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一閃而逝的熱搜,說的是好多官媒,跟約好了似的,齊刷刷地轉了一篇標題嚇人的文章——
《社保斷繳1次,這些待遇全部取消!》
說實話,這標題取得,真有水平,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寒氣。
我這人好奇心重,就點進去瞅了瞅。
還好,沒那麽誇張,不是說你一斷繳,過去交的全都打了水漂。
但要說沒影響,那也是假的,而且影響的都是些要命的地方。
醫保
最直接的就是醫保。
這個月斷了,下個月你看病就得自己掏錢,一分錢都不給你報。
你要是手腳快,三個月內趕緊續上,那還好,下個月就能恢複,連續繳費的年限也給你算著。
可一旦超過三個月,那就麻煩了。
各地規矩不一樣,但基本都得讓你等個三到六個月的“觀察期”,這期間看病還是自費。
更要命的是,你之前的連續繳費記錄,“啪”一下就清零了,得重新開始攢。
可別小看這個“連續年限”,這玩意兒決定了你看大病時報銷的上限。以深圳為例:
而那個“累計年限”,決定的是你退休後還能不能免費用醫保。
生育險
這個對準爸媽們來說,打擊挺大的。
大部分地方都要求你生孩子前,得連續交滿9到12個月的社保,不然一分錢生育津貼都拿不到。
萬一中間斷了一個月,對不起,不符合條件。
等你生完孩子,得再吭哧吭哧連續交滿一年,才能把之前那筆錢給補領回來。
這中間,產檢加生孩子的錢(少說一兩萬),就都得自己扛了。
城市入場券
還有些隱形的門檻,比如買房、落戶、孩子上學。
在北京上海這種地方,社保斷一個月,之前攢的五年、七年資格,就得從頭再來。
文章後麵還介紹了怎麽補繳,那些流程化的東西我就不囉嗦了。
我想聊的是,這盆冷水到底想潑醒誰?
其實這個政策一直就有,近期才忽然上熱搜,再聯想到前幾天最高法說
“不給員工交社保的合同無效”,這套組合拳打得,意圖簡直不要太明顯。
前一招是敲打企業,後一招,就是對著那些交“靈活就業”社保、心裏還在琢磨著要不要斷供的人,還有那些失業了但還在咬牙自己交社保的朋友們,進行一次“靈魂拷問”。
這背後的潛台詞就是:
你都交了這麽久了,現在不交,前麵的就虧了哦!
在經濟學上,這叫“沉沒成本”,跟電信詐騙一個路數。
騙子總會告訴你:再投點錢就能回本了,不然前麵的就全沒了!
不過,我就納悶了,本來大家對這事兒就有點怨氣,你不去想辦法讓它變得更香甜可口,
反而跑過來威脅說“這玩意兒很重要,你不聽話後果很嚴重”,你猜大家會怎麽想?
那麽失業自己還在繳的人一想:
反正這些權益也沒了,索性斷了。
我看這宣傳口,真是撿到寶了,一句話就把人給勸退了。天才,絕對的天才。
其實,這一切背後有個更大的背景:
交錢的人越來越少了。
2023年,我國醫保繳納在職人數是
2.7億人,而同期就業年齡段人口是
7.7億。
換句話說,能穩定交社保的,已經是打工人中的上等人。
但從2019到2023年,居民醫保少了
6200萬人,光是2022和2023兩年,就少了
4500萬。
醫保可是社保裏最核心的險種。沒它捆著,養老金那邊的數字更不好看。
官方解釋是數據“優化”或“升級”,但社科院一句大實話更紮心:
“不能排除部分居民因繳費負擔而放棄參保繳費。”
歸根結底,就是兩個老問題:
兜裏沒錢,心裏沒底。
對於農村家庭來說,一年四百,可能是兩周的買菜錢,還得年年交。
對於收入不高、工作不穩定的年輕人,眼前的飯都快吃不上了,誰還有心思去想幾十年後的事?
所以,這不是個別人的選擇,而是一種趨勢。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
我們的社保體係,本來就是基於“鐵飯碗”設計的。
幾十年前的假設是:你一輩子待在一個單位,工作穩定,不會失業,也不用擔心企業耍賴。
所以才會有“連續繳納才算數”“跨省轉移困難”“繳費基數過高”等規定。
但時代變了,現在有幾個人能保證不換工作、不失業?
如果不改,二三十年後,城市裏可能出現大批沒工作、沒收入、每月隻有一兩百塊補助的老人——那畫麵,想想都可怕。
說白了,本該走的是“低門檻、廣覆蓋、保基本”,
結果現在成了“高門檻、覆蓋廣、待遇天差地別”。
所以,靠嚇唬幾句是解決不了的。
你越嚇唬,老百姓越打鼓:
是不是池子裏的水快幹了?
最後,來點“正能量”
各位朋友,別糾結眼前這點得失了,要有大局觀!
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奮鬥到75歲不是夢!
社保是什麽?
是夕陽紅的絢爛光彩,是廣場舞的強勁節拍,是遊山玩水的經費來源。
當然,萬一你快退休了還沒交夠年限,那也沒關係。
個人賬戶裏的錢退給你,剩下的正好為社保基金做貢獻,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過去有個詞叫“視同繳納”,以後可能會有個新詞:
“視同沒繳”。
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