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年輪與齒輪:由上海考公突破35歲所想到的

年輪與齒輪:由上海考公突破35歲所想到的

文章來源: 秦朔朋友圈 於 2025-08-16 00:09:4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有兩則社會新聞,一個是社保新政,一個是考公年齡新政,反響很大。看似無關的兩則社會新聞——社保政策的調整與公務員招考年齡的放寬,實則深刻反映了當代社會對“人生財富”與“生命意義”的雙重焦慮與重構。

社保的核心是養老金的積累與分配,其本質是對個人未來經濟安全的製度性承諾。社保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安全感的象征——它決定了人們是否能在晚年維持尊嚴與自主。

上海市2025年公務員招錄將執法類崗位年齡上限從35歲放寬至38歲,這一調整打破了長期以來的“35歲職場危機”桎梏。在民營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公務員崗位因其“終身抗風險”特性成為許多人的終極職業選擇。

年齡限製的鬆動,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年職業價值”的重新認可——它意味著社會開始承認,經驗、閱曆與穩定性同樣值得製度性保障。

這兩則新聞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構建個人的“人生財富”?

社保代表的是“未來的確定性”,考公年齡放寬則提供了一種“當下的確定性”,然而,真正的“人生財富”或許不僅在於經濟安全,還在於選擇的自由。近年來香港興起的“微退休”模式挑戰了傳統的“終身職業+養老金”路徑,暗示財富的真正意義可能在於自主權——即個體能否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按照自己的意願調整節奏。

當前的“全民考公”熱潮與社保焦慮,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製度性保障的過度依賴。但過度追求穩定可能導致人才配置失衡、創新動力衰減。而Z世代對“身心健康、家人關係”的重視,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成功未必是財富的累積,而是生命的豐盈。

社保與考公年齡的調整,是社會對“人生財富”定義的製度性回應。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同時,不扼殺個體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或許,未來的社會政策應更加彈性,既提供兜底保障,也鼓勵多元職業路徑,讓每個人都能在穩定與自由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社保新政這個問題太複雜,理解太難,這裏隻想說說「上海年齡新政」這個話題。

上海市將公務員招考年齡放寬至38歲,這一政策調整既有積極意義,也存在潛在挑戰,需要辯證看待:

先從好的方麵來說,首先,拓寬了人才選拔範圍,允許更多有社會經驗、專業技能的資深人士報考,尤其適合技術崗、管理崗等需要實踐經驗的崗位,提升公務員隊伍的綜合能力;其次,為中途轉業者提供了機會,促進了人才流動;第三,緩解了就業年齡歧視,釋放反對職場年齡歧視的信號,推動社會對“35歲門檻”的反思,可能帶動其他行業跟進調整;第四,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結合延遲退休趨勢,延長公務員服務年限,緩解編製內人員老齡化帶來的斷層壓力;第五,提升政策包容性,照顧了部分因深造、生育、家庭等原因暫未報考的群體,體現了更廣泛的公平性。

再說潛在問題方麵,首先,競爭壓力與效率問題,報考人數激增可能加大選拔成本,且高齡考生體能、學習適應力可能弱於年輕人,影響基層崗位效率;其次,職業發展匹配度,38歲入職者晉升空間可能受限,若職業預期不符,容易導致隊伍穩定性下降;第三,代際差異管理挑戰,年齡跨度大的團隊需更靈活的考核激勵機製,避免因工作節奏、觀念差異引發矛盾;第四,政策公平性質疑,若配套措施不足,可能被質疑為“解決少數人就業”的臨時舉措,而非係統性改革。

當然建議與展望還是要說說,首先,精細化崗位分類,對技術崗、管理崗放寬年齡,基層執法崗保留一定限製;其次,強化考評機製,引入更科學的績效評估,避免“一刀切”年齡標準;第三,配套職業保障,針對大齡入職者設計培訓、晉升通道,確保政策可持續性。

總的來說,這一政策是應對社會需求和人才觀念變化的嚐試,但需在實踐中動態調整,平衡活力與經驗、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中國人對年齡特別敏感,不僅隻爭朝夕,而且也特別注重養生。你看最早的《尚書》中就講到了五福之源:“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古代中國人關於幸福觀的五條標準,那可是中國人的終極追求,後來民間總結了五字真經:福祿壽喜財。

