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姓氏名誰:一個未被展開討論的問題

姓氏名誰:一個未被展開討論的問題

文章來源: 舊聞評論 於 2025-07-18 19:23:2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寫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女學生,公號有100+的取關,我猜大多是不滿於文章對學校的批評立場。一個月來,這是公號出現的第二多取關評論,第一多是寫蘇超話題的,大概有近200的取關量。盡管每一篇都有取關,但這兩個算是突出。

蘇超的取關量大、憤恨指數高,在我預料當中,因為在疫情時候寫過南京老太成為揚州城“毒王”時就領教過了。江蘇的內訌文化相當流行,人們之間靠偏見建立彼此的初步認知,但聽不得說江蘇的壞話,聽到了就會一致對外,扣響扳機。

大連工業大學這個事,涉及到最容易對立的性別話題,某些男性讀者容易建立臨時的“友誼”,此情此境,與蘇超的“拒斥外人妄議”是一樣的情緒機製。由此可見,任何一個賽博集體都是不穩定的情緒體,今天要說到的主題也會遇到同樣問題。

大連工業大學以有礙國格校譽為由,開除那位女學生,其輿論的爆點,即是眾多黨媒和機構媒體點了該學生的姓名,很多是放在標題中顯示。一些媒體在被輿論炮轟後,匆忙刪改了學生姓名。雖然改了,但這筆賬算是記下了。

先不討論學校有無權力在通報中使用擬處分學生的全名,現在值得討論的問題是:1機構媒體在報道這件事上公開該生姓名是否妥當?進一步地,2如果在這件事上媒體修正了報道,是不是意味著在今後的報道中都不能對新聞當事人指名道姓?

我的看法是,機構媒體在報道中應當展示該生的全名,但這麽做要符合一個前提,那就是機構媒體要有真實的采訪動作,並且要做出盡可能平衡的求證。也就是說,是否露出當事人的姓名,應當是在盡到全部采訪報道責任後斟酌的結果。

斟酌的結果是可以公開新聞當事人的姓名,也可以使用化名或像政府公文那樣的姓+某某的稱謂,做一些隱藏。而采用後者的考慮就是,當公開報道這個人涉及的事務會給她造成麻煩,或者當事人是確鑿無疑的受害者,公開姓名會惡化她的遭遇。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新聞當事人的選擇,如果TA願意實名或拒絕實名,新聞機構尊重照辦即可。但現在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事情被報導時,機構媒體很少或沒有配套專業動作,而成了通報的複讀機和放大器,新聞專業主義的意識與能力雙雙喪失。

拿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女生一事舉例,在最初的新聞報道中,我沒看到一篇像樣的長消息,5個W1個H這種最基本的消息體例都沒有,全都是對學校通報的照抄照搬。新聞媒體因此遭到炮轟,並不冤枉,但背後的脈絡與背景在譴責與慌張中很少人會深思。

在新聞報道或新聞評論中使用當事人的姓名,是新聞真實性的基本要求。這個要求應當不分性別地執行,哪怕是警方通報中隱去的姓名,新聞媒體也應當補全,或者按照專業主義操作去執行,而不是任由外界有意無意的影響,即使有時這看起來不近人情。

假如我們在報道某個事件時,通篇都是某某某,或者全都是化名,那除非題材特別重大到足以抵消這種不真實,否則都會讓新聞本身顯得可笑與荒謬。在時下,輿論討論確實不在乎(有時又特別在乎)姓氏名誰,但有自尊的報導者不能將新聞的標準降至輿論的水平。

這裏要提到,在湯蘭蘭事件、鮑毓明性侵李星星兩件事上,我讚成當時的新京報、澎湃新聞和財新的報道努力,為此也專門寫過辯論文,支持它們對疑似受害女當事人的追蹤報道、以及用可以交叉合適的事實描繪麵貌複雜的女性當事人。

這種讚成與堅持的出發點,是希望記者能夠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哪怕最後的報道不符合政治正確,但仍應該身體力行;同時,也希望有限的讀者能理解這種新聞專業主義的做法,即使它可能在一時一事上令你們不爽,但對了解真相有著整體利益上的促進。

新聞專業主義不是什麽高深的東西,簡單來說,它就是在求真意識下,執行一整套事實核查的技術能力。當然,在現有的信息環境下,堅持能做到在新聞專業主義的脈絡下采訪報道、品評事件,已經相當困難,矛盾最後竟聚焦在姓氏名誰這一點上。

誠實地而不是裝腔作勢地討論女生姓名的公開與否,就該確立這樣的背景,沿著上述脈絡。機構媒體集體無意識地處理女生的姓名,實際上象征著機構媒體長期以來在新聞專業主義上的淪喪,我一直願意為基於專業主義的做法辯護,但現在我覺得困難。

