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料顯示汪中求為中國精細化管理研究所所長、著名細節管理學家、《細節決定成敗》的作者汪中求,曾表示對廣東人用開水燙碗的習慣感到“惡心”的一段視頻,引發網友熱議。
視頻中,汪中求語氣嫌惡地表示,他非常反感廣東人將經過消毒的碗筷,再用開水重新泡一次,還把塑料紙和泡碗的水專門用器皿盛放,“那個場景非常地糟糕,讓人很惡心。”(據5月26日羊城晚報)
網絡視頻截圖
這位著名專家的一句“惡心”,不光廣東人聽了生氣,誰聽了都會覺得,燙個碗而已,招誰惹誰了?沒事點“地圖炮”,到底是閑得慌?還是想博流量?
廣東人拿開水燙碗,本地話叫做“啷碗”,廣東氣候濕熱,大家都很在意衛生清爽,所以養成了這麽一個習慣。就算從科學角度看,燙碗消毒的效果有限,但用開水衝一下,至少是可以去掉浮塵、油汙,也能減少細菌,食客心裏也覺得更放心些,這是對健康的在意,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其實不少其他城市的人,也有這樣的習慣,生活嘛,總有人講究些,有人隨意些,汪專家自己不燙碗就別燙,為何要對他人指手畫腳?
廣東人“啷碗”早已是融入日常飲食生活的習俗,大家都習以為常且樂在其中,也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為外地遊客津津樂道,“愛一個人就為她啷碗”也是早就出圈的熱梗。當一種習俗被廣泛接受,代代傳承,深刻融入生活肌理,便承載了一種獨特的儀式感,成為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老百姓喜聞樂見,又哪裏輪得到某些專家高高在上,指點江山?
將一地流傳已久的習俗斥為“惡心”?這樣做,對他人毫無尊重,對文化缺乏敬畏,顯得傲慢無禮。
專家本應是某一領域的權威,肩負著傳播知識、答疑解惑、引導公眾的重任。既然有個專家、教授的頭銜,在普通人眼裏就是“文化人”,就該說些有見地、有深度的話。
汪專家的個人資料顯示,他曾任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精細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但是這個成立於2005年的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早在2013年7月就被北大清理整頓,並於2015年正式撤銷。他現任中國精細化管理研究所所長,這個機構看上去像是“國字頭”的單位,事實上在民政部或事業單位登記平台並無備案信息,同名的“中國精細化管理研究所有限公司”為香港私人企業,成立於2014年,2024年4月已撤銷注冊,與內地官方科研機構無隸屬關係。目前,也未有明確資料顯示,他在內地高校任教授職,所以,那些閃耀的“專家”頭銜,是何來頭,含金量幾何,倒是很值得深究一番。
汪專家此前也曾多次發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以引發輿論波瀾。廣東的朋友們不妨多個心眼,無需為無稽之言著急上火,別被炒作給忽悠了。要是大家因為這種荒唐之言,去給他貢獻眼球和流量,恐怕還正中下懷。
而對於那些不值一駁的碰瓷言論,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不理會,他犯他的惡心,咱燙咱的碗。老廣名言說得好:飲啖茶,食個包,唔好成日扮代表。
清風拂山崗,明月過大江,這就是最有煙火氣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