說到財,中國人有很多價值觀上的說法,士農工商算一個,福祿壽喜財也算一個,富不過三代也算一個,總的來說,古代中國人最重視的是福祿壽喜,最後才是財,因為財富很難傳下去,因為有時接不住。

從最近所看到的熱點新聞來看,有錢接不住也不是好事,當然,沒錢也不是好事。故古人有這樣的說法:“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是周期的力量,這是定律的力量,這是道的力量。

還是要說回年齡這個話題,中國人為什麽對年齡這麽敏感呢?是受了孔子的影響嗎?我覺得是的。孔子在《論語》裏是這樣說的:“吾十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給自己的人生總結,後來便成了中國人的生命指南了。

在孔子看來,人的一生有前半生和後半生,前半生四十歲之前,後半生四十歲之後,他的這個說法也是受了《易經》的啟發。他老人家真是了不得,竟然從天地之間悟出了天命,老子則是從天地之間悟出了天道,一個天道成就了後來的道家,一個天命成就了後來的儒家。於是便有了中國文化中關於年輪與齒輪的隱喻:文明演進中的歲月與倫理。

往時間深處走,每個時代的年齡門檻,都藏著當時社會的生存邏輯。

別的文明也一樣。在巴比倫的通天塔還未倒塌的那個年代,《漢謨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規定:祭司必須滿30歲才能任職。這不是憑空定的規矩——那時沒有紙張,更沒有數據庫,知識全靠人腦死記硬背:天文曆法、祭祀儀軌、法律條文,全得裝在腦子裏。

30歲,正是一個人記憶力與生活經驗達到平衡的黃金點,是知識傳承最可靠的“生理硬盤”。差不多同時期的中國周朝,鄉野裏推舉官吏時,也默認“三十而立”的標準,昔年孔子那句“三十而立”,與其說是個人感悟,不如說是給文官製度定了個哲學基準。

時間轉到1855年的倫敦,大本鍾的齒輪剛開始轉動,英國文官製度也跟著變成了精密鍾表。當時規定,公務員考試年齡必須卡在22~24歲之間。為什麽?工業革命後,政府成了龐大的機器,需要標準化的“零件”——年輕人像未被打磨的齒輪,更容易按統一規格塑形,能快速嵌入行政體係的運轉中。這種“青春崇拜”隨著電報電纜傳到世界各地,最後在上海外灘的海關大樓裏落了腳——那座1927年建成的鍾樓,銅鍾敲響時,不僅在報時,也在重複著工業時代的潛規則:年輕,就是效率的代名詞。

把不同文明的年齡觀擺在一起,像看一組折射著時代精神的棱鏡。華夏農耕文明裏,年齡是本“經驗賬簿”。北魏孝文帝定下“年六十致仕”的規矩,不是嫌棄老人,而是懂一個理:農耕社會靠天吃飯,老農夫知道哪塊地耐旱、哪種種子抗蟲,這些經驗得留夠時間傳給下一代;但人到六十,精力難免衰退,也得給年輕人騰地方——這是經驗與新鮮血液的平衡術。

雅典城邦的廣場上,年齡是張“公民資格證”。伯裏克利時代規定,30歲才能參選公職。不是歧視年輕人,而是古希臘人相信,政治需要“理性的成熟”:一個人得經曆過納稅、服兵役、處理家庭事務,才能明白城邦的難處,不至於憑一腔熱血拍腦袋決策。

江戶幕府的武士階層,年齡是把“成長標尺”。男孩15歲行“元服禮”,束起發髻就算成年,可以佩劍出仕。這背後是武士社會的生存邏輯:戰亂年代,少年早點成熟,家族才有戰鬥力,職業軌道必須和生命成長同步。

而到了矽穀的數字時代,年齡突然成了“創新試紙”。紮克伯格那句“年輕人更懂未來”被奉為圭臬,可回頭看,多少40歲的工程師被貼上“過時”標簽,卻忘了他們正是寫出初代代碼的人?這種“年齡歧視反噬”,恰恰暴露了數字文明的焦慮。

有意思的是,這些古老的智慧正在現代社會複活。日本推行“生涯現役促進法”後,82歲的農學博士還在田裏指導年輕人種有機稻;新加坡的內閣裏,40歲的部長和60歲的總理並肩辦公。這說明,年齡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線,而是隨社會結構伸縮的橡皮筋。

