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起,全國高考成績陸續放榜。留學機構負責人張峰更忙了。
他的社交媒體平台上,展示著學員接受英語麵試培訓的視頻片段——這是為高考畢業生定製的培訓班。目標直指QS世界排名約750位的波蘭密茨凱維奇大學。
“這所大學本科年均學費最低僅約3900元人民幣,加上6萬至8萬元的中介全套服務費,年總成本遠低於歐美。”張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低成本,好畢業”是其核心賣點。
在上海一家外企擔任程序員的劉旭陽,也曾被類似的“性價比”吸引。
他通過中介申請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劉旭陽坦言,該校入學門檻比較低,要求本科畢業且大學期間成績及格即可,兩年共花費約30萬元人民幣。
大多數受訪留學生的心態相似,希望通過低成本的留學方式,提升學曆或拓寬回國後的就業渠道。
然而,近幾年政策風向悄然改變。這條以低成本換取學曆認證的路徑,正遭遇嚴峻考驗。
職稱晉升的“捷徑誘惑”

在學校全額報銷費用的政策鼓勵下,陳娣被泰國格樂大學錄取攻讀碩士。她僅在泰國待了70天完成部分課程,其餘均為線上。她透露,自己搭上了東南亞留學的紅利“末班車”。圖為答辯現場。(受訪者陳娣供圖)
本科畢業的劉旭陽,在上海外企寫了兩年代碼。他發現身邊同事多為碩士或博士。他決定提升一下學曆。
考慮到國內讀研周期長,且IT工作允許遠程辦公,他最終選擇出國攻讀全日製學位,“含金量更高一點”。
用最短時間、最少花費,換一張能提升職場競爭力的文憑,這幾乎成為學曆競賽中一條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而這種需求,在特定群體和地區表現得更為赤裸。
在菲律賓,一家本土留學機構負責人葉倩兵所接觸的客戶中,讀碩博的中國人占主流,多為在職教師、醫護人員、企事業負責人等。
“讀完博士回國,每個月工資多幾千元津貼。”葉倩兵說。當職稱評定、薪資、安家落戶福利與最高學曆學位剛性掛鉤,理所當然推動著這批已有穩定工作的人群遠赴異國。
在湖南省某高校任職的鄭明武,曾麵臨評副教授需博士學位的“硬指標”。
脫產讀博意味著放棄教職。經朋友推薦,他選擇了菲律賓一個“寒暑假集中授課+線上學習”的兩年半博士項目。
2015年起,他每次寒暑假都飛往馬尼拉上課。他透露,班上很多同學是中國各地的高校教師,“感覺不像在國外上課”。
拿到博士學位後,鄭明武順利晉升副教授,獲得可觀的博士津貼,學校還一次性發放了數十萬元人才補貼,解決了配偶工作調動。
因為恰逢學院提升教師博士比例的節點,他評價自己的選擇“很值”。
鄭明武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早年的時候,中國有些三、四線城市的大學為了吸引人才,通常會提供優厚的條件,包括安家費、科研啟動金、配偶工作安排等。有些學校甚至承諾“來了就是學科帶頭人”。
搭上“鍍金”快車的,還有貴州高職院校教師陳娣。
2021年4月,在學校全額報銷費用的政策鼓勵下,陳娣被泰國格樂大學錄取攻讀碩士。她僅在泰國待了70天完成部分課程,其餘均為線上。
陳娣透露,她搭上了東南亞留學的紅利“末班車”。
評價體係催生了龐大的製度性需求,也為海外“速成學曆”提供了肥沃土壤。
多家留學機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職場晉升焦慮下的巨大商機,將“低成本、短周期、高回報”包裝成誘人的賣點。
劉旭陽選擇的學校是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這是一所成立於1960年代的綜合性高校。在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316位。
“這所學校入學門檻還是比較低的。”劉旭陽透露,隻要求是本科畢業且成績單無不及格。不過,該校雖為國際學校,但說英文的老師不多,且“因為美俄關係不好,當地人似乎對英語有點抵觸,基本上都是說俄語”。
劉旭陽解釋,在線上課程中,中介會配備中文翻譯,一起進入課堂。若老師講俄語時,其即可幫忙翻譯成中文。
考核方式分為平時上課、課堂互動和考試三部分,與國內不同。
劉旭陽認為“難度不是很大”,隻要保證出勤、積極互動,考試“衝著及格去”就能畢業。
在俄羅斯順利畢業後,憑借已有的工作經驗,劉旭陽從公司原來的業務領域,拓展至商務數據分析方向。這正是他在俄攻讀的專業。
在他看來,雖然外企更看重員工自身能力,學曆本身對當前工作並無直接提升,但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卻產生了積極影響。
“海外學習的經曆還是有用。”劉旭陽認為,“起碼會潛移默化地改變生活或工作。”
