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1日,哈爾濱氣溫飆升至34℃,中央大街上的遊客用扇子防曬。視覺中國圖
廣東省惠州市的空調安裝師傅林馮就沒想到,人生第一次坐飛機,是到哈爾濱馳援。
“交通、住宿報銷,不過要自己先墊著。”林馮就說,聽說那邊“活多得幹不完”,就跟著朋友一起趕到了哈爾濱。待了幾天他發現,為什麽有這麽多裝空調的需求——哈爾濱果然很熱,“哈爾濱是那種幹熱,呼吸很熱,鼻子會痛”。
本地居民接到他的聯絡電話,一看是南方的號碼,很多人以為是詐騙電話。林馮就趕忙解釋,他是調過來支援的空調安裝師傅。“如果沒有支援,當地人排隊安裝空調,要排到下個月。”2025年7月11日,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可能有上千人加入了馳援大軍。這被網友戲稱為“南師北調”。
2025年入夏以來,向來以“冰雪大世界”馳名的哈爾濱市,乃至整個夏季原本涼爽宜人的黑龍江省,迎來罕見高溫天氣。6月下旬,該省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超過30℃,部分市縣可達35℃-37℃。
持續高溫狀態,打破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往年可有可無的空調,成為市民搶購的家用電器。讓很多市民沒想到,因為空調需求少,相關產業鏈不夠完善,導致不僅空調一機難求,就連安裝師傅也成了供不應求的“香餑餑”。
線下沒貨,線上延遲
2025年初,黑龍江省延續實施家電消費補貼政策規定,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補貼1件,空調產品最多可補貼3件,每件補貼不超過2000元。
“東北人沒遭過這罪。”哈爾濱香坊區一位市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買空調倒不是因為家電補貼政策,而是天氣實在太熱了,“而且今年熱得特別突然”。他說,根據往年經驗,哈爾濱夏天高溫時間很短,至多一個星期,絕對溫度不會特別誇張。
因為哈爾濱需求少,所以線下銷售空調的商店不多。上述市民跑了好幾個地方,要麽沒有貨,要麽需要加價。同一品牌型號,網上參考價1600元,實體店要3400元。“同型號基本比線上貴了2000-3000元,所以物流(指網購)再難,我也是等物流。”
不過在電商平台上,他看中的品牌也沒有貨。甚至7月7日他問客服,對方說空調15日才能生產出來,後續還需質檢、打包。於是他選購了其他品牌,結果又卡在送貨物流上,下單快一個星期,都還沒有發貨。
“據說貨拉拉和搬家公司都來支援了。”這位市民對自己購買空調的曲折經曆已經感到心力交瘁,聽說安裝空調也得南方師傅來支援,到時候又不知道排隊排到什麽時候了。
“等了六七天。”齊齊哈爾市一位市民回憶安裝空調的經曆,等了將近一個星期,師傅終於上門,安裝起來也很麻煩,整整忙活了兩個小時。“安一個真的費勁,師傅忙了兩個多小時。”她說。
她購買空調的經過也是一波三折。6月26日網購下單,預計28日送達,誰知道,係統提示延遲到7月5日,其間各種投訴都沒有效果。“人都要瘋掉了,太熱了,睡不好覺。有一天早上4點多,給我熱醒了。”於是,她取消網購訂單,轉為線下購買,又曆經了排隊等待安裝師傅。
“哈爾濱就這倆月掙錢,過季就不行了。”哈爾濱一位本地空調安裝師傅說,他們每天都處於爆單狀態。她說,她和丈夫平時開漢堡店,到了夏天,開始接裝空調的生意,夫妻倆配合,丈夫裝外機,內機自己負責,“練出來了,我一個女的,扛50斤大米,呼呼上樓”。
“估計哈爾濱現在還有一萬台沒裝。”她說,外地來了一批空調安裝師傅支援,但是不了解哈爾濱的房屋結構,幹起來不是很順利,“東北牆厚,打不動眼,還得是本地師傅”。
行情火爆,北上增援