過去,“十年磨一劍”是本事——一個工匠得花二十年才能出師,一個中醫要到白發蒼蒼才被稱為“國手”。可現在,開源社區裏,18歲的少年寫出的市政管理插件,可能比浸淫政務三十年的老員工的方案更高效;區塊鏈技術剛火時,不少退休教授拿著筆記本,追著00後問“什麽是智能合約”。這不是經驗沒用了,而是知識迭代的速度,快得讓年齡積累的優勢打了折扣。

三個千年認知正在崩塌:

一是“資曆階梯”碎了。波斯帝國時,想當地方官得從三十歲開始學政務,一步步往上爬。現在,一個在互聯網公司做過用戶運營的38歲的人,可能比應屆生更懂怎麽優化政務APP的界麵——跨界經驗比“按部就班”更值錢。

二是“生理時鍾”亂了。過去說“人到四十不學藝”,可現在,基因技術讓人體機能衰退變慢,腦科學研究幫人保持記憶力,50歲學編程、60歲考專業證書的大有人在。年齡不再是能力的“天花板”。

三是“代際秩序”反了。韓國的“銀發實習計劃”裏,退休教師跟著20歲的實習生學短視頻剪輯,不是丟麵子,而是生存必需——數字工具更新太快,誰掌握工具誰就是老師。

這不是衝突,而是當下最真實的治理圖景:數字原住民帶著技術衝在前,轉型突圍者扛著經驗穩在後,兩種力量擰在一起,才能接住這個複雜時代的考題。

愛沙尼亞的塔林市,有個特別的“數字公民實驗室”。70歲的前外交官在教AI模擬國際談判,25歲的工程師在旁邊記錄數據——這裏沒有“你該退休了”的說法,考核標準隻有三條:

你的經驗能不能幫AI做出更周全的決策?

你的數字技能能不能跟上係統更新?

你跨界整合資源的能力夠不夠強?

這種不看年齡看能力的評估法,像一把新尺子,正在量出未來職場的樣子。

在日本京都,市政府學起了百年老鋪“虎屋”的規矩。虎屋做和果子,學徒能不能升級,不看幹了幾年,隻看做的點心過不過得了盲審——老師傅閉著眼嚐,覺得味道、造型夠格,就能晉升。

現在,京都的公務員想升職,也得靠“作品說話”:社區改造方案好不好,看居民滿意度;政策落地快不快,看執行效率表。年齡?早從考核表上劃掉了。

這些嚐試告訴我們,未來的年齡政治,會像榕樹的氣生根——不依賴單一的樹幹(年齡),而是讓每個能力節點(經驗、技能、創造力)都能紮根生長。

站在黃浦江的遊輪上看外白渡大橋,會覺得時光在折疊。1907年的鋼鐵鉚釘還牢牢嵌在桁架上,橋麵的無人駕駛汽車正通過5G上傳路況數據。老的沒老去,新的已到來,這就是文明該有的樣子。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裏,勃魯蓋爾的《巴別塔》畫了一群因語言不通而建不成塔的人。現在,我們也在建一座新塔,隻是障礙換成了代際認知的隔閡——年輕人覺得老人“跟不上”,老人覺得年輕人“不踏實”。

上海把招考年齡延到38歲,不是簡單給中年人多一個機會,而是在搭一座橋:讓有經驗的人學會用數字工具,讓懂技術的人理解基層的複雜,讓年輪的沉澱與齒輪的轉動能咬合在一起。

畢竟,偉大的文明從不是讓時間單向流逝,而是讓每個年齡段的價值都能發光——20歲的銳氣、38歲的沉穩、60歲的通透,本該像四季一樣,各有風景,缺一不可。

查看評論(2)

24小時熱點排行

蘋果華人工程師謊稱回國照顧父母 卻跳槽並拷走機密文件!
傳奇虎王骨癌去世 死前5天皮包骨還能獵殺巨鱷 太猛了
中國機器人撞人後繼續跑 網驚:故意的 嫌人類擋路(視)
習近平獲第三任期,大清洗永無終日
44歲傳奇女飛行員殞落,飛機墜毀原因未明

