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文章來源: 看理想 於 2025-05-22 20:48:1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女子警察的逆襲》

這兩年,“躺平”和“摸魚”逐漸成為許多人信奉的職場真理。

社交平台上大把帖子教社畜怎麽精神離職,輿論場談論的不再是如何升級加薪,而是如何在工位上優雅地看小說。

困在格子間的打工人,疲於奔命卻隻能拿到微薄的工資,勤勞努力卻看不到升職加薪的希望,於是“躺平”就成了讓打工人能喘口氣的救命稻草,好像在公司摸魚的十分鍾裏,職場人也能短暫地把頭探向外麵的世界,呼吸一下遙遠的新鮮空氣。

今天的文章,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行坤將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出發,解讀躺平和摸魚在什麽樣的經濟和工作境況下,演變為一種廣泛的社會心態。又在什麽意義上,躺平無罪,摸魚有理。



講述|王行坤

來源|看理想音頻節目《反思現代工作》

01

全球躺平

“躺平”在2021年被評為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如今已經成為日常詞匯。在這個詞流行之前,還有類似的表達,比如“喪”和“佛係”。

這些詞匯反映了最近十多年以來,年輕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心態,在不平等加劇、階層固化、生存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境況下,年輕人越發迷惘和無助的同時,也逐漸認清社會的運行法則,不再盲目地迷信各種成功學和心靈雞湯。

躺平的定義是相對的,對躺平的認識取決於不同的立場和視角。這種立場和視角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自於上位者,比如家長、老板和專家,他們認為人生在於奮鬥,奮鬥就是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然後盡可能地取得成功;另一類可以稱為反思者的立場和視角,這種視角更加聚焦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人生目標的追求,因此更加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不是上位者的期待。

如果有人在求職時要求準時下班,拒絕加班,拒絕單休,從上位者的視角來看,提出這種要求的人,肯定沒有奮鬥精神,ta就是想要躺平,絕不會成為好員工。因為在上位者的眼中,主動加班、每天超時工作的員工才是好員工。

但是從認同這種訴求的反思者的視角來看,拒絕加班的人恰恰是積極麵對工作和生活的人,他們可能工作更有效率,對生活也更有想法,因此跟躺平沒有任何關係。

日劇叫《我,到點下班》中,女主角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最開始她也拚命加班,但是沒過多久她的身體就出現了問題,後來她就堅持到點下班,享受生活。這在加班成風的日本無疑是離經叛道的行為。從上位者的視角來看,女主角是在躺平擺爛,不過,這部劇的主創人員和很多觀眾肯定持相反的看法。



《我,到點下班》

近幾年,間隔年(gap year)在中國年輕人中也慢慢流行起來。有些打工人想要停下來,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和人生規劃進行調整,或者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有些人把在家全職備考也稱為間隔年。

這種間隔年其實是一種積極健康的人生實踐,但是很多家長和老板會認為這是躺平,是不負責任。當這些人想要回到職場,他們大概率會受到招聘機構的質疑:“這段時間你幹什麽去了?”很多招聘機構也會把這段空檔期視為應聘者的任性躺平。簡曆上的時間斷層,是比過往工作經曆更能觸發HR敏感神經的存在。對於這樣的現狀,有網友無奈吐槽說,“我隻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十年牢才出來!”

因為躺平這個詞已經成為日常詞匯,所以反思者有時也會使用躺平來指代剛才所說的不被上位者認同的行為。雖然反思者和上位者都把某些行為稱為躺平,但他們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上位者是基本否定躺平的,而反思者則基本是理解甚至讚同躺平的。

上述行為即便可以稱為躺平,也是積極躺平,因為這些行為說明躺平者對工作和生活有積極的認知和規劃。

除了積極躺平之外,還有消極的躺平。這種躺平指的是“人在麵對壓力時,內心再無波瀾,主動放棄,不做任何反抗。‘躺平’更像是年輕人的一種解壓和調整方式,是改變不了環境便改變心態的自我解脫”。這種躺平意味著當事人對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人生也沒有什麽積極規劃,因此是消極的。

