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薑文新片為何口碑票房雙撲?被批自戀難懂…薑文沒變你變了

薑文新片為何口碑票房雙撲?被批自戀難懂…薑文沒變你變了

文章來源: 影吹斯汀 於 2025-07-24 10:30:1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不論死忠粉絲願不願意承認,七年磨一劍的《你行!你上!》公映後,“薑文跌下神壇”,似乎已經成了相當一部分觀眾的共識。

薑文新片為何口碑票房雙撲?被批自戀難懂…薑文沒變你變了

截至目前,《你行!你上!》公映七天,累計票房僅為8200萬左右,單日票房已經跌到第八名;影片豆瓣評分為6.7,是薑文所有導演作品中的最低(和《一步之遙》並列),“看不懂”“放飛自我”“爹味”的差評,不絕如縷。

“跌下神壇”的具體表現,影片票房和口碑的雙雙不盡如人意是一方麵,但更深刻的跡象,體現在對薑文、對“薑學”的逆反潮流。



雖然《一步之遙》(2014)和《邪不壓正》(2018)同樣不算成功,但在它們上映時,觀眾並沒有像這次這麽大的逆反情緒。

但到了2025年,觀眾和輿論環境變了,這次《你行!你上!》引發的爭議之大,意味著“薑文出題、觀眾解題”的欣賞方式,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想買帳了。於是乎,昔日將薑文捧上神壇的互聯網文化,這次將他拽了下來。



費解

對於《你行!你上!》,一條豆瓣高讚短評是這麽說的:薑文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藝術裏,不管觀眾死活了。

這樣的批評相當具有代表性,點出了薑文電影這次輿論翻車的症結。



眾所周知,在對薑文作品的欣賞和讀解中,“餃子”和“醋”是一對最流行的網絡模因。前者喻指電影表層的題材、情節乃至風格,“醋”則指向導演真正想要埋藏的政治和曆史指涉。



而這次,對於以郎朗成長經曆為原型的《你行!你上》該如何定性,“薑學家”同樣基本達成了共識:醉翁之意不在酒,音樂傳記片的外在表象是“餃子”,內裏其實是薑文對曆史的曲折隱喻。

但正和《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一樣,《你行!你上!》還是太讓人費解了。這餃子實在很難征服大眾的口味。



當然,準確地說,《你行!你上!》和那兩部故事絕對難懂的電影還是有所區別。

本片改編自郎朗自傳《郎朗,千裏之行:我的故事》,講述了郎朗(張乘郝飾童年,王碩瓏飾少年,陸一飾青年)在父親郎國任(薑文 飾)陪伴下,由沈陽鋼琴神童成為國際青年巨星的成長經曆,這條主幹故事,倒並不令人混亂。



《你行!你上!》真正令人混亂的,是大量模糊現實和超現實的敘事情境;是許多高度抽象化的人物設定,是影片刻意突出強情感宣泄、以至於達到了某種扭曲的、過分亢奮的魔性……

這些要素,不僅和人們慣常認知裏的寫實傳記電影抵觸,也給故事增加了不少節奏脫軌、邏輯不一貫的地方。影片的基調,顯然是夾在徹底超現實主義和原型人物真實經曆之間,下不來了。



當觀眾對影片的基本情節和人物缺乏興趣或認同感時,深入挖掘其象征意義的意願,自然會降低。

沒有“餃子”的美味,再好的“醋”,也無法滿足大多數觀眾的樸素需要。



爹味

《你行!你上!》的“爹式敘事”,同樣是影片在當下輿論中不太討喜的重要原因。

在電影裏,比起郎朗,顯然身為父親的郎國任才是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中心角色,而薑文對郎國任形象的塑造,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爹”,這踩中了當下反父權文化的雷點。



在近年來網絡對“雞娃”和中式家庭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中,郎國任本來就是一個著名的反麵案例:軍人出身的他奉行高壓教育理念,對朗朗要求極為苛刻,甚至曾說出“不彈琴就去死”的話。

在這樣頗具爭議的原型之上,電影對郎國任的教育觀的呈現,倒也不是完全肯定,而是呈現出了一種“七成正麵讚揚+三成幽暗自省”的情感色彩:他活力十足,陽性氣質猛烈,對待兒子嚴厲和狡黠兼備,但也有柔軟慈愛、絕對信任孩子光明未來的一麵。同時,也有對自己愛顯擺、吃軟飯這些弱點的自嘲、反省。



