐氣憤地回憶,和解協議公布當晚,老板開了直播,公然宣稱最後悔的事就是簽了和解協議,還表示這件事沒完。直播結束後,老板又更新了視頻,暗含對顧客不滿,表現“令人震驚”。
他說,老板剛簽署和解協議,轉頭就在背後詆毀顧客,“這種不誠信的行為實在令人不齒。”另一位網友則表示:“我和網上大部分聲音一樣,老板滿嘴跑火車,其實就是為了博流量。”
網友們湧入老板抖音賬號評論區,緊接著淪陷的,是麵館在各大平台的商鋪頁麵。8月20日13時許,抖音賬號“老霍記郟縣餄餎麵(秦嶺路店)”的店鋪頁麵顯示有“1萬+人正在看評論”,美團平台更是出現了超過三萬條低分評價,甚至人均消費額也達到了244元/人,遠超抖音的17元/人和大眾點評的25元/人。
老板回複過往差評的態度加劇了矛盾。部分言辭禮貌客氣,麵對差評主動道歉;部分則以“哈哈哈”“笑死我了”“你懂啥”“豎起你的耳朵聽好了”作為回應,進一步激怒了圍觀網友。他後續發布道歉視頻,承諾繼續無限續麵,但網友並不買賬。張桐稱:“我生氣的原因在於,他的種種表現完全無視顧客的感受,仿佛顧客在他眼中毫無價值。哪怕隻是購買一個燒餅,顧客也理應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除了給差評,網友還通過各種渠道投訴。8月20日,鄭州市中原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幾日接到了部分針對霍記麵館的實名投訴,包含價格、服務等各方麵,目前針對這些投訴正在處理中。
與此事件毫無瓜葛的“七匹狼”直播間,也湧現了很多網友。原因是,老板曾在視頻中嘲諷顧客為“七匹狼”:“咱吃不了,咱給他倒了,咱都不讓那個‘七匹狼’吃。”不少網友湧入直播間,希望“七匹狼”官方起訴麵館。
“七匹狼”官方於8月19日發布聲明,對於網友在直播間的熱情留言深表感謝,同時也呼籲大家理性討論,將焦點回歸產品和服務。即便如此,此後直播間仍不斷湧入續麵事件的評論者。
這場風波持續至今仍未平息,讓小元感到意外。“從13號到現在已經超過一周了,還在發酵,甚至發展到線下,這種情況很少見。”霍記麵館現已關店,隔壁餐館也受到影響,其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幾日麵館門前有很多人前來圍觀,拍攝短視頻,造成一定的交通擁堵,自家生意變差,顧客少了許多,“影響特別大”。另一沿街店鋪老板稱,旁邊有四五家門店因此關閉。
在小元看來,這不僅是一場糾紛,更折射出當下輿論場的撕裂和失序。“現在各種說法都有,有的說孩子吃麵,有的說根本沒吃,還有的說警方調監控,但這些信源都不算可靠。輿論一波接一波,真假難辨。”
前述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告知南方周末記者,糾紛雙方數日前已和解。“七個人點一碗麵,三次續餐”並不屬實,具體情況以後期發布的通報為準。
涉事雙方現已保持沉默。截至發稿,霍記麵館老板數次掛斷約訪電話,未回複約訪信息。顧客馬女士此前向媒體提到,麵館老板違反規定,和解協議已經作廢,她將請律師起訴,維護孩子的未成年人肖像權。她表示暫不方便接受新的采訪,正在努力進行維權,等待後續進展。
麵館老板指責顧客的視頻截圖。圖片來自南方+
借勢的情緒,擴散的網暴
“這個事件的反轉其實很符合‘後真相’時代的特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互聯網上公眾參與往往帶有高度情緒化的特點,這也是近幾年大家常討論的“互聯網情緒轉向”問題。他指出,網民判斷很容易被片段化的事實所引導,這種片段化事實往往是片麵的,甚至可能是扭曲的、誤導性的,經過人為操縱後,容易激發某一類特定情緒。
具體到續麵事件,他覺得激怒網民的點可能有兩個:一是有人說“窮人不配吃麵”,這話直接觸碰了“階層尊重”的痛點;二是“三個媽媽帶四個孩子”的場景,現在養孩子成本高、壓力大,很多人對“養育辛苦”有共鳴,同時也意識到當下社會對孩子的包容度、對家長的理解度其實不夠。這些社會想象被融入事件中後,原本的“小事”就被賦予了更大的意義。
他解釋,如果某個議題足夠火爆,就一定會有人“借勢”——借這個熱點議題,去表達自己真正想傳遞的訴求或情緒。從傳播學角度來說,這叫“借勢傳播”,網友也常會這麽做。以續麵事件為例,後續延伸出的其他討論,比如老板之前“收培訓費”的舊賬被翻出,甚至牽扯到“地域討論”,這些就屬於典型的長尾效應,話題會順著不同線索擴散。
他說,這也能看出,互聯網輿論走向很難完全把控,大家會有各種“奇思妙想”把議題引向不同方向。
小糾紛之所以釀成“大公審”,據董晨宇觀察,核心共性邏輯是事件本身映射了某種公眾的社會想象,而這種社會想象又恰好擊中了當下生活的某個痛點。他感歎,事件本身並非大事,一旦大家把它當成“能對接自己社會情緒的原型”,它就會被放大,而且本次事件中還出現了典型的“善惡對立”,進一步激化了公眾情緒。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昕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站在不同立場上的網民如何看待強者弱者和續麵規則,就會以不同的觀點傾向來捍衛所謂的“道德底線”“事實真相”,而不會從客觀全麵的視角進行理性包容的思考。同時,社交平台的算法機製也在無形中放大了這些非理性甚至極端觀點的傳播效果。
公眾情緒可能會轉向網絡暴力。“我個人認為,無論出於什麽原因,網絡暴力都是錯的,沒有任何正當性可言。”董晨宇說,“暴力”和“批評”的界限,在於是否泄露他人隱私、是否存在報複性行為。如果有人借著批評進行人身攻擊、人肉開盒,甚至組織線下活動騷擾,那就不隻是網絡暴力,而是直接的暴力行為。
事件發酵至今,已對涉事各方造成傷害。羅昕研究過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機製,認為其與龍卷風有很大的相似性:形成速度快、持續時間短,但力量強度大、社會傷害深。
在他看來,一些網民甚至會借助輿情事件,發泄自身在工作生活中的不順不滿,以此得到一種想象性的解決。他說,這種非理性的情緒宣泄,不僅無法推動事件的良好解決,反而可能對當事者造成二次傷害,由此出現“圍觀者無害、當事者巨害”的現象。
羅昕覺得,想要做到有效遏製網絡暴力,同時尊重公眾理性建設性的公共表達,需要“協同治理”和“智慧治理”相結合。前者強調政府監管、網民自律、平台自治等多元主體的資源整合、網絡協同,提升治理的法治化、社會化水平;後者強調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的作用,提升治理的敏捷化、專業化、智慧化水平。
個體發聲也需謹慎。據董晨宇觀察,麵對這類社會爭議事件,公眾已逐漸有了“先觀望” 的意識。他提醒,過去很多案例證明,在傳播中,如果是片段化事實不要輕易作判斷、下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