困難之處在於,機構媒體很少能持續地遵循專業手法處理新聞,當它們處理不當受到譴責時,已經無法從道與術兩個層麵加以辯護。你可以為遵循整體專業框架的激進采訪辯護,也可以為揭示不受歡迎真相的記者辯護,但你無法為稀巴爛的自甘墮落辯護。

機構媒體正在陷入與政府相似的境地,因為無法在核心價值上自主,無力做整體上的匡扶,而在越陷越深的日常道路上,因為不得不做出有缺陷的新聞而備受指責。又因為新聞比通報的出現頻率更高,所以機構媒體受到風評摧殘的程度也比政府更厲害。

經過大連女生這件事後,假如機構媒體想到的改進,不是檢視並提振專業操作,複興新聞專業主義,而是在所有報道中隱去當事人名字,那就是最糟糕、最壞的狀況,意味著機構媒體的墮落無底線,將會繼續被蔑視,那可真是無可救藥了。

這篇文章一出街,估計會引發新的取關熱情。如果每一篇公號文都能得罪不同的人,隻能說明人的憤怒管理不善,以及讀者所代表的人類價值清單並不是那麽豐富。雖然對媒體拉清單很歡樂,可新聞媒體若不能按新聞規律做事,最終會將災難均攤給每個人,包括那些整天謀劃媒體融合的媒體話事人。

FacebookTwitterTelegramRedditWhatsAppEmailCopy Link ​​​​​​​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愛潑斯坦1993年參加特朗普婚禮照片曝光!特朗普怒斥CNN
巴黎奧運金牌選手,將迎娶喬布斯女兒!
演唱會“出軌門”後,美國AI公司新任CEO首度發聲
出征世錦賽前夕,美國遊泳隊集體食物中毒
日本進口車關稅15%!底特律3大車廠不滿:糟糕的交易




24小時討論排行

李承鵬:塔西佗,服不服及杭州糞水的《時間撿屎》
華裔女孩回雲南認親 28年前與親生父母在醫院走失
華女18歲懷孕偷渡美國 21年後“功成名就”卻遭驅逐
中國正在搶占未來,美國卻陷入焦慮與退縮
司法部5月告知川普 他反複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中…
杜建英被曝另有丈夫且從未離婚 私生子身份恐成疑
台灣26日投票“大罷免”,中國因素推波助瀾?
烏軍總司令匯款百萬送父母到莫斯科治病?親屬發聲
美駐中使館發布一份“傷害性不大 侮辱性極強”圖文警告
美政府員工"赴中探親"遭限製出境!美方正交涉放人
學者開投票 中國網友竟一麵倒挺民進黨 原因毛骨悚然
內蒙古6大學生參觀礦場 全部溺亡 掀網絡熱議
特朗普指奧巴馬涉叛國,呼籲司法部起訴
特朗普指控奧巴馬“叛國”,背後有何恩怨與心機?
配合川普政策!美奧會改規範,跨性別女性"僅能報男子組"
愛潑斯坦案令特朗普很憤怒 “第一次看到白宮癱瘓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姓氏名誰:一個未被展開討論的問題

舊聞評論 2025-07-18 19:23:29



寫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女學生,公號有100+的取關,我猜大多是不滿於文章對學校的批評立場。一個月來,這是公號出現的第二多取關評論,第一多是寫蘇超話題的,大概有近200的取關量。盡管每一篇都有取關,但這兩個算是突出。

蘇超的取關量大、憤恨指數高,在我預料當中,因為在疫情時候寫過南京老太成為揚州城“毒王”時就領教過了。江蘇的內訌文化相當流行,人們之間靠偏見建立彼此的初步認知,但聽不得說江蘇的壞話,聽到了就會一致對外,扣響扳機。

大連工業大學這個事,涉及到最容易對立的性別話題,某些男性讀者容易建立臨時的“友誼”,此情此境,與蘇超的“拒斥外人妄議”是一樣的情緒機製。由此可見,任何一個賽博集體都是不穩定的情緒體,今天要說到的主題也會遇到同樣問題。

大連工業大學以有礙國格校譽為由,開除那位女學生,其輿論的爆點,即是眾多黨媒和機構媒體點了該學生的姓名,很多是放在標題中顯示。一些媒體在被輿論炮轟後,匆忙刪改了學生姓名。雖然改了,但這筆賬算是記下了。

先不討論學校有無權力在通報中使用擬處分學生的全名,現在值得討論的問題是:1機構媒體在報道這件事上公開該生姓名是否妥當?進一步地,2如果在這件事上媒體修正了報道,是不是意味著在今後的報道中都不能對新聞當事人指名道姓?

