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4 月 1 日,那個愚人節,張國榮以一種決絕而令人心碎的方式,從高樓縱身一躍,留給世人無盡的悲痛與謎團。多年來,關於他自殺的原因眾說紛紜,直到近日,王晶導演在自己的自媒體賬號 “晶哥大講堂” 中曝出猛料,似乎為我們揭開了那層神秘的麵紗。
王晶透露,張國榮生前一直懷揣著轉型當導演的夢想。他結識了一位內地的超級富豪,這位大佬被張國榮的才華與熱情所打動,豪爽地承諾出資幫他實現這個夢想。想象一下,對於在演藝道路上已經達到巔峰,渴望在導演領域開拓新天地的張國榮來說,這是多麽令人振奮的消息。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中那部完美電影的雛形,興奮不已地將這個好消息告知了圈中眾多明星朋友,積極地籌備著電影的各項事宜,甚至連演員都已經基本敲定,一切似乎都在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殘酷至極的玩笑。就在電影即將開機的關鍵時刻,那位內地大佬因一些問題突然入獄。這個晴天霹靂瞬間擊碎了張國榮的導演夢,所有的期待化為泡影。
他不僅失去了一次事業突破的絕佳機會,更陷入了一種極度尷尬的境地 —— 他已經向眾多朋友許下了承諾,如今卻無法兌現,他覺得自己失信於人,在朋友麵前抬不起頭來。以張國榮那敏感細膩且責任心極強的性格,這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王晶認為,這件事成為了壓垮張國榮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得他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線徹底崩塌,抑鬱症病情急劇惡化,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其實,在這之前,張國榮就已經深受抑鬱症的折磨。王晶表示,當時張國榮的抑鬱症,醫生並未進行強製幹預,隻是簡單地開了些藥,而張國榮也沒有按時服藥。
但這種說法遭到了醫學界和張國榮親友的反駁。他的姐姐張綠萍很早的時候說,張國榮患的是生理性抑鬱症,是由於大腦化學物質失衡導致的,發作時痛苦不堪,身體仿佛被撕裂一般。
從張國榮的演藝生涯來看,他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早期作為歌手出道時,他遭受了諸多質疑與嘲諷。在酒吧駐唱時,他熱情地與觀眾互動,將帽子扔向台下,換來的卻是觀眾嫌棄地把帽子甩回台上,還伴隨著陣陣譏諷。
但他沒有放棄,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終於憑借《Monica》一曲走紅。然而,走紅後的他也未能擺脫輿論的困擾,與譚詠麟的 “譚張爭霸” 時期,頒獎典禮上的一些安排讓他遭受了譚詠麟粉絲的攻擊,這讓他感到無比迷茫和委屈。
在感情方麵,他與唐鶴德的戀情曝光後,也遭受了不少異樣的眼光和惡意的詆毀。盡管他勇敢地麵對這一切,但內心的壓力可想而知。而在演藝事業上,他對自己要求極高,每一個角色都力求做到完美。
在拍攝《霸王別姬》時,為了塑造好程蝶衣這個角色,他專門來到北京係統地學習京劇,吃飯、行走都在琢磨角色的神韻,甚至連眉毛都精心調整,力求與角色更為貼合。
入戲太深的他,在拍攝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抑鬱症的傾向,比如對一些戲份反複拍攝,總覺得不夠好,在一場發脾氣的戲中,他瘋狂到玻璃碎片劃傷手都渾然不覺。
張國榮的離世,在娛樂圈引發了一場強烈的地震。曾誌偉難過得想推掉香港電影金像獎主持工作,因為無法接受他的離去;梅豔芳泣不成聲,自責沒有主動關心他;林青霞也自責沒有積極幫他尋找治療抑鬱症的方法。
他的離去,讓人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認識到抑鬱症的可怕,也讓娛樂圈開始反思對藝人心理健康的關注是否足夠。
他留下的那些經典作品,如《阿飛正傳》《倩女幽魂》《沉默是金》等,成為了永恒的經典,時刻提醒著人們他曾經的存在和輝煌。但他的離去,也成為了娛樂圈永遠的痛,一顆巨星的隕落,讓整個天空都黯淡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