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青春期孩子的潛規則:是盲目從眾還是奢侈浪費

青春期孩子的潛規則:是盲目從眾還是奢侈浪費

文章來源: 外灘教育 於 2025-07-13 03:54:0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青春期孩子的潛規則:是盲目從眾還是奢侈浪費

“我要買李寧新出的跑鞋,我們班的男生個個都買了。”

兒子放學進門第一句話,就是讓我趕緊打開淘寶。原因是最近運動會的跑步比賽,班裏男孩都在討論,李寧新款跑鞋可以提高速度,所以迫不及待想要擁有同款。

我打開淘寶一看,一雙七百多,就為了一場跑步比賽,想想有點浪費。再一看,4C是去年舊款,但剛好搞活動,才三百多,心想兩個係列差不多,就跟他商量買4C款。

結果,兒子一聽就炸了。

“誰要穿去年的舊款,同學們都是5C,新款才跑得快!”

我也有點生氣,就反問他:“跑步的快慢,全憑鞋子是否新款嗎?”

“大家都穿5C,我就要跟大家一樣!”兒子氣呼呼丟下一句話就摔門而去。

“為什麽要跟大家一樣?”比起生氣兒子的“奢侈浪費”,我更擔憂的是孩子的“盲目跟風”。



羊群效應:

“盲目跟風”的成長危機

別人買了新球鞋,我也要;別人都玩這個遊戲,我不玩就落伍了;別人都說語文老師很無聊,我也不喜歡她了;別人都說爸媽隻關心學習,我也覺得你們不是真的愛我……

小時候,孩子討厭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長大後,卻不自覺受“別人怎麽說”的影響,成為了跟在羊群後麵的跟屁蟲——“別人說的都對”,“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做的我要學”。

最後,丟了思考,丟了自己。



心理學領域將個體盲目追隨群體行為的現象稱為“羊群效應”,這種在資本市場屢見不鮮的非理性行為,正在校園裏悄然蔓延。

“羊群效應”最初是描述羊群行為的一種現象。

在草原上,羊群通常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頭羊往哪裏走,其他羊就會不假思索地跟著走。哪怕前方是懸崖,或是一片危險的區域,隻要頭羊率先行動,其餘的羊也會盲目追隨,不會獨立判斷方向是否正確、前方是否存在風險 。

在一個牧場裏,農場主早晨忘記打開羊圈的門欄。著急出去吃草的頭羊,加速奔跑跳躍,跨過了門欄跳了過去。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第二隻、第三隻羊也緊隨其後,效仿著跳了過去。農場主見狀,趕緊打開門。

可是令人驚訝的是,麵對敞開的大門,後麵的羊群卻依舊模仿前羊的行為,一隻接一隻地通過跳躍柵欄的方式,離開羊圈。

“羊群效應”就是指的是個體在群體環境下,往往會忽視自身的判斷和信息,盲目地跟從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就像羊群跟隨頭羊一樣。



這是一種看不見的危險,最容易在中學生群體當中蔓延。



青春期

最容易成為“盲從的小羊”

從心理發展角度來看,中學時期是個體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同伴群體的影響力在這時尤為突出。

從以前的“我爸媽說”,到如今的“我同學說”,他們在意的聲音悄然在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青少年在這一時期麵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他們迫切希望通過融入群體來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

中學生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和接納,為了不被同齡人排斥,不少學生會選擇放棄自己的想法,盲目跟從群體行為。

當班上開始流行某種網紅款文具,即便不需要也會跟風購買收藏,因為“人有我有,才不會OUT”。

當同學都在吐槽數學老師講課無趣,一聽到數學兩個字就煩,孩子的腦袋裏也會出現一個洗腦的聲音“學數學真沒意思”。

當部分同學總是作業不寫,早上來抄學霸的。這種“節省時間”的行為很快就會在班級蔓延,跟風的同時還有僥幸心理“大家都這麽做的”。

當班上男孩都在玩某款新遊戲,課間、放學後大家都在討論遊戲內容,許多原本不玩遊戲的孩子,也會下載遊戲開始玩,以免被同學“邊緣化”。

當身邊朋友喜歡某位偶像明星,經常在課間討論,為了有共同話題,於是開始關注該明星,購買周邊產品,甚至參與粉絲應援活動,成為一枚偽粉。

教育部2023年的調研數據顯示,68.7%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風消費,而在學習習慣與社交選擇上,這一比例更是突破80%。