24小時討論排行

俄導彈擊中在烏美國工廠 萬斯:讓我憤怒的是拜登
烏中立換安全?俄外長再拋條件,轟歐洲領袖:根本不想要和平
中國93閱兵前瞻:權力展示,智能戰爭,盟友變遷,兩岸角力
加拿大不排除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可能性
川普派兵涉種族歧視?遭痛批“專挑非裔市長下手”
紐約時報:中共如何影響紐約的各級選舉
關稅戰總體檢:塵埃落定,川普大獲全勝
李在明坦承親中!強調「無法斷絕關係」,韓網怒
戀童癖被判死刑"處決前自殺",美檢察官:幫納稅人省錢
抗戰老兵潘長發:“打死我也不會跟大陸合作”
普丁下周訪中4天!會晤習近平出席北京閱兵
恒大爆雷近五年後被香港股市摘牌,中國樓市跌到底了嗎
“關稅將減4萬億赤字” 川普戴帽子寫:川普總是對的!
習一年肅清近90萬黨員 紐時:軍隊恐混亂 影響攻台
中國最熱門的“臉基尼” 共產黨看著不太舒服
馬克龍的反擊:硬剛美、以、意三國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年輪與齒輪:由上海考公突破35歲所想到的

秦朔朋友圈 2025-08-16 00:09:43

最近有兩則社會新聞,一個是社保新政,一個是考公年齡新政,反響很大。看似無關的兩則社會新聞——社保政策的調整與公務員招考年齡的放寬,實則深刻反映了當代社會對“人生財富”與“生命意義”的雙重焦慮與重構。

社保的核心是養老金的積累與分配,其本質是對個人未來經濟安全的製度性承諾。社保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安全感的象征——它決定了人們是否能在晚年維持尊嚴與自主。

上海市2025年公務員招錄將執法類崗位年齡上限從35歲放寬至38歲,這一調整打破了長期以來的“35歲職場危機”桎梏。在民營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公務員崗位因其“終身抗風險”特性成為許多人的終極職業選擇。

年齡限製的鬆動,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年職業價值”的重新認可——它意味著社會開始承認,經驗、閱曆與穩定性同樣值得製度性保障。

這兩則新聞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構建個人的“人生財富”?

社保代表的是“未來的確定性”,考公年齡放寬則提供了一種“當下的確定性”,然而,真正的“人生財富”或許不僅在於經濟安全,還在於選擇的自由。近年來香港興起的“微退休”模式挑戰了傳統的“終身職業+養老金”路徑,暗示財富的真正意義可能在於自主權——即個體能否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按照自己的意願調整節奏。

當前的“全民考公”熱潮與社保焦慮,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製度性保障的過度依賴。但過度追求穩定可能導致人才配置失衡、創新動力衰減。而Z世代對“身心健康、家人關係”的重視,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成功未必是財富的累積,而是生命的豐盈。

社保與考公年齡的調整,是社會對“人生財富”定義的製度性回應。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同時,不扼殺個體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或許,未來的社會政策應更加彈性,既提供兜底保障,也鼓勵多元職業路徑,讓每個人都能在穩定與自由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社保新政這個問題太複雜,理解太難,這裏隻想說說「上海年齡新政」這個話題。

上海市將公務員招考年齡放寬至38歲,這一政策調整既有積極意義,也存在潛在挑戰,需要辯證看待:

先從好的方麵來說,首先,拓寬了人才選拔範圍,允許更多有社會經驗、專業技能的資深人士報考,尤其適合技術崗、管理崗等需要實踐經驗的崗位,提升公務員隊伍的綜合能力;其次,為中途轉業者提供了機會,促進了人才流動;第三,緩解了就業年齡歧視,釋放反對職場年齡歧視的信號,推動社會對“35歲門檻”的反思,可能帶動其他行業跟進調整;第四,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結合延遲退休趨勢,延長公務員服務年限,緩解編製內人員老齡化帶來的斷層壓力;第五,提升政策包容性,照顧了部分因深造、生育、家庭等原因暫未報考的群體,體現了更廣泛的公平性。

再說潛在問題方麵,首先,競爭壓力與效率問題,報考人數激增可能加大選拔成本,且高齡考生體能、學習適應力可能弱於年輕人,影響基層崗位效率;其次,職業發展匹配度,38歲入職者晉升空間可能受限,若職業預期不符,容易導致隊伍穩定性下降;第三,代際差異管理挑戰,年齡跨度大的團隊需更靈活的考核激勵機製,避免因工作節奏、觀念差異引發矛盾;第四,政策公平性質疑,若配套措施不足,可能被質疑為“解決少數人就業”的臨時舉措,而非係統性改革。

