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劇正以“野蠻人”的身份闖入短劇賽道。
“50塊錢做3集”“月入50萬”,紅星資本局注意到,今年以來,AI短劇的熱度逐步提升。近期一部《九尾狐男妖愛上我》的AI短劇引發社交平台熱議,播放量已超過1.8億,從場景到角色均由AI生成。
AI短劇製作人辣糖向紅星資本局表示,年初DeepSeek的爆火,讓AI短劇熱度提升。當真人短劇仍按“天”計時,AI短劇已將製作周期壓至小時,團隊甚至簡化到1個人,呈現效果也在快速迭代。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有大廠開始布局AI短劇賽道。
但在收入與商業化路徑方麵,AI短劇與真人短劇仍差距甚遠。短劇熱門榜單“新腕兒”主編張女士告訴紅星資本局,從占比和增速來看,AI短劇仍不屬於大盤的範疇。
AI短劇刷爆短視頻平台,“古裝女主開上挖掘機”播放量超1.8億
“畫麵就像PPT,主角的臉變來變去”“劇情癲到不行,像是夢到哪裏拍哪裏”“居然在仙俠劇裏開起了挖掘機。”近日,一部AI短劇《九尾狐男妖愛上我》在社交平台上引發熱議。
盡管被嘲“劇情癲”,但這部AI短劇的熱度並不小。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從5月下旬上線至今,這部打著“內容由AI生成”標簽的短劇,已經連更27集,僅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就超過1.8億。
截圖自抖音APP
AI短劇“九尾狐”屬於類真人風格,題材為古裝仙俠,一集的時長在1分鍾左右。從畫麵上來看,劇中的九尾狐、龍女等奇幻角色,仙妖大戰的場景均由AI生成。
相比普通短劇的劇情,“九尾狐”有高頻的反轉和衝突,充滿著“獵奇”元素,如“古裝女主開上了挖掘機”“Labubu化身大魔頭”等情節層出不窮。
但因為是AI製作,“九尾狐”的畫麵難免有“瑕疵”。例如網友吐槽九尾狐的九根尾巴像雞毛撣子,部分場景有抽動、不穩定的情況,主角的長相無法前後統一等。也有部分網友認為,這些AI技術的瑕疵反而成了這部劇的看點之一,甚至有“開盲盒”的感覺。
用AI技術勇闖短劇賽道的,不止這一部。紅星資本局注意到,2024年下半年以來,已經有多部AI短劇上線,題材多集中在仙俠、科幻、寵物和末日等領域。
如鬼怪誌異題材的《興安嶺詭事》,改編自起點網文IP的《遮天》,還有講述末世生存的《末日安全屋日記》以及給萌寵小狗做連續劇情的《霸總雪納瑞》等等。
截圖自抖音APP
在火爆的短劇賽道,AI短劇正成為一個獨特的分支領域,甚至有聲音預言,2025年下半年,將迎來AI短劇的井噴。
50元可以做3集?AI短劇製作一集隻需2小時
隨著市場討論度漸起,AI短劇製作人辣糖明顯感覺到,從今年開始,AI短劇的熱度升溫。源頭則是年初DeepSeek的爆火,更多普通用戶開始接觸和了解AI技術。
辣糖運營著一個AI短劇賬號,從去年7月開始發布以萌寵小狗為主題的AI短片,今年3月上線AI短劇《
霸總雪納瑞》,此後連續推出多部萌寵AI短劇,截至目前播放量超過1500萬。
在市場看來,AI短劇有著高效率、低成本和強情緒等諸多優勢。例如,可以快速套用當下的爆款模版“現炒熱梗”;無需專業設備和演員,單人或者小團隊利用AI工具即可生成,甚至有消息稱“50元可以做3集AI短劇”;用AI製作的角色可以完成真人演員無法完成的表演。
AI短劇似乎正以“野蠻人”的身份闖入這個賽道。在辣糖看來,AI短劇的市場前景很好,對傳統影視製作行業會有一定衝擊,但現階段更多的是補充。
與辣糖一樣,小朱也認為AI短劇暫時不能成為主流。他提到,如果AI技術能解決“情感表達”,比如讓AI角色哭得讓人心碎,行業格局會出現變化,但5年內大概率仍是真人為主,AI為輔。
小朱是AI短劇《末日安全屋日記》《長安秘案錄》的製作人,從動漫視頻製作轉型AI短劇已經超過一年。
但不可否認,AI短劇已經開上了“快車道”。當真人短劇仍按“天”計時,AI短劇已將製作周期壓縮至小時。“一集1分鍾左右的AI短劇製作時長大概需要2個小時”,辣糖說道,並且隻需要構思、腳本、AI素材生成、後期剪輯、發布上線5個步驟,其團隊4個人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而小朱的團隊更加簡化,由他一個人完成所有工作。
除了製作時間短,AI短劇的呈現效果也在快速迭代。辣糖稱,去年還經常遇到狗狗長出人手人腳的穿幫鏡頭,需要反複“抽卡”試錯,但現在基本一次就能生成滿意的畫麵。
業內:靠AI短劇月入50萬偏離實際 大廠開始布局AI短劇賽道
時間與周期變短是否意味著低成本和高收入?紅星資本局注意到,網上有消息稱“AI短劇可以月入50萬”。
在辣糖和小朱看來,“50元做3集AI短劇”的說法偏離了實際。“50塊可能隻是簡單的AI工具的費用,實際成本遠不止於此,還有設備、員工工資等成本”,辣糖說。小朱也稱,他製作一條5分鍾左右的視頻成本在100元左右
,隨著劇情動作難度、視頻長度的增加,費用隻會更高。
至於月入50萬的說法,辣糖回應稱,“月入五位數差不多。”小朱表示,目前全職做AI視頻的收入大約為2萬元/月。
目前,AI短劇的變現方式主要分為廣告合作、流量分成、付費觀看和付費培訓等。在萌寵AI短劇裏,就曾植入過泰國船麵醬產品,還有不少粉絲向辣糖詢問如何製作AI短劇,她就開設課程教別人做AI短劇。此外,也會有平台的流量分成和付費觀看收入。
可以看到,在收入與商業化路徑方麵,AI短劇與真人短劇仍差距甚遠。短劇熱門榜單“新腕兒”主編張女士告訴紅星資本局,從占比和增速來看,AI短劇仍不屬於大盤的範疇,其技術壁壘和對人的要求高,無法實現量產,商業化水平有限。現在業內主流聲音是“誰也等不起AI技術突破的時間成本”。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已經有大廠開始布局AI短劇賽道,掌閱科技在5月的機構調研中透露,正布局AI短劇領域,以積累製作經驗、完善供應鏈並嚐試打通AI短劇的商業化通道。
但在掌閱科技看來,目前行業還處在探索階段,公司的目的是能在行業進入商業通道後,公司能夠快速將豐富的網絡文學儲備AI化成短劇資產,並利用高效的運營效率迅速實現商業化。
2025年下半年,能否迎來AI短劇的井噴?市場普遍認為,盡快跑通AI短劇的製作和商業化流程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