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源自“殺豬盤”網絡詐騙正席卷全球,美國也未能幸免。近日,一名在高科技領域工作數十年的華人科學家向媒體講述了自己短短數月間被詐騙團夥設局,最終痛失250萬美元的經曆。
據悉,這起案件經聯邦調查局(FBI)介入後,揭示出詐騙集團背後層層遞進的操盤手法:從偽造身份、營造親密關係,到利用虛假投資平台一步步“放長線釣大魚”,過程堪稱一場精心布設的心理陷阱。
受害人劉先生與妻子均是業界資深專業人士,幾年前在南加州橙縣森林湖(Lake
Forest)購置住房,原本打算安度退休生活。和當地許多居民一樣,他們也活躍於一個名為Nextdoor的社區聊天群。
該群主要用於鄰居之間分享生活資訊:哪位保姆靠譜、哪家超市打折、修理水管工推薦,以及社區安全動態等。因群組基於地緣關係,成員之間普遍缺乏戒心。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劉先生認識了一名自稱“王麥”(Mai
Wang)的女性。她主動發起私聊,表示自己母親打算退休後來森林湖定居,想了解當地環境。出於鄰裏互助心態,劉先生熱情回複,沒想到由此陷入詐騙漩渦。
偽造身份與情感攻防
隨著交流的深入,王麥逐漸展現出“完美設定”的人設:來自浙江杭州,畢業於浙江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現居加州某高科技城市,從事金融投資。她同時塑造了單親母親的背景——43歲,獨自撫養12歲女兒和年邁母親,六年前因丈夫出軌離婚,從此對婚姻失望。
自稱“王麥”(Mai Wang)的女子及其女兒
為了增強可信度,王麥不斷向劉先生發送自己與女兒的生活照片,其中還夾雜著精心修飾的個人美照。她刻意營造出“知性又堅強的單身女性”形象,並逐漸將話題轉向理財投資。
在長達近十個月的互動中,王麥幾乎每天都會通過語音、文字或視頻問候劉先生,從早安叮嚀到晚間囑咐,無微不至。劉先生坦言:“她的心思好像全在我身上,感覺她比任何人都關心我。”即便兩人始終未曾見麵,但視頻和語音的加入,讓劉先生徹底放下了戒心。
高額回報誘餌
詐騙團夥的慣用手法是先給受害人嚐到“甜頭”。在王麥的指導下,劉先生先以10萬美元試水,沒想到一個月後賬戶顯示增值20%,不僅成功取回本金,還順利提現到12萬美元。幾次往返操作後,劉先生總共賺取約6萬美元。
這看似真實的投資體驗徹底打消了他的疑慮。他開始認定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財富機會。在王麥的慫恿下,他不但取出個人與妻子的退休金,還以房產抵押貸款,累計將250萬美元投入其中。
然而,當資金規模達到數百萬美元時,平台突然無法提現,王麥也逐漸失聯。直到這時,劉先生才驚覺自己陷入騙局,但為時已晚。
騙局背後的心理戰
專家指出,“殺豬盤”詐騙之所以屢屢得逞,在於精準把握人性弱點。詐騙團夥通過長期陪伴和情感攻勢,逐漸讓受害人產生依賴感和信任感。當受害者的戒備被徹底瓦解後,再拋出“穩賺不賠、高回報低風險”的投資機會,使其在情感與貪婪的雙重驅動下逐漸失去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騙局的受害人不僅限於缺乏金融知識的普通民眾,甚至像劉先生這樣擁有高學曆和多年專業背景的科學家,也可能在長期心理攻防中失去警覺。
FBI與社區的警示
聯邦調查局提醒,若有人在社交媒體、交友平台或社區群中推介投資,應保持高度警惕。尤其當對方強調“穩賺不賠”“高額回報”時,應立即中止交流,並向執法機構舉報。
案件曝光後,在南加州華人社區引發強烈反響。許多人表示,過去總以為“殺豬盤”隻會發生在交友網站或陌生社交軟件上,沒想到居然潛入了鄰裏平台。社區組織者呼籲,居民在互助的同時也需提高警惕,避免成為犯罪分子的突破口。
社區反思與未來防範
輿論普遍認為,這起案件不僅是個人遭遇騙局的悲劇,更反映了網絡詐騙在美國本土的滲透趨勢。如何在社區層麵普及防騙知識,如何幫助長者或退休人士增強風險意識,已成為亟待關注的課題。
劉先生的遭遇再次提醒公眾:詐騙集團的“劇本”精心且殘酷,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目標。唯有保持警惕、守住底線,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新聞來源:《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