福建省疾控中心的陳錦輝所長就總結過,從眾心理是青少年吸煙的主因,青少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加之從眾心理,一人吸煙,常常就會引起周圍人的模仿。不願參與的孩子,反而容易成為被排斥的對象。

類似“一人帶頭,眾人效仿”是眾多負麵行為蔓延的開端。



有資深的中學老師就指出,初高中80%成績上不去的孩子,都是毀在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上——隨大流!別人不學,我不學;別人吐槽,我吐槽;別人擺爛,我擺爛;別人逆反,我逆反……

學壞容易學好難,平庸擺爛的羊群,如同一劑心靈毒藥,腐化孩子的意誌,拉著孩子墜落。

當“別人都這樣”成為行為準則,我們的孩子正在淪為“跟風的小羊”,丟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沒主見、沒思考、沒立場、沒堅持,風吹那邊倒那邊。



無意識洗腦:

警惕群體迷霧中的隱形殺手

羊群效應的危害,如同溫水煮青蛙。

孩子誤以為從眾是一張“安全牌”,實則是吞噬個性的隱形殺手。

華東師範大學的實驗數據揭示,當群體決策錯誤時,76%的青少年會壓抑自己的正確判斷,選擇從眾。這種“沉默的螺旋”不僅扼殺創造力,更會形成惡性循環。

湮滅個性,淪為隨大流的“工具人”

北京師範大學一項跟蹤研究發現,過度從眾的學生在10年後職業滿意度僅為獨立思考者的1/3。

那些曾因“大家都選理科”而放棄繪畫的少年,成年後對著滿屏幕的財務報表,隻能歎息“我本可以成為梵高”,悄悄將遺憾深埋心底,在悔恨中度過隨波逐流的一生。

思維退化,圈養出標準答案裏的“空心人”

斯坦福大學實驗表明,群體壓力會導致青少年批判性的思維下降,淪為被動的“接受者”。

當老師提問“如何看待網絡暴力”,全班齊聲回答“要舉報”時,那個小聲說“也要傾聽原因”的孩子,成了異類。

當作文《我的理想》,寫“科學家、醫生、老師”都能得高分時,那個想當“養花人”的孩子,偷偷藏起了自己的稿子。

教育流水線上培養出來的“標準件”,讓他們就像被修剪過的盆栽,規整地生長,卻永遠開不出自己的花。

風險倍增,沉浸於無意識的危險遊戲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就曾指出——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023年廣州初中生模仿網紅高空挑戰,在21樓天台玩“跨越”的視頻就曾在網絡上流傳,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視。參與的中學生承認“別人都跳了,我怕被嘲笑,不敢不跳。”



當“大家都這麽做”成為行為準則,風險便如同暗潮般悄然翻湧。

在校園裏,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危險遊戲屢見不鮮。盲目跟風追星、參與危險遊戲、傳播不實信息等行為,都是集體無意識作祟的結果。

每個參與者都以為“法不責眾”,個體的風險感知能力大幅下降,最終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組團暴力

友誼外下的霸淩幫凶

在社交關係中,“抱團”最容易引發校園小團體的同質化。為了融入集體,我們不難看到很多的孩子做著事與願違的事情,用妥協換取虛假的歸屬感。

上海社科院的調查顯示,跟風加入“不良小團體”的學生,出現行為偏差的概率是普通學生的 4.3 倍。更嚴重的是,長期的群體依賴會削弱孩子的抗壓能力,當脫離群體庇護時,他們往往陷入迷茫與焦慮。

在常見的校園霸淩事件中,導火索通常由一小部分孩子的語言暴力點燃,因為得到另一部分孩子(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合群,而將火力對準共同的攻擊對象)從眾的附和和支持,繼而歧視、排擠、辱罵,蔓延升級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數據表明,遭受過校園霸淩的青少年,大約占學生總數的32.5%。而剩餘的67.5%的學生,除了少數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圍觀者,不敢出手相助的他們,正在淪為“從眾性霸淩”的幫凶。



《少年的你》裏的老警察,在調查胡小蝶死因時,提起從前辦過的案件——

“之前,一個男生在廁所裏,被同學活活打死了。那些施暴者說,他們也沒想到,這樣一拳頭一拳頭打下去,真的可以把人打死!”