我的看法是,機構媒體在報道中應當展示該生的全名,但這麽做要符合一個前提,那就是機構媒體要有真實的采訪動作,並且要做出盡可能平衡的求證。也就是說,是否露出當事人的姓名,應當是在盡到全部采訪報道責任後斟酌的結果。

斟酌的結果是可以公開新聞當事人的姓名,也可以使用化名或像政府公文那樣的姓+某某的稱謂,做一些隱藏。而采用後者的考慮就是,當公開報道這個人涉及的事務會給她造成麻煩,或者當事人是確鑿無疑的受害者,公開姓名會惡化她的遭遇。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新聞當事人的選擇,如果TA願意實名或拒絕實名,新聞機構尊重照辦即可。但現在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事情被報導時,機構媒體很少或沒有配套專業動作,而成了通報的複讀機和放大器,新聞專業主義的意識與能力雙雙喪失。

拿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女生一事舉例,在最初的新聞報道中,我沒看到一篇像樣的長消息,5個W1個H這種最基本的消息體例都沒有,全都是對學校通報的照抄照搬。新聞媒體因此遭到炮轟,並不冤枉,但背後的脈絡與背景在譴責與慌張中很少人會深思。

在新聞報道或新聞評論中使用當事人的姓名,是新聞真實性的基本要求。這個要求應當不分性別地執行,哪怕是警方通報中隱去的姓名,新聞媒體也應當補全,或者按照專業主義操作去執行,而不是任由外界有意無意的影響,即使有時這看起來不近人情。

假如我們在報道某個事件時,通篇都是某某某,或者全都是化名,那除非題材特別重大到足以抵消這種不真實,否則都會讓新聞本身顯得可笑與荒謬。在時下,輿論討論確實不在乎(有時又特別在乎)姓氏名誰,但有自尊的報導者不能將新聞的標準降至輿論的水平。

這裏要提到,在湯蘭蘭事件、鮑毓明性侵李星星兩件事上,我讚成當時的新京報、澎湃新聞和財新的報道努力,為此也專門寫過辯論文,支持它們對疑似受害女當事人的追蹤報道、以及用可以交叉合適的事實描繪麵貌複雜的女性當事人。

這種讚成與堅持的出發點,是希望記者能夠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哪怕最後的報道不符合政治正確,但仍應該身體力行;同時,也希望有限的讀者能理解這種新聞專業主義的做法,即使它可能在一時一事上令你們不爽,但對了解真相有著整體利益上的促進。

新聞專業主義不是什麽高深的東西,簡單來說,它就是在求真意識下,執行一整套事實核查的技術能力。當然,在現有的信息環境下,堅持能做到在新聞專業主義的脈絡下采訪報道、品評事件,已經相當困難,矛盾最後竟聚焦在姓氏名誰這一點上。

誠實地而不是裝腔作勢地討論女生姓名的公開與否,就該確立這樣的背景,沿著上述脈絡。機構媒體集體無意識地處理女生的姓名,實際上象征著機構媒體長期以來在新聞專業主義上的淪喪,我一直願意為基於專業主義的做法辯護,但現在我覺得困難。

困難之處在於,機構媒體很少能持續地遵循專業手法處理新聞,當它們處理不當受到譴責時,已經無法從道與術兩個層麵加以辯護。你可以為遵循整體專業框架的激進采訪辯護,也可以為揭示不受歡迎真相的記者辯護,但你無法為稀巴爛的自甘墮落辯護。

機構媒體正在陷入與政府相似的境地,因為無法在核心價值上自主,無力做整體上的匡扶,而在越陷越深的日常道路上,因為不得不做出有缺陷的新聞而備受指責。又因為新聞比通報的出現頻率更高,所以機構媒體受到風評摧殘的程度也比政府更厲害。

經過大連女生這件事後,假如機構媒體想到的改進,不是檢視並提振專業操作,複興新聞專業主義,而是在所有報道中隱去當事人名字,那就是最糟糕、最壞的狀況,意味著機構媒體的墮落無底線,將會繼續被蔑視,那可真是無可救藥了。

這篇文章一出街,估計會引發新的取關熱情。如果每一篇公號文都能得罪不同的人,隻能說明人的憤怒管理不善,以及讀者所代表的人類價值清單並不是那麽豐富。雖然對媒體拉清單很歡樂,可新聞媒體若不能按新聞規律做事,最終會將災難均攤給每個人,包括那些整天謀劃媒體融合的媒體話事人。

FacebookTwitterTelegramRedditWhatsAppEmailCopy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