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二代的跨國性侵案:完美的男人,最危險

中國富二代的跨國性侵案:完美的男人,最危險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6月19日,倫敦市中心的刑事法庭裏,擠滿了人。

經過數小時的庭審,法官終於宣布判決:

28歲的中國籍博士生鄒振浩(Zhenhao Zou,音譯)被判處終身監禁,需服刑至少24年。

至此,這起轟動全球的“中國富二代性侵案”,終於告了一個段落。

這起交織著“情”與“色”、“罪”與“罰”的跨國案件,給所有年輕女孩提了醒:

萬物皆有裂痕。

越是看不到瑕疵的完美男人,越可能藏著可怖的凶險。

博士·惡行

鄒振浩的罪名是:

2019年至2024年間,在英國和中國對10名女性實施下藥強奸。

他涉及的罪行共28項,包括11項強奸罪,窺淫癖罪、非法拘禁罪,以及持有管製藥物罪等等。

就連經驗豐富、見過各類惡性案件的倫敦警方,都忍不住痛斥其為:

“英國史上最猖獗的罪犯之一。 ”

更讓人脊背發涼的是:

倫敦警方稱,從所掌握的證據來看,受害人絕不止於這10名女生,極可能超過50人。

27歲的中國籍男博士;

涉及多項重罪的罪行;

受害女性超50人之眾;

案件震驚全球互聯網……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表述背後,是一場圍繞年輕女性的情感圍剿——

完美·謊言

鄒振浩的惡劣行徑是怎麽曝光的呢?

2023年5月,一位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女孩小夏(化名),在一次學術交流中認識了鄒振浩。

當時鄒振浩主動添加小夏的聯係方式,在那之後也經常聯係她。

小夏覺得,在異國他鄉多個朋友沒什麽不好,況且誰能拒絕一個“優秀”之人的主動示好呢?

鄒振浩表麵確實挑不出毛病:

他身高180,長的挺帥,出身東莞一個富裕的家庭,爸爸是某企業高層領導,媽媽是老師。

他在英國住著每月租金3.7萬人民幣的公寓,衣著配飾也都是各種名牌貨。

重點是:

他的學曆很高。

2015年就讀於廣東工業大學國際班,還擔任過學院學生會副主席,又去了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讀本科。

後他又在頂級學府——倫敦大學讀碩士和博士,妥妥的高富帥+高知。

所以小夏對他沒太多防備。

有一次鄒振浩約她聚會,她想著反正很多人也在就同意了。

可沒想到,到了聚會場地,鄒振浩就以小夏遲到開始罰她喝酒。

直到這時小夏也沒有察覺出異樣。

隻是,喝下鄒振浩遞來的酒,小夏就開始頭暈不舒服。

她以為自己是醉了就想離開,結果就被鄒振浩帶回了家。

實際上,小夏喝的是摻了迷藥的酒。

最終,小夏在意識模糊下被鄒振浩侵犯。

事發後,小夏不停質問鄒振浩,可鄒振浩一直以“愛她”為理由安慰。

鄒振浩本以為這事能糊弄過去,可沒想到小夏很剛——

精英·醜陋

小夏越想越不對勁兒後,不僅報了警,還把這件事曝光在網上。

這一曝光,炸出了另一位受害者。

兩個女孩一對賬,隱隱發現很多細節不對勁,於是一起報警。

警方開始在鄒振浩家裏調查,結果發現,這真的是一起可怕的連環迷奸案。

鄒振浩的家裏有很多女孩的物品,頭繩、耳環、襪子、頭發等等。

後來警方查證:

這些都是鄒振浩侵犯受害女孩後,從她們身上留下的“戰利品”。

鄒振浩的家裏還安裝了很多隱藏攝像頭,以及長達1600小時,上百段的偷拍視頻。

這些視頻涉及很多女孩,多半都是中國女留學生,並且基本都在失去意識下被他侵犯。

有的女孩沒有完全昏迷,拚命拒絕求饒時,鄒振浩還冷冷地說:

“別掙紮了。你越逼我,我就越不能考慮你的感受。”

警方在現場還查獲了大量用於迷奸的藥物、移液器、丁二醇、氯胺酮等藥品。

迷奸,是鄒振浩慣用的手法就是:

悄悄地在飲料或酒中摻入迷藥,讓受害女性失去意識後實施性侵。

可怕的是,這一切不隻發生在倫敦。

鄒振浩回國時也用一樣手段,性侵女生。

事件曝光後,多名女性站出來舉報,可就是在這樣證據確鑿的情況下,

他還在法庭上,堅稱所有行為都是雙方自願。

他甚至還將性侵時,女孩的尖叫和抗拒,說成是在玩“角色扮演”,隻是“劇本的一部分”。

這種其心可誅的行徑,令人憤怒:

“高知精英”的麵具之下,竟然是齷齪邪惡的性侵者。

人設·謊言

這件事裏,最讓我唏噓的是什麽?