當然建議與展望還是要說說,首先,精細化崗位分類,對技術崗、管理崗放寬年齡,基層執法崗保留一定限製;其次,強化考評機製,引入更科學的績效評估,避免“一刀切”年齡標準;第三,配套職業保障,針對大齡入職者設計培訓、晉升通道,確保政策可持續性。

總的來說,這一政策是應對社會需求和人才觀念變化的嚐試,但需在實踐中動態調整,平衡活力與經驗、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中國人對年齡特別敏感,不僅隻爭朝夕,而且也特別注重養生。你看最早的《尚書》中就講到了五福之源:“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古代中國人關於幸福觀的五條標準,那可是中國人的終極追求,後來民間總結了五字真經:福祿壽喜財。

說到財,中國人有很多價值觀上的說法,士農工商算一個,福祿壽喜財也算一個,富不過三代也算一個,總的來說,古代中國人最重視的是福祿壽喜,最後才是財,因為財富很難傳下去,因為有時接不住。

從最近所看到的熱點新聞來看,有錢接不住也不是好事,當然,沒錢也不是好事。故古人有這樣的說法:“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是周期的力量,這是定律的力量,這是道的力量。

還是要說回年齡這個話題,中國人為什麽對年齡這麽敏感呢?是受了孔子的影響嗎?我覺得是的。孔子在《論語》裏是這樣說的:“吾十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給自己的人生總結,後來便成了中國人的生命指南了。

在孔子看來,人的一生有前半生和後半生,前半生四十歲之前,後半生四十歲之後,他的這個說法也是受了《易經》的啟發。他老人家真是了不得,竟然從天地之間悟出了天命,老子則是從天地之間悟出了天道,一個天道成就了後來的道家,一個天命成就了後來的儒家。於是便有了中國文化中關於年輪與齒輪的隱喻:文明演進中的歲月與倫理。

往時間深處走,每個時代的年齡門檻,都藏著當時社會的生存邏輯。

別的文明也一樣。在巴比倫的通天塔還未倒塌的那個年代,《漢謨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規定:祭司必須滿30歲才能任職。這不是憑空定的規矩——那時沒有紙張,更沒有數據庫,知識全靠人腦死記硬背:天文曆法、祭祀儀軌、法律條文,全得裝在腦子裏。

30歲,正是一個人記憶力與生活經驗達到平衡的黃金點,是知識傳承最可靠的“生理硬盤”。差不多同時期的中國周朝,鄉野裏推舉官吏時,也默認“三十而立”的標準,昔年孔子那句“三十而立”,與其說是個人感悟,不如說是給文官製度定了個哲學基準。

時間轉到1855年的倫敦,大本鍾的齒輪剛開始轉動,英國文官製度也跟著變成了精密鍾表。當時規定,公務員考試年齡必須卡在22~24歲之間。為什麽?工業革命後,政府成了龐大的機器,需要標準化的“零件”——年輕人像未被打磨的齒輪,更容易按統一規格塑形,能快速嵌入行政體係的運轉中。這種“青春崇拜”隨著電報電纜傳到世界各地,最後在上海外灘的海關大樓裏落了腳——那座1927年建成的鍾樓,銅鍾敲響時,不僅在報時,也在重複著工業時代的潛規則:年輕,就是效率的代名詞。

把不同文明的年齡觀擺在一起,像看一組折射著時代精神的棱鏡。華夏農耕文明裏,年齡是本“經驗賬簿”。北魏孝文帝定下“年六十致仕”的規矩,不是嫌棄老人,而是懂一個理:農耕社會靠天吃飯,老農夫知道哪塊地耐旱、哪種種子抗蟲,這些經驗得留夠時間傳給下一代;但人到六十,精力難免衰退,也得給年輕人騰地方——這是經驗與新鮮血液的平衡術。

雅典城邦的廣場上,年齡是張“公民資格證”。伯裏克利時代規定,30歲才能參選公職。不是歧視年輕人,而是古希臘人相信,政治需要“理性的成熟”:一個人得經曆過納稅、服兵役、處理家庭事務,才能明白城邦的難處,不至於憑一腔熱血拍腦袋決策。

江戶幕府的武士階層,年齡是把“成長標尺”。男孩15歲行“元服禮”,束起發髻就算成年,可以佩劍出仕。這背後是武士社會的生存邏輯:戰亂年代,少年早點成熟,家族才有戰鬥力,職業軌道必須和生命成長同步。