7月12日,據黑龍江網報道,近7日京東平台東北地區空調成交額同比增長超7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躋身平台區域成交額排行榜TOP10,其中首次購買空調的用戶數同比增長超過60%。黑龍江省商務廳緊急督促各地加快家電補貼審核與撥付速度,並聯合家電行業協會發出強力倡議,要求銷售企業“八仙過海”,全力增派安裝力量。
綜合媒體報道,京東從陝西、四川等地調派500名專業安裝師傅組建支援隊;美的從沈陽、濟南、鄭州等地調派超100組跨區域服務工程師。在媒體報道中,不少電商平台和空調品牌均在加派人手,加班加點工作。
“各大品牌商也都抽調了人力,去支援哈爾濱。”林馮就是個體戶,在惠州市從事空調安裝工作多年。他的一個朋友就職於一家知名品牌的售後機構。入夏以後,朋友向他透露了哈爾濱空調師傅緊俏的行情,公司正在選調員工北上支援,報銷來回路費,設備設施一應俱全,師傅隻需隻身前往即可。兩人可以組成搭檔,一起接活幹。
林馮就動了心,坐飛機、報銷倒是其次,關鍵是行情這麽火爆,可以賺一筆快錢,如果有發展空間,在哈爾濱一直幹下去也不是不可能。他說,原本設想憑借自己的技術,應該可以賺比在廣東多得多的錢。
“我們廣東過去了很多人,可能每一個品牌都有去。”林馮就說。除了廣東,內地很多省市也派了不少安裝師傅支援,數量無從統計。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亦有不少用戶發帖稱,給自己裝空調的師傅是外地支援人員。
林馮就說,到了以後發現,哈爾濱確實行情火爆,即便去了這麽多安裝師傅,但是仍然供不應求,每天單子接不完。
不過,也有和當初想象不一樣的。“報銷其實是你自己先墊付,工作結束之後再給你。”他說,去程機票已經報銷,返程機票還在走流程,再加上工具采購、油費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些墊付費用是不小的經濟壓力。
更要命的是,此前公司承諾,哈爾濱那邊什麽裝備都有,抵達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可是後來發現,這邊所說的裝備完備,和廣東不是一個概念,“其實啥都沒有,裝起來很慢”。
北方牆厚,賺錢不易
上述哈爾濱本地安裝師傅解釋,為了抗寒,本地房屋的牆壁特別厚,而且中間甚至有保溫層,這造成裝空調打洞特別困難,“正常的話,裝一次,一個半小時”。
她說,像打洞這樣的活,時間長、費體力,一般由丈夫操作,她打下手。“碰到主梁、地下室,全都是鋼筋,更打不動。”
“在惠州,自己帶工具,20分鍾就裝好了。”林馮也說,在哈爾濱裝空調,最大的難題是打洞,用時比在廣東整整多出好幾倍,導致裝一台空調,用時兩三個小時,兩個人搭檔,每天隻能裝兩三個。
因為結構特殊,打錨點比較困難,需要自帶工具,通過空調孔進行固定,這對空調安裝師傅而言並不安全。但是有些用戶並不了解,在社交媒體吐槽高空作業要額外加收費用。
不過,林馮就不認為打洞難,是牆壁太厚的原因,“主要是當地的工具裝備質量差”。他稱,自己的整套設備沒有帶,隻隨身攜帶了一個鑽頭。結果發現,除了隨身攜帶的鑽頭,其他裝備都是低檔貨,鑽頭還沒用幾下,便崩斷了。
“我們這邊的鑽頭,不管鋼筋混凝土多難打,都很好用的,他那邊有錢都沒得買。”為了提升效率,林馮就在當地選購設備,結果跑遍大街小巷,也沒有買到。
可能是市場規模較小的緣故,當地還沒有完備、細致的產業鏈,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裝備上,派單模式也成槽點。“派單效率低,東一片西一片。”林馮就說,很多訂單空調還沒有到貨,就派了安裝師傅,導致大量時間浪費在溝通上;而且工作地點分散,在很大區域內東奔西走,在路上消耗不少時間。
同時,還要自行承擔油費開支,每天安裝數量也不多,而且容易出現牆麵弄髒、掉色的情況,這也會被業主追責,甚至是要求賠償,“工作時提心吊膽,壓力很大”。
於是,7月2日出發,7月10日返回,隻工作了一周。“這邊一半的師傅都回去了。”林馮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