調查顯示,校園欺淩呈現群體化,在初中時期最為高發。其中,女生參與比例為61.1%,高於男生。

當合群被畸形化“排斥異類”,人性最底層恃強淩弱、得寸進尺的本能,就會在屢屢突破底線後,露出了猙獰醜陋的真麵目。



在羊群裏

做一頭“清醒的羊”

羊群效應的本質,是安全感與獨特性的博弈。

因為渴望融入集體,而選擇了從眾,但又被內心對獨特性的追求拉扯。最後,對被孤立的恐懼讓安全感需求占據上風,致使他們選擇盲目從眾。

打破這一困局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強大的“心理免疫力”,幫助他們建立清醒的自我認知與獨立判斷能力。

1、給足安全感,構建自我價值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更容易在群體中隨波逐流,試圖通過迎合他人來填補內心的不安。家長給予的愛與支持,是構建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當孩子犯錯時,比起嚴厲斥責,家長更應蹲下身子,溫柔詢問事情經過,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什麽”。

比如,孩子考試失利,家長可以說“分數不能定義你,我愛的是努力向上的你,我們一起分析問題,下次一定會更好。”

這種包容的態度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價值不取決於他人評價或是否合群,從而擁有拒絕盲目跟風的底氣。

“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家庭中設立明確且合理的規則,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權,也是培養安全感的有效方式。例如,讓孩子自主安排周末的學習與娛樂時間,在規則範圍內自由選擇,建立獨立思考和做抉擇的信心。

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與信任,內心的安全感會不斷增強,在麵對群體壓力時,就不會輕易為了迎合他人而放棄自我。

2、日常思辨型對話,培養批判性思維

家長可以將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對話中,讓思考成為對抗盲從的利劍。

例如,當天晚餐時,我就跟兒子討論了關於“高價明星款跑鞋深受學生黨追捧,是否有購買必要”的話題,從“這款跑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麽?”“它是否是解決你跑步速度的關鍵存在?”到“如果不買,會對你的體育成績產生什麽影響?”“影響跑步速度的真正原因,是鞋子還是個人能力?”

一連串的討論中,既能調動孩子交流的欲望,大膽發表意見,也在討論過程中,激發他深入思考,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不被表麵現象和群體意見左右。

而最後,兒子主動提出不需要買新跑鞋,而是改成每天早起半小時晨練。因為他已經認識到——“比起鞋子,訓練跑步技巧和耐力更重要。”



當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群體浪潮翻滾的輿論賽場,才保持清醒,做出理性的判斷。

3、進行風險場景預演,提升判斷能力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難免衝動,失去理智,無法理性決策。

所以,日常我們可以多與孩子開展“風險場景模擬遊戲”,在模擬中練就火眼金睛,在角色扮演中思考應對策略。

例如,模擬同學說 “大家都抄作業,你不抄就太傻了”,引導孩子說出拒絕的理由,如 “抄作業是欺騙自己,我寧願慢慢學,也不要虛假的成績”。通過反複演練,孩子在麵對真實場景時,就能快速判斷行為的對錯與風險,做出正確選擇。

結合真實案例進行分析,也是提升判斷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初中生模仿網紅高空挑戰墜亡事件”為例,與孩子一起探討“這些孩子為什麽會選擇冒險?如果是你,會如何拒絕?”讓孩子明白盲目從眾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在麵對類似誘惑時保持警惕。