而到了矽穀的數字時代,年齡突然成了“創新試紙”。紮克伯格那句“年輕人更懂未來”被奉為圭臬,可回頭看,多少40歲的工程師被貼上“過時”標簽,卻忘了他們正是寫出初代代碼的人?這種“年齡歧視反噬”,恰恰暴露了數字文明的焦慮。

有意思的是,這些古老的智慧正在現代社會複活。日本推行“生涯現役促進法”後,82歲的農學博士還在田裏指導年輕人種有機稻;新加坡的內閣裏,40歲的部長和60歲的總理並肩辦公。這說明,年齡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線,而是隨社會結構伸縮的橡皮筋。

過去,“十年磨一劍”是本事——一個工匠得花二十年才能出師,一個中醫要到白發蒼蒼才被稱為“國手”。可現在,開源社區裏,18歲的少年寫出的市政管理插件,可能比浸淫政務三十年的老員工的方案更高效;區塊鏈技術剛火時,不少退休教授拿著筆記本,追著00後問“什麽是智能合約”。這不是經驗沒用了,而是知識迭代的速度,快得讓年齡積累的優勢打了折扣。

三個千年認知正在崩塌:

一是“資曆階梯”碎了。波斯帝國時,想當地方官得從三十歲開始學政務,一步步往上爬。現在,一個在互聯網公司做過用戶運營的38歲的人,可能比應屆生更懂怎麽優化政務APP的界麵——跨界經驗比“按部就班”更值錢。

二是“生理時鍾”亂了。過去說“人到四十不學藝”,可現在,基因技術讓人體機能衰退變慢,腦科學研究幫人保持記憶力,50歲學編程、60歲考專業證書的大有人在。年齡不再是能力的“天花板”。

三是“代際秩序”反了。韓國的“銀發實習計劃”裏,退休教師跟著20歲的實習生學短視頻剪輯,不是丟麵子,而是生存必需——數字工具更新太快,誰掌握工具誰就是老師。

這不是衝突,而是當下最真實的治理圖景:數字原住民帶著技術衝在前,轉型突圍者扛著經驗穩在後,兩種力量擰在一起,才能接住這個複雜時代的考題。

愛沙尼亞的塔林市,有個特別的“數字公民實驗室”。70歲的前外交官在教AI模擬國際談判,25歲的工程師在旁邊記錄數據——這裏沒有“你該退休了”的說法,考核標準隻有三條:

你的經驗能不能幫AI做出更周全的決策?

你的數字技能能不能跟上係統更新?

你跨界整合資源的能力夠不夠強?

這種不看年齡看能力的評估法,像一把新尺子,正在量出未來職場的樣子。

在日本京都,市政府學起了百年老鋪“虎屋”的規矩。虎屋做和果子,學徒能不能升級,不看幹了幾年,隻看做的點心過不過得了盲審——老師傅閉著眼嚐,覺得味道、造型夠格,就能晉升。

現在,京都的公務員想升職,也得靠“作品說話”:社區改造方案好不好,看居民滿意度;政策落地快不快,看執行效率表。年齡?早從考核表上劃掉了。

這些嚐試告訴我們,未來的年齡政治,會像榕樹的氣生根——不依賴單一的樹幹(年齡),而是讓每個能力節點(經驗、技能、創造力)都能紮根生長。

站在黃浦江的遊輪上看外白渡大橋,會覺得時光在折疊。1907年的鋼鐵鉚釘還牢牢嵌在桁架上,橋麵的無人駕駛汽車正通過5G上傳路況數據。老的沒老去,新的已到來,這就是文明該有的樣子。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裏,勃魯蓋爾的《巴別塔》畫了一群因語言不通而建不成塔的人。現在,我們也在建一座新塔,隻是障礙換成了代際認知的隔閡——年輕人覺得老人“跟不上”,老人覺得年輕人“不踏實”。

上海把招考年齡延到38歲,不是簡單給中年人多一個機會,而是在搭一座橋:讓有經驗的人學會用數字工具,讓懂技術的人理解基層的複雜,讓年輪的沉澱與齒輪的轉動能咬合在一起。

畢竟,偉大的文明從不是讓時間單向流逝,而是讓每個年齡段的價值都能發光——20歲的銳氣、38歲的沉穩、60歲的通透,本該像四季一樣,各有風景,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