薑文版的郎國任已經不再是郎國任,而是又一個張牧之,是薑文的自比,也是某尊曆史巨像的影子。



他對孩子成長的焦慮,顯然既是薑文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領悟到的為父經驗,也含有某種曆史的辯證內涵。

這是一位富有魅力、男性荷爾蒙繼續爆棚、在薑文作品中空前複雜的超級大爹。他不是那種絕對有毒的中國父親,但放在當下的環境中,他身上那些情緒激昂、亢奮、自戀、對孩子極具壓迫感的氣場,也不可能不引發任何爭議。



薑文過往作品中的男性氣質與父權表達在本片中得到延續,但在變化了的社會思潮和輿論環境中,被置於更嚴格的審視之下,自然就被貼上了“爹味”的標簽。

對許多青年女性觀眾而言,這種爹味,已經足以構成她們對《你行!你上!》不感冒甚至抵觸的理由。



薑學

應該說,這次對《你行!你上!》爆發出來的許多不滿,不僅是對準了電影和薑文“不顧觀眾死活”的態度,還明顯有針對“薑學”和“薑學家”的逆反。也就是說,會有不少人覺得薑文的粉絲比薑文更煩人。

“薑學”現象的浮沉,也就在這十餘年之間。



誠然,薑文的導演生涯很早就開啟,前三部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都是華語影史經典,但大家心知肚明:他真正被抬上互聯網的神壇,成為某種流行文化崇拜的對象,靠的是那部既能靠恣意精彩俘獲普通觀眾、也能給隱喻解讀留下巨大空間的《讓子彈飛》。

十多年來,龐大的影迷群體把《讓子彈飛》盤到包漿,他們對片中的台詞金句如數家珍,熱衷於研究解讀片中隱藏的線索、雙關語、曆史映射和政治諷喻……



這種文化給粉絲們帶來了智性上的樂趣,塑造了社群認同感,同時也正式將導演薑文,推向了某種“作者神話”的地位。

但與此同時,過度解讀走火入魔,以隱喻為理由過分“溺愛”薑文,甚至以此在其他普通觀眾身上獲取優越感的現象,也在“薑學”之中越來越多。



在反“薑學”的網友對“薑學”的挖苦、嘲諷中,薑文是一名故作玄虛、實際肚子裏沒二兩貨的江湖騙子,而“薑學家”們,是一幫拿著破譯密碼本在偶像身旁山呼海嘯的星宿派子弟,並且麵對其他觀眾,還帶著一股子好為人師的爹味。

說白了,許多觀眾不想被高談闊論的“薑學家”教育“你沒看懂”。



更何況,許多“薑學家”對薑文作品的解讀,將電影的情節、人物和曆史事件嚴格一一對應,也不免有過度擬合、射箭畫靶的嫌疑。這樣的姿態,就挺油膩的,如果還硬要把這些解讀灌輸給別人,就是爹味了。

造神的是“薑學家”,為薑文和“薑學”招來了許多敵人,最終將薑文請下神壇,也有“薑學家”的一份力。

這就是當下網絡戰爭的邏輯,作為偶像的薑文,不能幸免。



未來?

至於薑文本人呢?他根本沒變。

他或許在過往幾部電影的創作中,有故意迎合網友解讀、享受被“釋經”的快感,但根本上,這種創作方式還是他的精神分析底色使然:性壓抑和政治壓抑的躁動,對父親位置的崇拜和渴求,對母親的依戀——薑文就是一頭“弗洛伊德動物”。



他總是通過夢的四種運作機製(凝縮、移置、象征與潤飾)講故事,不分現實和超現實,符號和意象四處飛揚,表層故事下一定有深層隱喻。

薑文的精神世界就是如此,這源自生命的底層衝動無法改變,於是創作方式也無法改變。



薑文沒變,但在《讓子彈飛》之後,三部電影的故事確實沒能討好普通觀眾。薑文沒變,但輿論環境在變,從社交網絡曾經狂熱的荷爾蒙崇拜,到如今狂熱的反爹浪潮,包括極端粉絲的反噬、社會意識形態的複雜化,都使得薑文無法同過去一樣豁免大部分批評……有造神之日,就有毀神之時。

不過往好了想,目前針對《你行!你上!》情節隱喻晦澀甚至“裝逼”的評價這麽多,和當年《太陽照常升起》公映時的情形幾乎如出一轍。而過去十年,《太陽照常升起》的豆瓣評分已經從7.6升至8.4,成為公認的當代經典。



所以,時間就一定會給《你行!你上!》“平反”嗎?

