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當局如今有一個新近愛用的熱詞:“軟對抗”
這個詞被用來形容任何被視為暗中顛覆或隱性抗拒政府的行為,它頻繁出現在新聞報道、高層官員講話以及政府部門的警告中。官員和宣傳機關稱,“軟對抗”的威脅可能出現在書展、歌詞、一個美國節日慶典,甚至環保團體中。
這一術語及其官方的廣泛使用反映了香港政治氛圍的轉變。2019年的大規模民主示威被鎮壓、2020年北京強加國安法之後,這座城市已被改造。
抗議消失了,政治反對派在隨之而來的多年打壓下基本瓦解。如今,“硬對抗”被遏製後,當局似乎盯上了他們眼中的下一個威脅:更為隱蔽、不顯眼的異議表達。
官員們警告稱,香港依舊受到外國勢力——主要是美國——的威脅,意圖破壞香港穩定以阻擋中國崛起。對當局而言,“軟對抗”堪稱是一種國家安全威脅。僅在最近幾周,就有至少十幾名高官使用了這個詞。需要警惕的跡象包括任何被視為批評政府的言論,或對反對派、示威者表示同情的立場——當局將這些人稱為暴徒或恐怖分子。
“軟對抗存在是真實的,而且潛伏在不同地方,”香港特首李家超在6月警告說。他未指明地提到一些“不希望我們國家好、強大起來”的勢力,聲稱這些勢力在港安插特工,破壞社會穩定。
李家超舉例稱有人試圖操縱輿論,反對陸港兩地探索建立跨境器官捐贈體係。2024年,在數千人似乎撤銷了捐贈登記之後,香港有兩人被判刑,兩人被控利用虛假登記和取消登記行為製造出社會普遍反對的假象。
“軟對抗”的說法傳播如此之廣,以至於香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6月底不得不首次公開作出解釋。他對當地媒體稱,這指的是利用虛假或誤導性信息煽動公眾,或讓人們對政府產生“錯誤理解”。不過他也承認,這個詞難以界定,而且“軟對抗”並不必然違法。
這個詞最早是在2021年由北京駐港代表提出的。之後在今年6月國安法實施五周年的慶典上被另一名北京高官重提。
隨著這一說法回潮,香港一家主要廣播機構推出了係列節目,反複對“軟對抗”提出警告,所指的威脅甚至包括一本把警察描繪成狼的兒童讀物。教育局局長則稱,公立學校已被提醒不要讓師生參加美國領事館的獨立日活動,理由同樣是擔心“軟對抗”。
但即便是在親北京陣營內部,也有人擔心政府的運動可能會壓製表達、損害經濟。
資深法律界人士、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政府對美領館活動的反應似乎“有些過火”。
他說,沒有必要將“抵抗”一詞套用到少數不滿政府的人身上,應該用“軟性方式,而不是強烈字眼”。
一些與政府關係密切的知名商界人士也說,當局反複強調所謂安全威脅,正在削弱更為緊迫的任務——吸引外資,維持香港作為全球樞紐的形象。
“我們香港的建製派,都要搞清楚一點,什麽是第一要務,是國安還是經濟,本身是矛盾的。”香港商人、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在接受采訪時說。
“又是哪個官員出來說香港不安全了,你會來投資嗎??”曾擔任港法貿易夥伴委員會港方主席的李大壯反問。他說,外國商界團體正在努力理解香港政策的走向。
李大壯形容香港的局勢“痛心”,並表示:“我是一個幾十年的建製派,我覺得是我們的失職。”
商人、前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則認為,政府應該優先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他說,很多人向他抱怨財務困難,因為香港的地產、零售和服務業近年來受到嚴重打擊。
“香港搞反對什麽所謂的‘軟對抗’。”劉夢熊說。他警告,這種做法正在加深港人對“一國兩製”前景的擔憂——“一國兩製”原本旨在保障香港在中國統治下的自治,包括言論、新聞和出版自由。
“大家質問是不是將文化大革命那一套搬到香港,”劉夢熊補充說。他提到自己當年就是在“文革”時期從內地遊泳逃到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
這種意識形態上的熱情似乎也在香港的中共控製媒體中得到呼應,這些媒體大肆宣揚對所謂“潛在威脅”的打擊。
今年7月,《文匯報》在頭版刊登文章,聲稱某獨立書展“充滿‘軟對抗’意味”,指責展會上出現了“反中亂港”的書籍。
甚至有人認為,環保行動也可能成為政治反對的溫床。
6月,香港發展局局長在接受《文匯報》采訪時稱,一些人批評政府為填海開發維多利亞港一帶土地而削弱環保措施,可能屬於“軟對抗”。她還指責某個未具名的組織“蓄意挑釁”。
之後沒過多久,一個有30年曆史、致力於保護維港的團體宣布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