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於7月4日正式簽署並生效了所謂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為全麵評估該法案對全球主要經濟體所產生的潛在影響,研究團隊綜合采用大數據挖掘與人工智能分析技術,對6月30日至7月6日的全球社交媒體相關信息進行了係統梳理與分析。
研究發現,對於該法案國際社會整體態度偏向負麵,38.1%的相關言論表達反對,僅8.5%持正麵觀點。美國盟友(如英國、加拿大、德國等)普遍擔憂本國製造業、能源及就業將受衝擊,印度、日本則因政策紅利預期反應較積極。美國國內亦輿情洶湧,反對聲占比達42.2%,遠高於支持者的10.6%。
國際社會對“大而美”法案持負麵態度居多
據數據顯示(如圖一和二)世界各主流媒體、社交媒體、網上討論區等與“大而美”法案相關的信息、報道共3225433條,國際社會上僅有8.5%的輿論持正麵態度,38.1%的輿論持負麵態度。
世界對美國“大而美”法案最關注的國家,除了美國和中國之外,還有加拿大、英國、澳州、印度、德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
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與美在貿易和能源等領域聯係緊密,“大而美”法案所涉及的跨境稅收和能源補貼政策將直接衝擊其對美出口和投資布局。加拿大因深度嵌入美國產業鏈,尤受清潔能源政策調整影響。約28吉瓦的風電與太陽能項目麵臨取消,多個電池廠項目停工,恐影響上百萬就業崗位。英國和澳大利亞則擔心第899條“報複稅”條款,可能引發對美投資大幅減少。
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討論重點集中在“汽車與交通”領域,反映出三國作為製造業強國,對法案中製造業稅收優惠尤為敏感。“大而美”法案旨在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令歐企麵臨更激烈競爭,可能喪失部分美歐市場份額。同時,歐盟大力推進“碳中和”,但該法案削減新能源項目支持,對風電、太陽能等綠色產業構成衝擊,德國等新能源出口國受損尤甚。
印度關注“大而美”法案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影響,視其為提升自身產業地位的機遇。法案限製對華技術合作,反而為印度爭取美方技術轉移、吸引高端產業提供空間,促使其重新調整戰略,謀求在美印合作中擴大全球市場份額。日本則因與美國在貿易和金融上高度依存,普遍以積極態度看待法案帶來的新機會。盡管部分條款可能衝擊汽車與科技等領域,但日本政府與企業傾向順應美方政策變化,挖掘其中潛在利益。
可見,這些國家之所以特別關注“大而美”法案,主要因它們在全球科技產業鏈、輿論生態或地緣政治中具有關鍵地位,密切關注“大而美”法案的動向,以評估其對本國利益的潛在影響。
美國“大而美”法案在國內激起強烈輿情反彈
據下圖三數據顯示,美國關於“大而美”法案的輿情總量達112.49萬條,日均超16萬條,整體趨勢與全球一致。情緒分析結果顯示(如圖四),僅10.6%的言論持支持態度,而反對意見占比高達42.2%,為支持者的近四倍,顯示出法案在美國國內爭議極大。
從受益層麵看,法案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高收入群體與傳統製造業企業。法案延續並擴大個稅減免,高收入家庭平均每年減稅約1.25萬美元,同時將聯邦遺產稅免稅額提升至1500萬美元,便利財富傳承。此外,大量新增煤炭開采用地和削減油氣開采費用,有助於傳統製造業降低成本、擴大產能。
相較之下,低收入群體和新能源企業則成為主要受損方。法案削減醫療補助和食品援助,預計未來10年將有1180萬人失去醫保保障,約60萬家庭每月損失100美元。耶魯大學研究指出,美國最低收入20%家庭的年收入將減少約2.9%。同時,大量清潔能源激勵政策被取消,預計72%的風電與光伏項目將無法推進,嚴重衝擊美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特斯拉掌舵人馬斯克對法案態度尤為強烈。由於電動車補貼被取消,直接影響其企業發展,他多次在社交媒體上批評法案會帶來巨額財政赤字和債務風險,破壞就業和經濟穩定,並成立“美國黨”作為回應。相關輿論文本中(如圖五),負麵情緒占比高達42.6%,且高頻關鍵詞包括“美國黨”“新政黨”等,反映出馬斯克反對態度之鮮明。據調查,超過65%的美國民眾支持其提出的政治新方向,反映出法案在美國社會引發的深層不滿情緒。
圖五
綜上所述,“大而美”法案不僅是美國內部政策調整的縮影,更是國際社會觀察全球科技競爭格局變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從全球輿論的高度關注,到美國國內激烈的意見分歧,可以看出,這一法案在推動特定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觸動了多方利益的敏感神經。此對中國內地而言,應以更宏觀的戰略視角,理性分析其深層次影響,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此對香港而言,作為連接中外的重要橋梁,應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在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方麵的獨特優勢,助力國家應對外部挑戰,同時鞏固自身的國際競爭地位。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為梁海明教授,研究單位包括國際數據與輿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