預防勝於治療。提前進行風險預演,能讓孩子在麵對群體行為時,多一份理性與謹慎。

4、建立健康的擇友觀,培育拒絕的勇氣

家長還要引導孩子明白,真正的友誼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而非盲目從眾。

當孩子的朋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一起逃課時,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真正的朋友會希望你違反校規嗎?如果拒絕,這段友誼就會結束,這樣的朋友值得珍惜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擇友標準,遠離不良小團體的影響。

同時,鼓勵孩子在麵對錯誤的群體行為時勇敢說“不”。

當孩子拒絕了同學的不當邀請,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你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這非常了不起!”讓孩子感受到敢於拒絕是值得讚揚的品質。

良友為伴,不懼獨行。

當孩子擁有健康的擇友觀和拒絕的勇氣,就能在群體中堅守自我,不被錯誤的潮流裹挾。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羊群效應的影響無處不在。

但隻要家長用愛賦予孩子安全感,讓個體的價值被重視,讓孩子的獨特思維和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孩子就有勇氣打破從眾的枷鎖,成為在群體中保持清醒、獨立思考的“領航者”。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在人群中既能聽見他人,也不迷失自己。”

當我們教會孩子在群體浪潮中保持清醒,在喧囂聲中傾聽內心,那些曾經在安全感與獨特性之間掙紮的“小羊”,終將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思想者”。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三分之二的省,正在麵臨集體失血
川普關稅一波波,為何美股不跌反漲?專家揭背後"心理戰"
譚秦東:命運的玩笑
川普重課30%關稅!歐盟警告反製,馮德萊恩:仍盼8/1前達協議
簡評人民日報呼籲“同誌”稱呼重歸主流




24小時討論排行

印度航空墜機事件:為何駕駛艙錄音讓事情更加撲朔迷離
加薩平民領物資"當場遭以軍爆頭"!醫院淚訴:24人被擊斃
約炮外國電競手曝不雅片 中國女生遭退學 挨批有損國格
劉曉波去世八周年:重溫他留給中國人的精神遺產
美6月關稅年增3倍! 聯邦收入由虧轉盈270億美元
如想取得美國簽證 國務院:社媒帳號必須“公開”
中國女數學家英語演說 意外成“小粉紅”攻擊目標
律師談“出軌Zeus女生被學校開除”,提出三大爭議點
一美公民在以色列占領的約旦河西岸被定居者毆打致死
川普擬首度批準烏克蘭金援!美媒曝「2筆資金來源」
愛潑斯坦案致MAGA分裂?川普籲團結 馬斯克再發難
全美關注!總統有無權剝奪在美國出生公民的國籍?
法國外長拒絕和王毅握手?這一幕引發中說紛紜
豪砸13億美元!美軍"愛國者飛彈"采購量擬增至4倍
突襲大麻農場掀爭議:孩子摘草莓?與兒童性侵犯同住?
逃過暗殺1年「川普變了」!盟友曝他真實心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青春期孩子的潛規則:是盲目從眾還是奢侈浪費

外灘教育 2025-07-13 03:54:03
青春期孩子的潛規則:是盲目從眾還是奢侈浪費

“我要買李寧新出的跑鞋,我們班的男生個個都買了。”

兒子放學進門第一句話,就是讓我趕緊打開淘寶。原因是最近運動會的跑步比賽,班裏男孩都在討論,李寧新款跑鞋可以提高速度,所以迫不及待想要擁有同款。

我打開淘寶一看,一雙七百多,就為了一場跑步比賽,想想有點浪費。再一看,4C是去年舊款,但剛好搞活動,才三百多,心想兩個係列差不多,就跟他商量買4C款。

結果,兒子一聽就炸了。

“誰要穿去年的舊款,同學們都是5C,新款才跑得快!”

我也有點生氣,就反問他:“跑步的快慢,全憑鞋子是否新款嗎?”