是基本所有女孩都提到:

沒想到他是這樣的人。

有女孩提到:

他太有“迷惑性”了。

UCL工程學博士,穿著名牌衣服,住的也是高級公寓,分享的都是精致餐廳,還有良好的家世背景,說話做事也很沉穩,朋友圈裏發布的也都是自己學習、旅遊等照片……

他經常會待在圖書館,還發過高分論文,他把自己包裝的太“正麵”了。

有女孩第一次去他的公寓,也是約她一起學數學,根本沒有其他逾矩的行為。

所以當他約女孩子聚會、喝酒時,她們都覺得隻是約會中一件小事,從未曾往其他方麵揣測,可誰能想到背後一切都是謀劃算計。

大多數女生最初和他相識,都是被他的精英人設欺騙。

不僅對他放下了戒心,甚至還對他產生了崇拜之情。

這種精英濾鏡,讓受害者在麵對危險時,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最終淪為了他的獵物。

其實這些人設都是他處心積慮包裝出來的假象。

事發後,一位和他接觸的男攝影師朋友爆料,真實的他與朋友圈的他,有著天壤之別。

在攝影師眼中:

鄒振浩特別虛偽,他非常在意外貌,每次見麵必定化妝。

他甚至還植過發、整過容,甚至三番五次求攝影師,幫他拍照片打造人設。

日常交流中,他也常有意無意強調自己UCL博士的身份,暗示自己家境優渥,還頻繁展示自己的勞力士手表。

但在攝影師朋友看來:

這一切不過是他低成本的自我包裝。

實際上,鄒振浩做過奢侈品代購,還找他買過炫富的照片。

他根本沒表現出來的那麽有錢。

為什麽他拚命給自己造人設?

因為他知道,別人一旦相信他的人設,就會對他別的地方也天然的相信,才能讓他更容易得手。

結果證明確實很好用。

庭審時有一個細節:

當檢方詢問他性侵細節時,鄒振浩臉上出現詭異的笑容。

被進一步追問時,他反複強調自己各方麵都極為優秀。

意思是自己如此優秀,那些女孩子必然是自願與他親近。

即便女生尖叫拒絕,他也會腦補這是對方為了迎合他所上演的“劇本”。

謊言說10000遍,說謊者自己都信了;虛假表演演10000遍,連表演者都信以為真。

陷入自大自戀的鄒振浩,認為受害女人沒有理由拒絕自己。

濾鏡·祛魅

今天為什麽想寫這個案件?

生活中,有太多女性,尤其是年輕女孩子,在慕強心理的作用下,極其容易沉浸於所謂“精英男”設套的情愛陷阱,最後被吃幹抹淨。

“殺豬盤”,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前兩天,我還在熱搜上看到:

一個外國男子自曝他和中國數千名女性發生過性關係,其中還有未成年女生。

他說這些女性主動約他的真相,僅僅是他是個會說中文的外國人,她們想靠上他,對他有濾鏡。

最要命的是:

這個外國男子自曝,他患有艾滋病。

如果這件事兒是真的,我們隻能祝福那些對“卷毛白人”無法祛魅的女女同胞,留意並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心理學中有個“暈輪效應”:

當我們在某些事物看到光環時,大腦會自動將"優秀"特質投射到其所有行為上,一旦你對一個人產生濾鏡,接下來往往都會被順理成章的收割。

我們總誤將頭銜當擔保,把身份作背書。

但我們真正要學會的,就是對人設對濾鏡祛魅。

真實·清醒

濾鏡可以美化世界,但別讓它成為你認知世界的濾網。

該如何保持清醒呢?

分享三個祛魅法則:

第一,與人交往時要“反暈輪”。

遇到任何完美人設時,要立即啟動逆向掃描:

他的道德瑕疵藏在哪裏?他的行為軌跡是否自洽?

就像評估上市公司,不僅要看財報數據,更要排查關聯交易和表外負債。

世界萬物的真相都是陰陽共存、瑕瑜互見、明暗共生的,壓根兒就沒有完美的人事物。

和一個人在一起,不被光環效應衝昏頭腦。

你能看到一個人“最低處”的真實模樣,才能對他有清醒的判斷和認知。

第二,一定要學會“身份剝離”。

當有人用光環來說服你時,嚐試將其拽下神壇:

去掉名校前綴,他是否還是值得托付的伴侶?

摘掉青年領袖頭銜,他是否仍有真知灼見?

褪去白大褂警服,這個人是否依然可信?

你要去找一個本身就很好的人。

而不是一個被層層包裝紙,包裝的很漂亮的人。

第三,時間是最好的檢驗標準。

真正的金子經得起烈火淬煉,虛假人設扛不住歲月推敲。

就像評價企業時常說: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不妨給所有關係設置觀察期,讓承諾在時光中顯影,讓真心在磨難中定影。

最後:

一個真正值得托付的人,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

你要想靠近一個人,就要學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去除那些虛妄的人設,最後留下來的那一部分,才能撐起關係的質感和重量。

周一安好。

感謝你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