那倒也不一定。比如《一步之遙》,2014年上映時豆瓣評分是六字頭,現在也還是六字頭。

但總的來說,哪些電影是超前於時代和大眾的蒙塵明珠,哪些是不值得翻案的失手之作,其實時間,也都給了一個比較公正的答案。



隻是,對目前已過耳順之年的薑文而言,《你行!你上!》就算未來翻案,但那個未來也還是太遠、太不救近渴了。風評跌下神壇,電影賠錢,這勢必會對他未來的導演生涯製造一些障礙。

如何迎合市場、重建與更廣泛觀眾的有效對話?如何規避或弱化在當今有可能引發輿論衝擊的元素?如何讓“醋”的滋味,再次灑在能讓大眾興奮的“餃子”上?不管薑文在不在乎、想不想解決,他或許都不得不認真直麵這些問題。



無論是不是粉絲,觀眾也希望他思考。

對於非粉絲,比起《太陽照常升起》,畢竟《讓子彈飛》還是更精彩、更“來勁”;對於粉絲,我們是真的希望:薑文還能有下一部電影。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的maskpark,可能比韓國N號房更惡劣
致命的出差:一起車禍“撞碎”四個家庭
前男友把她賣給了十萬人:起底跨境偷拍群的肮髒交易
世衛組織發警報!一文讀懂這個席卷歐洲的新疫情
有兩家良心媒體已經把“溺亡”改為“遇難”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國海關突發提醒:綠卡持有者未隨身攜帶是犯法!
特朗普稱“要讓藥價降低1500%”,被批數學邏輯混亂
中國創新藥出海爆單:半年已攬下660億美元
特朗普突然拉馬斯克一把:想讓他的公司蓬勃發展
如此生活20年,直到墜入岩漿
中國原計劃趕超SpaceX 如今越來越渺茫 關鍵難題是…
梅根親寫回憶錄揭露凱特 戴安娜的悲劇或將重演
6名大學生選礦廠遇難 高工分析“為何救援時間長”
印度稱將全力申辦2036年奧運會 競爭對手有這幾國
特朗普對奧巴馬:有多少恨,可以胡來
特朗普試圖向馬斯克示好求和?馬斯克不買賬!
美司法部2號人物、特朗普前律師會見愛潑斯坦同夥
馬克龍稱法將承認巴勒斯坦國 美駐以大使公開嘲笑
馬克龍宣布法國將正式承認巴勒斯坦 以國不滿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中歐承諾合作減緩氣候變暖
三年多來首次,烏克蘭為何爆發大規模反政府抗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薑文新片為何口碑票房雙撲?被批自戀難懂…薑文沒變你變了

影吹斯汀 2025-07-24 10:30:16

不論死忠粉絲願不願意承認,七年磨一劍的《你行!你上!》公映後,“薑文跌下神壇”,似乎已經成了相當一部分觀眾的共識。

薑文新片為何口碑票房雙撲?被批自戀難懂…薑文沒變你變了

截至目前,《你行!你上!》公映七天,累計票房僅為8200萬左右,單日票房已經跌到第八名;影片豆瓣評分為6.7,是薑文所有導演作品中的最低(和《一步之遙》並列),“看不懂”“放飛自我”“爹味”的差評,不絕如縷。

“跌下神壇”的具體表現,影片票房和口碑的雙雙不盡如人意是一方麵,但更深刻的跡象,體現在對薑文、對“薑學”的逆反潮流。



雖然《一步之遙》(2014)和《邪不壓正》(2018)同樣不算成功,但在它們上映時,觀眾並沒有像這次這麽大的逆反情緒。

但到了2025年,觀眾和輿論環境變了,這次《你行!你上!》引發的爭議之大,意味著“薑文出題、觀眾解題”的欣賞方式,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想買帳了。於是乎,昔日將薑文捧上神壇的互聯網文化,這次將他拽了下來。



