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鳳凰衛視報道,伊朗駐華大使法茲裏6月27日表示,伊朗贏得了以伊戰爭的勝利。他強調,伊朗政府體係沒有被摧毀,人民反而更加團結,並依然具備核能潛力。
以伊戰爭停火,以色列、美國、伊朗三方都認為取得勝利。對此伊朗駐華大使法茲裏表示,以色列和美國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推翻伊朗政府、破壞國家體係,以及摧毀核能設施,並認為通過軍事行動可以導致伊朗人民反對政府,進行抗爭,但在法茲裏看來這些都沒有取得成功。
對於伊朗是否擁有核武器,法茲裏說伊朗具備核能潛力,但並不需要核武器。法茲裏還表示,鑒於戰爭沒有合法依據,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無法落實責任,伊朗完全不信任以色列和美國,並已經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切談判。
哈梅內伊為啥宣布勝利?逼退美以攻勢就算贏,別指望伊朗有多能打
當地時間6月26日下午,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表了伊以停火後的首次電視講話。
簡而言之,哈梅內伊大概說了以下幾點:以色列為侵犯伊朗付出了沉重代價,伊朗戰勝了以色列;
美國之所以被卷入戰爭,是因為它認為如果自己再不出手,以色列將被徹底毀滅;
美國沒有從戰爭中獲得任何收益,特朗普誇大了打擊伊朗核設施的影響;
伊朗給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且永遠不會投降,如果敵人再次發動侵略,他們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哈梅內伊這段勝利講話的核心,其實還是我們之前談過的那個問題,即伊朗憑什麽認為自己贏得了勝利。
從中國人的視角來說,大家肯定是看不上伊朗在本次衝突中的種種表現,畢竟軍方高層被一鍋端、科學家接連遭“斬首”、敵國戰機在自家領空如入無人之境——這一係列情況怎麽看都不能稱之為“勝利”。
所以,我們不能用中國人的視角代入伊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一個事實,即除了中俄等少數國家以外,美國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而言,依然是不可名狀的龐然大物,這些國家麵對美國的欺淩壓迫,要麽是敢怒不敢言,要麽是直接下跪。
我們更不要忘了,在本輪伊以衝突爆發前,以色列在中東各國眼中的形象,一直都是一個仗著有“保護傘”包庇的惡霸,想打誰就打誰、想殺誰就殺誰。

不要忘了,在本次衝突爆發前,以色列已經樹立起了“打遍中東無敵手”的形象
中東阿拉伯各國不是沒有組織過聯軍共討以色列,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上世紀的五次中東戰爭均以阿拉伯聯軍的軍事失敗告終。失敗次數一多、時間一長,阿拉伯各國也淡化了動用軍事手段壓製以色列的心思,轉而尋求與以色列和解。
那麽,基於上述曆史背景,如果我們再代入伊朗人的中東視角,也就能理解為什麽哈梅內伊會宣稱伊朗在本輪衝突中戰勝了以色列:
本輪伊以衝突的開端是以色列率先對伊朗發動偷襲,美國緊接著下場空襲伊朗地下核設施,但在被美以打了一套組合拳之後,伊朗不僅迅速挺過來了,甚至還有餘力對以色列和美軍基地發起反擊,迫使美以不得不順著台階下,與伊朗達成停火。

再加上之後伊朗又遭到美軍空襲
這就是伊朗慶祝勝利的邏輯,即雖然伊朗在衝突爆發之初損失慘重,但卻通過後續的反擊成功逼停了“中東小霸王”以色列和“不可名狀”的美國。
很多中國網友對伊朗宣傳勝利的不理解,更多的是出於心理層麵的感受,而非軍事博弈層麵。
至於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認知上的錯位,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伊朗長期以來被宣傳為“中東反美旗手”,能與中俄共同組成所謂的“中俄伊大三角”——這裏麵既有伊朗自己的刻意宣傳,也有東西方媒體給伊朗貼上的標簽。

所以伊朗能逼退美以,已經是它努力過的結果
說的更直白點,就是伊朗長期被拔高到一個基於它的綜合國力和戰略態勢不匹配的地緣政治位置上,最終導致了如今各種意義上的拉胯,以及輿論宣傳上的反噬。
這就像我們之前評論過伊朗存在的一個戰略認知問題,即伊朗不能一邊舉著“反美反以”的大旗,一邊又指望著招安換和平;一邊天天鼓吹開啟鈾濃縮活動,一邊又不敢真把核彈造出來。
所以,基於伊朗的實力與國情,我們實在沒必要指望伊朗在本輪衝突中能打的更好——對於伊朗來說,能逼退美以的攻勢,已經是一個不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