“大家都穿5C,我就要跟大家一樣!”兒子氣呼呼丟下一句話就摔門而去。

“為什麽要跟大家一樣?”比起生氣兒子的“奢侈浪費”,我更擔憂的是孩子的“盲目跟風”。



羊群效應:

“盲目跟風”的成長危機

別人買了新球鞋,我也要;別人都玩這個遊戲,我不玩就落伍了;別人都說語文老師很無聊,我也不喜歡她了;別人都說爸媽隻關心學習,我也覺得你們不是真的愛我……

小時候,孩子討厭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長大後,卻不自覺受“別人怎麽說”的影響,成為了跟在羊群後麵的跟屁蟲——“別人說的都對”,“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做的我要學”。

最後,丟了思考,丟了自己。



心理學領域將個體盲目追隨群體行為的現象稱為“羊群效應”,這種在資本市場屢見不鮮的非理性行為,正在校園裏悄然蔓延。

“羊群效應”最初是描述羊群行為的一種現象。

在草原上,羊群通常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頭羊往哪裏走,其他羊就會不假思索地跟著走。哪怕前方是懸崖,或是一片危險的區域,隻要頭羊率先行動,其餘的羊也會盲目追隨,不會獨立判斷方向是否正確、前方是否存在風險 。

在一個牧場裏,農場主早晨忘記打開羊圈的門欄。著急出去吃草的頭羊,加速奔跑跳躍,跨過了門欄跳了過去。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第二隻、第三隻羊也緊隨其後,效仿著跳了過去。農場主見狀,趕緊打開門。

可是令人驚訝的是,麵對敞開的大門,後麵的羊群卻依舊模仿前羊的行為,一隻接一隻地通過跳躍柵欄的方式,離開羊圈。

“羊群效應”就是指的是個體在群體環境下,往往會忽視自身的判斷和信息,盲目地跟從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就像羊群跟隨頭羊一樣。



這是一種看不見的危險,最容易在中學生群體當中蔓延。



青春期

最容易成為“盲從的小羊”

從心理發展角度來看,中學時期是個體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同伴群體的影響力在這時尤為突出。

從以前的“我爸媽說”,到如今的“我同學說”,他們在意的聲音悄然在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青少年在這一時期麵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他們迫切希望通過融入群體來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

中學生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和接納,為了不被同齡人排斥,不少學生會選擇放棄自己的想法,盲目跟從群體行為。

當班上開始流行某種網紅款文具,即便不需要也會跟風購買收藏,因為“人有我有,才不會OUT”。

當同學都在吐槽數學老師講課無趣,一聽到數學兩個字就煩,孩子的腦袋裏也會出現一個洗腦的聲音“學數學真沒意思”。

當部分同學總是作業不寫,早上來抄學霸的。這種“節省時間”的行為很快就會在班級蔓延,跟風的同時還有僥幸心理“大家都這麽做的”。

當班上男孩都在玩某款新遊戲,課間、放學後大家都在討論遊戲內容,許多原本不玩遊戲的孩子,也會下載遊戲開始玩,以免被同學“邊緣化”。

當身邊朋友喜歡某位偶像明星,經常在課間討論,為了有共同話題,於是開始關注該明星,購買周邊產品,甚至參與粉絲應援活動,成為一枚偽粉。

教育部2023年的調研數據顯示,68.7%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風消費,而在學習習慣與社交選擇上,這一比例更是突破80%。

福建省疾控中心的陳錦輝所長就總結過,從眾心理是青少年吸煙的主因,青少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加之從眾心理,一人吸煙,常常就會引起周圍人的模仿。不願參與的孩子,反而容易成為被排斥的對象。

類似“一人帶頭,眾人效仿”是眾多負麵行為蔓延的開端。



有資深的中學老師就指出,初高中80%成績上不去的孩子,都是毀在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上——隨大流!別人不學,我不學;別人吐槽,我吐槽;別人擺爛,我擺爛;別人逆反,我逆反……

學壞容易學好難,平庸擺爛的羊群,如同一劑心靈毒藥,腐化孩子的意誌,拉著孩子墜落。

當“別人都這樣”成為行為準則,我們的孩子正在淪為“跟風的小羊”,丟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沒主見、沒思考、沒立場、沒堅持,風吹那邊倒那邊。



無意識洗腦:

警惕群體迷霧中的隱形殺手

羊群效應的危害,如同溫水煮青蛙。

孩子誤以為從眾是一張“安全牌”,實則是吞噬個性的隱形殺手。

華東師範大學的實驗數據揭示,當群體決策錯誤時,76%的青少年會壓抑自己的正確判斷,選擇從眾。這種“沉默的螺旋”不僅扼殺創造力,更會形成惡性循環。

湮滅個性,淪為隨大流的“工具人”

北京師範大學一項跟蹤研究發現,過度從眾的學生在10年後職業滿意度僅為獨立思考者的1/3。

那些曾因“大家都選理科”而放棄繪畫的少年,成年後對著滿屏幕的財務報表,隻能歎息“我本可以成為梵高”,悄悄將遺憾深埋心底,在悔恨中度過隨波逐流的一生。

思維退化,圈養出標準答案裏的“空心人”

斯坦福大學實驗表明,群體壓力會導致青少年批判性的思維下降,淪為被動的“接受者”。

當老師提問“如何看待網絡暴力”,全班齊聲回答“要舉報”時,那個小聲說“也要傾聽原因”的孩子,成了異類。

當作文《我的理想》,寫“科學家、醫生、老師”都能得高分時,那個想當“養花人”的孩子,偷偷藏起了自己的稿子。

教育流水線上培養出來的“標準件”,讓他們就像被修剪過的盆栽,規整地生長,卻永遠開不出自己的花。

風險倍增,沉浸於無意識的危險遊戲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就曾指出——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023年廣州初中生模仿網紅高空挑戰,在21樓天台玩“跨越”的視頻就曾在網絡上流傳,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視。參與的中學生承認“別人都跳了,我怕被嘲笑,不敢不跳。”



當“大家都這麽做”成為行為準則,風險便如同暗潮般悄然翻湧。

在校園裏,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危險遊戲屢見不鮮。盲目跟風追星、參與危險遊戲、傳播不實信息等行為,都是集體無意識作祟的結果。

每個參與者都以為“法不責眾”,個體的風險感知能力大幅下降,最終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組團暴力

友誼外下的霸淩幫凶

在社交關係中,“抱團”最容易引發校園小團體的同質化。為了融入集體,我們不難看到很多的孩子做著事與願違的事情,用妥協換取虛假的歸屬感。

上海社科院的調查顯示,跟風加入“不良小團體”的學生,出現行為偏差的概率是普通學生的 4.3 倍。更嚴重的是,長期的群體依賴會削弱孩子的抗壓能力,當脫離群體庇護時,他們往往陷入迷茫與焦慮。

在常見的校園霸淩事件中,導火索通常由一小部分孩子的語言暴力點燃,因為得到另一部分孩子(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合群,而將火力對準共同的攻擊對象)從眾的附和和支持,繼而歧視、排擠、辱罵,蔓延升級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數據表明,遭受過校園霸淩的青少年,大約占學生總數的32.5%。而剩餘的67.5%的學生,除了少數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圍觀者,不敢出手相助的他們,正在淪為“從眾性霸淩”的幫凶。



《少年的你》裏的老警察,在調查胡小蝶死因時,提起從前辦過的案件——

“之前,一個男生在廁所裏,被同學活活打死了。那些施暴者說,他們也沒想到,這樣一拳頭一拳頭打下去,真的可以把人打死!”



調查顯示,校園欺淩呈現群體化,在初中時期最為高發。其中,女生參與比例為61.1%,高於男生。

當合群被畸形化“排斥異類”,人性最底層恃強淩弱、得寸進尺的本能,就會在屢屢突破底線後,露出了猙獰醜陋的真麵目。



在羊群裏

做一頭“清醒的羊”

羊群效應的本質,是安全感與獨特性的博弈。

因為渴望融入集體,而選擇了從眾,但又被內心對獨特性的追求拉扯。最後,對被孤立的恐懼讓安全感需求占據上風,致使他們選擇盲目從眾。

打破這一困局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強大的“心理免疫力”,幫助他們建立清醒的自我認知與獨立判斷能力。