但鄭明武坦言,“紅利時代”已過去。“現在學院評教授,看的是項目積分、高水平論文等,這些硬通貨靠‘鍍金’是鍍不出來的。”
他承認,自己現在花在實驗室和研究項目上的時間,比過去多得多,仿佛在努力彌補那段“速成”時光留下的空白。
政策收緊下的“文憑貶值”

在歐洲大陸,同樣以相對低廉費用吸引國際學生的波蘭,正悄然成為一些中國學子的新目標。(受訪者張峰供圖)
作為留學生歸國學曆認證的關鍵憑證,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下稱“中留服”)的認證難度正逐年增加,對泛濫的海外“速成學曆”收緊閘門。
“現在國內有些高校,都不認菲律賓的博士了。”葉倩兵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短期內過多學生湧入特定國家、院校的速成項目,導致其學曆在用人單位眼中含金量驟降,甚至引發了國內高校的係統性質疑。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發現,東南亞留學麵臨諸多挑戰。國內高校對留學人才的引進政策不斷收緊,對博士的院校、科研能力等方麵要求更高。
早前的征兆出現在2022年7月。湖南邵陽學院斥資1800萬元引進23名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哲學博士的事件引發軒然大波。
這場爭議,將海外學曆認證機製存在的漏洞置於聚光燈下。
如今,收緊的認證政策讓不少留學生的投入麵臨風險。
2023年7月,貴州高校教師張淮華赴泰國一所大學開啟攻讀博士學位的旅程,期望為職業發展助力。
東南亞高校“一半時間在國內,一半時間在國外”的模式,對他這樣難以長期脫崗的教師,似乎是量身定製。
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代史,但博士專業選擇了普遍被認為“好畢業”的教育學專業。
出發前,張淮華盤算過:兩年多總花費約20萬元,比其他歐美國家“劃算得多”。
若能拿到博士學位並滿足任職學院“高人才引進”積分製要求,張淮華估算能獲得約100萬元的引進費用。
在泰國的學習與國內的學術深造不同。每次集中授課三到四周,高強度完成課程,平時線上提交作業。
張淮華坦言,選擇該校是看重入學便捷、時間靈活,中介承諾“畢業無憂,認證無憂”。
轉折發生在2024年11月。偶然間,張淮華從同一批中國留學生中得知消息,他們所就讀的大學存在認證風險。他的心瞬間沉了下去。趕緊登陸中國留學網查詢,果然,大學條目下標注著“正在加強審查中”的醒目提示。
這一消息很快在留學生同學群裏炸開了鍋。
更讓他焦慮的是,他所任職的學院人事處的同事也委婉提醒他,學校近期收緊了對部分東南亞高校學曆的認可標準,強調“需結合科研成果和畢業院校的學術聲譽綜合考量”。
彼時,張淮華剛完成課堂上老師布置的作業,桌上攤開的資料此刻顯得格外沉重。
“錢交了,時間投入了,現在騎虎難下。”張淮華歎了口氣,說話時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麵。“最怕的是,投入心血最後換來的文憑,在國內不被承認,意味著畢業證可能淪為廢紙。”
他聯係了中介,對方也隻是含糊其辭,讓他“先安心讀完,不一定有差結果”。
張淮華內心著急。他關注著任何關於該校認證動態的風吹草動。同時,他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去完善自己的研究計劃,並嚐試聯係國內的學者合作,希望能用更紮實的學術成果,來增加海外學曆砝碼。
這條曾經被寄予厚望的職稱“捷徑”,如今布滿了不確定的荊棘。
張淮華的情況並非特例。2025年春節,劉旭陽聯係一位前同事時得知,對方兩三年前赴蒙古國攻讀學位,但畢業已逾一年,仍未能獲得中留服認證。
“錢也花了,時間也花了,工作也辭掉了,相當於白弄了。”劉旭陽對此深感惋惜。
政策的不確定性是最大的風險之一。大部分受訪者一致認為,不知道哪天標準又變了,以低成本換取學曆認證的路徑,正遭遇中留服學曆認證的嚴峻考驗。
撕不掉的“水博”標簽

在羅靖靖看來,低成本不等於低門檻或低質量。如果要考慮低成本留學的真正性價比,還需綜合考量教育質量、語言環境、文憑認可度及未來發展空間。(視覺中國/圖)
梁爽從事移民留學行業多年。在她看來,認證的風險不僅限於東南亞。即使選擇馬來西亞的正規大學,其文憑在國內市場的認可度也可能因學校層次而異。
她舉例,在馬來西亞的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對當地高校“含金量”有清晰的認知,甚至會明確篩掉某些學校背景的簡曆。
李薇的經曆是個縮影。她曾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擔任項目經理,為突破職業天花板,辭職赴馬來西亞世紀大學攻讀信息技術博士。畢業後回國求職卻屢屢碰壁,高校和大型企業麵試官直接質疑其院校學術嚴謹性。
