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近40年,中國西部的沙丘“跑不動了”

近40年,中國西部的沙丘“跑不動了”

文章來源: 中國科學報 於 2025-08-21 08:57:2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南京大學教授徐誌偉課題組聯合國內外研究團隊發現,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沙漠新月形沙丘的移動速度持續下降,平均降幅達3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50%。這一發現為我國北方幹旱區存在“全球風靜期”現象提供了有力證據,並揭示了其對沙漠地貌和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近40年,中國西部的沙丘“跑不動了”

新月形沙丘。課題組供圖

近幾十年來,全球陸地的近地麵風速呈現大範圍下降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風靜期”。在中國北方氣象觀測部分檢測到類似趨勢,但由於氣象站點分布有限及周邊環境變化幹擾,學術界對“風靜期”現象的普遍性及其影響仍存在爭議。

研究團隊以我國西部戈壁沙漠形態典型、移動快速的新月形沙丘為研究對象,利用1986年—2021年間7個沙丘場的多期衛星影像數據,結合光學影像配準與關聯算法及多個輸沙數值模型,係統分析了近40年沙丘移動的變化趨勢及其對風速變化的響應。結果表明,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部沙漠新月形沙丘的移動速度持續下降。整體上,近40年移動速度平均下降幅度約為30%;在下降最快的區域,沙丘移動速度從約9米/年下降到目前的4.5米/年。進一步的輸沙模型計算表明,風速下降導致研究區輸沙率持續減弱,是沙丘移動趨緩的直接原因。模型估算的輸沙量普遍低於遙感反演結果,差異主要源於風速數據時間分辨率不足,以及模型未能充分考慮地形對局地風場的加速效應等。在沙丘場尺度上,輸沙量與風速仍保持三次冪關係,符合風力輸沙的經典物理學規律。

該研究首次通過長時間序列衛星觀測與模型計算,明確證實了“全球風靜期”背景下風速減弱對我國西部沙漠地貌演化的重要影響。沙丘移動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風沙災害風險,進而促進了植被恢複和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這一現象的發現為認識氣候變化影響下沙漠景觀的演化機理提供了關鍵證據。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很遺憾,中產家庭支撐孩子留學的時代已經結束
曆史性一幕,特朗普對風車宣戰了
失蹤2小時才報警,北京男童為何死於雲南大理?
“不與窮人辯論”的天才瘋子認罪,戳破2800億泡沫
廣州在住宅區噴劇毒農藥,是滅人還是滅蚊?




24小時討論排行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談回國原因:美國政治氛圍太差
震動學界!前眾議員:讓哈佛的中國留學生回家
“眯眯眼”又辱華 瑞媒:“中國人民的感情”為何老受傷?
入境時無人機被扣 中國遊客"腦子一熱"簽證作廢 全家遣返
中國留學生患癌 起訴密歇根州立大學索賠1億美元
梁文道遭封殺 節目下架 社媒帳號被封 疑涉敏感話題
弗蘭克法官走了,但他留下了法律最溫柔的一麵
習近平為何發起大清洗?毛澤東和斯大林也許能提供答案
美版iPhone“印度造”:蘋果首次將iPhone全係轉移印度
美國8寶媽到威尼斯旅遊被偷 親手怒抓3少女扒手…
習近平強力推進超級水電站對中國和印度意味著什麽
紐約時報:特朗普關稅迫使美國企業進入"求生模式"
烏克蘭和平關鍵?傳建“兩韓式緩衝區”不完美但務實
印度稱未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重申台印關係不變
美國海軍水兵向中國出售機密,被判間諜罪
美國首例!兒童性侵慣犯「雙重閹割」換減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近40年,中國西部的沙丘“跑不動了”

中國科學報 2025-08-21 08:57:26

南京大學教授徐誌偉課題組聯合國內外研究團隊發現,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沙漠新月形沙丘的移動速度持續下降,平均降幅達3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50%。這一發現為我國北方幹旱區存在“全球風靜期”現象提供了有力證據,並揭示了其對沙漠地貌和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近40年,中國西部的沙丘“跑不動了”

新月形沙丘。課題組供圖

近幾十年來,全球陸地的近地麵風速呈現大範圍下降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風靜期”。在中國北方氣象觀測部分檢測到類似趨勢,但由於氣象站點分布有限及周邊環境變化幹擾,學術界對“風靜期”現象的普遍性及其影響仍存在爭議。

研究團隊以我國西部戈壁沙漠形態典型、移動快速的新月形沙丘為研究對象,利用1986年—2021年間7個沙丘場的多期衛星影像數據,結合光學影像配準與關聯算法及多個輸沙數值模型,係統分析了近40年沙丘移動的變化趨勢及其對風速變化的響應。結果表明,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部沙漠新月形沙丘的移動速度持續下降。整體上,近40年移動速度平均下降幅度約為30%;在下降最快的區域,沙丘移動速度從約9米/年下降到目前的4.5米/年。進一步的輸沙模型計算表明,風速下降導致研究區輸沙率持續減弱,是沙丘移動趨緩的直接原因。模型估算的輸沙量普遍低於遙感反演結果,差異主要源於風速數據時間分辨率不足,以及模型未能充分考慮地形對局地風場的加速效應等。在沙丘場尺度上,輸沙量與風速仍保持三次冪關係,符合風力輸沙的經典物理學規律。

該研究首次通過長時間序列衛星觀測與模型計算,明確證實了“全球風靜期”背景下風速減弱對我國西部沙漠地貌演化的重要影響。沙丘移動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風沙災害風險,進而促進了植被恢複和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這一現象的發現為認識氣候變化影響下沙漠景觀的演化機理提供了關鍵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