1、給足安全感,構建自我價值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更容易在群體中隨波逐流,試圖通過迎合他人來填補內心的不安。家長給予的愛與支持,是構建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當孩子犯錯時,比起嚴厲斥責,家長更應蹲下身子,溫柔詢問事情經過,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什麽”。

比如,孩子考試失利,家長可以說“分數不能定義你,我愛的是努力向上的你,我們一起分析問題,下次一定會更好。”

這種包容的態度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價值不取決於他人評價或是否合群,從而擁有拒絕盲目跟風的底氣。

“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家庭中設立明確且合理的規則,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權,也是培養安全感的有效方式。例如,讓孩子自主安排周末的學習與娛樂時間,在規則範圍內自由選擇,建立獨立思考和做抉擇的信心。

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與信任,內心的安全感會不斷增強,在麵對群體壓力時,就不會輕易為了迎合他人而放棄自我。

2、日常思辨型對話,培養批判性思維

家長可以將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對話中,讓思考成為對抗盲從的利劍。

例如,當天晚餐時,我就跟兒子討論了關於“高價明星款跑鞋深受學生黨追捧,是否有購買必要”的話題,從“這款跑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麽?”“它是否是解決你跑步速度的關鍵存在?”到“如果不買,會對你的體育成績產生什麽影響?”“影響跑步速度的真正原因,是鞋子還是個人能力?”

一連串的討論中,既能調動孩子交流的欲望,大膽發表意見,也在討論過程中,激發他深入思考,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不被表麵現象和群體意見左右。

而最後,兒子主動提出不需要買新跑鞋,而是改成每天早起半小時晨練。因為他已經認識到——“比起鞋子,訓練跑步技巧和耐力更重要。”



當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群體浪潮翻滾的輿論賽場,才保持清醒,做出理性的判斷。

3、進行風險場景預演,提升判斷能力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難免衝動,失去理智,無法理性決策。

所以,日常我們可以多與孩子開展“風險場景模擬遊戲”,在模擬中練就火眼金睛,在角色扮演中思考應對策略。

例如,模擬同學說 “大家都抄作業,你不抄就太傻了”,引導孩子說出拒絕的理由,如 “抄作業是欺騙自己,我寧願慢慢學,也不要虛假的成績”。通過反複演練,孩子在麵對真實場景時,就能快速判斷行為的對錯與風險,做出正確選擇。

結合真實案例進行分析,也是提升判斷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初中生模仿網紅高空挑戰墜亡事件”為例,與孩子一起探討“這些孩子為什麽會選擇冒險?如果是你,會如何拒絕?”讓孩子明白盲目從眾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在麵對類似誘惑時保持警惕。

預防勝於治療。提前進行風險預演,能讓孩子在麵對群體行為時,多一份理性與謹慎。

4、建立健康的擇友觀,培育拒絕的勇氣

家長還要引導孩子明白,真正的友誼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而非盲目從眾。

當孩子的朋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一起逃課時,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真正的朋友會希望你違反校規嗎?如果拒絕,這段友誼就會結束,這樣的朋友值得珍惜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擇友標準,遠離不良小團體的影響。

同時,鼓勵孩子在麵對錯誤的群體行為時勇敢說“不”。

當孩子拒絕了同學的不當邀請,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你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這非常了不起!”讓孩子感受到敢於拒絕是值得讚揚的品質。

良友為伴,不懼獨行。

當孩子擁有健康的擇友觀和拒絕的勇氣,就能在群體中堅守自我,不被錯誤的潮流裹挾。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羊群效應的影響無處不在。

但隻要家長用愛賦予孩子安全感,讓個體的價值被重視,讓孩子的獨特思維和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孩子就有勇氣打破從眾的枷鎖,成為在群體中保持清醒、獨立思考的“領航者”。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在人群中既能聽見他人,也不迷失自己。”

當我們教會孩子在群體浪潮中保持清醒,在喧囂聲中傾聽內心,那些曾經在安全感與獨特性之間掙紮的“小羊”,終將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