她開始瀏覽一些中小型公司甚至初創企業的職位,但薪資水平與她的期望和前期投入相去甚遠。那張曾經寄托著希望的博士文憑,此刻在現實麵前,顯得有些蒼白。
為了增加競爭力,李薇甚至嚐試在簡曆中弱化博士經曆,重點突出自己過去作為項目經理的實戰業績。但這又陷入另一種尷尬:對於純技術崗位,她脫離一線業務已有段時間;對於高級管理崗,她的博士學曆非但沒有加分,反而可能引發對其“水博”的疑慮。
她自嘲地發現,自己仿佛卡在了一個“夾心層”——既不夠“學術”,又不夠“本土實戰”。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加入了一個由東南亞歸國留學生組成的線上社群。群裏充斥著各種信息:有人分享某地人才引進政策可能鬆動的小道消息;有人吐槽某高校人事處“一刀切”的審核標準;更多的是像她一樣在求職路上屢屢碰壁的迷茫者。
看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充滿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文字,李薇意識到,自己並非個例。
“一旦被貼上‘水博’標簽,要撕掉太難了。”李薇說,尤其在一線城市,競爭太透明,用人單位更看重真才實學和頂尖名校。
李薇還觀察到,一些用人單位,尤其是深耕本土市場的企業,對某些來源單一、項目時間過短的“海歸”,態度趨於謹慎。有些甚至認為他們可能“不解中國風土人情”,或缺乏紮實的專業功底。
大學的全球排名、聲譽及實際教學質量,正成為文憑市場認可度的重要隱形門檻。
作為業內人士,環球出國項目公司總經理羅靖靖提醒,對“水學曆”的警惕,催生了中介市場的另一類高價產品——所謂的“QS前一百名校項目”。
她透露,這類項目標價可能高達百萬元人民幣,其本質並非學校收取高額學費,而是中介利用名校光環和申請焦慮,將“獲取QS前100 Offer”包裝成高價商品進行售賣。其背後甚至可能涉及虛假背景提升和包裝,本質上是在“賣學校”和“賣學曆”,風險更高。
那條曾經看似誘人的海外“速成學曆”捷徑,正變得越來越窄,風險也愈發凸顯。
低成本的另一麵

“低成本,好畢業。”張峰所在的機構就專注於波蘭留學市場。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以波蘭名校密茨凱維奇大學為例,這所大學QS世界排名約750位,本科年均學費最低僅約3900元人民幣。(受訪者張峰供圖)
在尋找“高性價比”留學的路上,成本核算往往是第一步。
劉旭陽仔細比較了幾個國家,例如馬來西亞、俄羅斯、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最終選擇了俄羅斯。
“相對成本較低。”他算了這筆賬:去英國等國,僅學費就可能超過60萬元人民幣。而在俄羅斯,包含兩年所有學費以及中介費的“一條龍服務”,總價約30萬元人民幣。
通過學校官網和論壇,他發現不通過中介直接支付盧布學費,可能隻需15萬元人民幣。但“語言關是最大障礙”,學校官網信息多為俄語,支付流程複雜,自行摸索耗時耗力。
除了俄羅斯,也有更便宜的選擇。
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的學費和生活成本更低廉。羅靖靖舉例,馬來西亞公立大學每年學費可能僅五六萬元人民幣。泰國因消費水平和匯率,整體成本遠低於歐美。
在歐洲大陸,同樣以相對低廉費用吸引國際學生的波蘭,正悄然成為一些中國學子的新目標。
張峰所在的機構就專注於波蘭留學市場。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以波蘭名校密茨凱維奇大學為例,這所大學QS世界排名約750位,本科年均學費最低僅約3900元人民幣。
“低成本,好畢業。”張峰透露,現在選擇去波蘭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
但“好畢業”的光環下,也隱藏著疑問。
不少受訪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有一些專業被私下稱為“流水線”,國際生比例極高,教授評分標準似乎也相對寬鬆,大家心照不宣地追求那張文憑。
不過,在羅靖靖看來,低成本不等於低門檻或低質量。例如加拿大偏遠地區的公立院校學費低,但對語言(雅思6.5-7分)和學術背景要求未降低,質量標準與加拿大其他公立院校一致。
“如果要考慮低成本留學的真正性價比,還需綜合考量教育質量、語言環境、文憑認可度及未來發展空間。”羅靖靖說。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劉旭陽、張淮華、鄭明武、李薇、陳娣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