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號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8月1日發布解釋,指雇主和員工之間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約定無效,勞動者以此為由解除勞動合約時,有權請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該解釋9月1日起實施。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昨天發表評論談社保製度。文章提到,於個人而言,社保是“生存底線”,不是“可選附加項”。反指一些勞工對參加社保心存疑慮,是因為“隻算眼前的和投入產出的經濟帳,不算長遠的和一失萬無的風險帳”;擔心製度紅利被企業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來消解。
文章稱,社保對個人而言是“生存底線”,對企業是“未來入場券”,對中國是“社會穩定器”更是“消費催化劑”。
該篇文章發布後,多家中國新聞媒體在社群平台上轉載該篇文章,有不少中國民眾留言表達對社保製度的不滿。有民眾表示,“這下不用促進消費了,直接沒收”,也有民眾提出建議,表示應該提供給不需要社會保險的人附加選項;也有民眾強調,“大家關注的不僅是強製問題,更重要的是公平和承諾問題”,反映出對於是否能拿回繳納社會保險的資金的擔憂。
有民眾反諷,“如果我們都不交社保,他們(意指政府)就會出現『生存底線』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交社保”。
另外,也有網友提到,是否應先普及強製雙休(週休二日)製度,以及強製8小時以內的工作時間。中國自1995年5月起,開始實行一週雙休製,但至今仍有部分行業存在沒有雙休或採取大小週(隔週休二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