費解

對於《你行!你上!》,一條豆瓣高讚短評是這麽說的:薑文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藝術裏,不管觀眾死活了。

這樣的批評相當具有代表性,點出了薑文電影這次輿論翻車的症結。



眾所周知,在對薑文作品的欣賞和讀解中,“餃子”和“醋”是一對最流行的網絡模因。前者喻指電影表層的題材、情節乃至風格,“醋”則指向導演真正想要埋藏的政治和曆史指涉。



而這次,對於以郎朗成長經曆為原型的《你行!你上》該如何定性,“薑學家”同樣基本達成了共識:醉翁之意不在酒,音樂傳記片的外在表象是“餃子”,內裏其實是薑文對曆史的曲折隱喻。

但正和《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一樣,《你行!你上!》還是太讓人費解了。這餃子實在很難征服大眾的口味。



當然,準確地說,《你行!你上!》和那兩部故事絕對難懂的電影還是有所區別。

本片改編自郎朗自傳《郎朗,千裏之行:我的故事》,講述了郎朗(張乘郝飾童年,王碩瓏飾少年,陸一飾青年)在父親郎國任(薑文 飾)陪伴下,由沈陽鋼琴神童成為國際青年巨星的成長經曆,這條主幹故事,倒並不令人混亂。



《你行!你上!》真正令人混亂的,是大量模糊現實和超現實的敘事情境;是許多高度抽象化的人物設定,是影片刻意突出強情感宣泄、以至於達到了某種扭曲的、過分亢奮的魔性……

這些要素,不僅和人們慣常認知裏的寫實傳記電影抵觸,也給故事增加了不少節奏脫軌、邏輯不一貫的地方。影片的基調,顯然是夾在徹底超現實主義和原型人物真實經曆之間,下不來了。



當觀眾對影片的基本情節和人物缺乏興趣或認同感時,深入挖掘其象征意義的意願,自然會降低。

沒有“餃子”的美味,再好的“醋”,也無法滿足大多數觀眾的樸素需要。



爹味

《你行!你上!》的“爹式敘事”,同樣是影片在當下輿論中不太討喜的重要原因。

在電影裏,比起郎朗,顯然身為父親的郎國任才是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中心角色,而薑文對郎國任形象的塑造,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爹”,這踩中了當下反父權文化的雷點。



在近年來網絡對“雞娃”和中式家庭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中,郎國任本來就是一個著名的反麵案例:軍人出身的他奉行高壓教育理念,對朗朗要求極為苛刻,甚至曾說出“不彈琴就去死”的話。

在這樣頗具爭議的原型之上,電影對郎國任的教育觀的呈現,倒也不是完全肯定,而是呈現出了一種“七成正麵讚揚+三成幽暗自省”的情感色彩:他活力十足,陽性氣質猛烈,對待兒子嚴厲和狡黠兼備,但也有柔軟慈愛、絕對信任孩子光明未來的一麵。同時,也有對自己愛顯擺、吃軟飯這些弱點的自嘲、反省。



薑文版的郎國任已經不再是郎國任,而是又一個張牧之,是薑文的自比,也是某尊曆史巨像的影子。



他對孩子成長的焦慮,顯然既是薑文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領悟到的為父經驗,也含有某種曆史的辯證內涵。

這是一位富有魅力、男性荷爾蒙繼續爆棚、在薑文作品中空前複雜的超級大爹。他不是那種絕對有毒的中國父親,但放在當下的環境中,他身上那些情緒激昂、亢奮、自戀、對孩子極具壓迫感的氣場,也不可能不引發任何爭議。



薑文過往作品中的男性氣質與父權表達在本片中得到延續,但在變化了的社會思潮和輿論環境中,被置於更嚴格的審視之下,自然就被貼上了“爹味”的標簽。

對許多青年女性觀眾而言,這種爹味,已經足以構成她們對《你行!你上!》不感冒甚至抵觸的理由。



薑學

應該說,這次對《你行!你上!》爆發出來的許多不滿,不僅是對準了電影和薑文“不顧觀眾死活”的態度,還明顯有針對“薑學”和“薑學家”的逆反。也就是說,會有不少人覺得薑文的粉絲比薑文更煩人。

“薑學”現象的浮沉,也就在這十餘年之間。



誠然,薑文的導演生涯很早就開啟,前三部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都是華語影史經典,但大家心知肚明:他真正被抬上互聯網的神壇,成為某種流行文化崇拜的對象,靠的是那部既能靠恣意精彩俘獲普通觀眾、也能給隱喻解讀留下巨大空間的《讓子彈飛》。

十多年來,龐大的影迷群體把《讓子彈飛》盤到包漿,他們對片中的台詞金句如數家珍,熱衷於研究解讀片中隱藏的線索、雙關語、曆史映射和政治諷喻……



這種文化給粉絲們帶來了智性上的樂趣,塑造了社群認同感,同時也正式將導演薑文,推向了某種“作者神話”的地位。

但與此同時,過度解讀走火入魔,以隱喻為理由過分“溺愛”薑文,甚至以此在其他普通觀眾身上獲取優越感的現象,也在“薑學”之中越來越多。



在反“薑學”的網友對“薑學”的挖苦、嘲諷中,薑文是一名故作玄虛、實際肚子裏沒二兩貨的江湖騙子,而“薑學家”們,是一幫拿著破譯密碼本在偶像身旁山呼海嘯的星宿派子弟,並且麵對其他觀眾,還帶著一股子好為人師的爹味。

說白了,許多觀眾不想被高談闊論的“薑學家”教育“你沒看懂”。



更何況,許多“薑學家”對薑文作品的解讀,將電影的情節、人物和曆史事件嚴格一一對應,也不免有過度擬合、射箭畫靶的嫌疑。這樣的姿態,就挺油膩的,如果還硬要把這些解讀灌輸給別人,就是爹味了。

造神的是“薑學家”,為薑文和“薑學”招來了許多敵人,最終將薑文請下神壇,也有“薑學家”的一份力。

這就是當下網絡戰爭的邏輯,作為偶像的薑文,不能幸免。



未來?

至於薑文本人呢?他根本沒變。

他或許在過往幾部電影的創作中,有故意迎合網友解讀、享受被“釋經”的快感,但根本上,這種創作方式還是他的精神分析底色使然:性壓抑和政治壓抑的躁動,對父親位置的崇拜和渴求,對母親的依戀——薑文就是一頭“弗洛伊德動物”。



他總是通過夢的四種運作機製(凝縮、移置、象征與潤飾)講故事,不分現實和超現實,符號和意象四處飛揚,表層故事下一定有深層隱喻。

薑文的精神世界就是如此,這源自生命的底層衝動無法改變,於是創作方式也無法改變。



薑文沒變,但在《讓子彈飛》之後,三部電影的故事確實沒能討好普通觀眾。薑文沒變,但輿論環境在變,從社交網絡曾經狂熱的荷爾蒙崇拜,到如今狂熱的反爹浪潮,包括極端粉絲的反噬、社會意識形態的複雜化,都使得薑文無法同過去一樣豁免大部分批評……有造神之日,就有毀神之時。

不過往好了想,目前針對《你行!你上!》情節隱喻晦澀甚至“裝逼”的評價這麽多,和當年《太陽照常升起》公映時的情形幾乎如出一轍。而過去十年,《太陽照常升起》的豆瓣評分已經從7.6升至8.4,成為公認的當代經典。



所以,時間就一定會給《你行!你上!》“平反”嗎?

那倒也不一定。比如《一步之遙》,2014年上映時豆瓣評分是六字頭,現在也還是六字頭。

但總的來說,哪些電影是超前於時代和大眾的蒙塵明珠,哪些是不值得翻案的失手之作,其實時間,也都給了一個比較公正的答案。



隻是,對目前已過耳順之年的薑文而言,《你行!你上!》就算未來翻案,但那個未來也還是太遠、太不救近渴了。風評跌下神壇,電影賠錢,這勢必會對他未來的導演生涯製造一些障礙。

如何迎合市場、重建與更廣泛觀眾的有效對話?如何規避或弱化在當今有可能引發輿論衝擊的元素?如何讓“醋”的滋味,再次灑在能讓大眾興奮的“餃子”上?不管薑文在不在乎、想不想解決,他或許都不得不認真直麵這些問題。



無論是不是粉絲,觀眾也希望他思考。

對於非粉絲,比起《太陽照常升起》,畢竟《讓子彈飛》還是更精彩、更“來勁”;對於粉絲,我們是真的希望:薑文還能有下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