消極躺平在心理學裏也有一個稱呼,叫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個體在麵對長期壓力或者無法控製的失敗時,產生的消極心理狀態,整個人沒有了精氣神。比如,工作時出工不出力,敷衍塞責。這種躺平也就是職場中的“不敬業”狀態。生活中的消極躺平意味著放棄社會確定的目標,偏離社會時鍾,比如在家啃老,選擇隨波逐流等等。

在不平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工作境況越來越差、打工人越來越累的當下,消極躺平的現象必然會出現。而且,這種社會境況也並非中國獨有,躺平是一個全球現象。

2024年6月,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發表文章,比較中、日、韓三國的躺平現象。文章指出,據蓋洛普調查,在東亞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隻有18%的打工人敬業。大多數東亞年輕打工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躺平了。

在西方國家的年輕人當中,躺平現象出現得更早。例如在英國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尼特族”(NEET)。這個群體奉行的是三不主義:不升學、不就業、不接受就業培訓。

在2022年的美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躺平方式,叫“quiet quitting”,這個詞組的字麵意思是“靜靜地離職”,入選了2022年柯林斯年度詞語榜單。這個詞組的意思是打工人放棄工作的上進心,拒絕加班文化,隻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拒絕任何額外的工作,因此在中文世界也被翻譯為“精神離職”。根據蓋洛普2023年的調查,有一半的美國打工人都在躺平。

02

巴特爾比與三和大神

雖然全球範圍大量年輕人想躺平擺爛,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真正躺平,所以才有“躺也躺不平”的說法。大家口中的躺平擺爛更多是一種情緒發泄,很少有人會徹底失去對生活的期待。那麽徹底躺平是一種什麽體驗?

在文學史上,有一位真正的躺平大師,他就是美國小說家麥爾維爾著名短篇小說《抄寫員巴特爾比》的同名主角。巴特爾比是一位抄寫員,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1848-1853年之間。

剛進入紐約華爾街法律事務所的時候,巴特爾比勤奮能幹,但除了抄寫法律文件之外,他拒絕做其他任何事情。過了一段日子,他連抄寫工作也停了下來,每次拒絕工作的時候都會說“我寧願不”。老板最終把他解雇。

但是巴特爾比拒絕離開事務所。老板忍無可忍,隻能把公司搬遷到另外一個地方,把他留給了下一個租客。這個租客找到房東,房東則以流浪罪為名,把巴特爾比送進了監獄。在監獄裏,巴特爾比拒絕進食,不久便餓死了。



《三和人才市場》

巴特爾比是一位徹底的躺平主義者,因為他什麽都不願意做,哪怕是吃飯。這種看似消極的拒絕有一種決絕的態度,巴特爾比的躺平就是對社會秩序的徹底拒絕。

麥爾維爾在小說的最後部分告訴讀者,巴特爾比曾經在華盛頓的死信辦公室當過小職員。所謂死信,就是因為地址、姓名不清等原因而無法投遞的信件。巴特爾比的工作就是分揀無處寄送的死信,然後統一焚燒。在作者看來,沒有什麽工作比不停地分揀無處寄送的死信,更讓人絕望。巴特爾比因為工作選擇躺平,最後絕望而死。

作為文學人物,巴特爾比的行為雖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他的心態不難理解。在中國,有這樣一個邊緣群體,他們基本上做到了徹底躺平,這個群體就是“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指的是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場一帶躺平的年輕人。他們的社會身份是二代農民工,但是他們不願意進工廠打工。他們的口頭禪是:“兄弟別去!那是黑廠,我們去上網。”他們的人生哲學是,做一天,玩三天。就是指打一天的零工,做一天的日結工,拿到錢之後就去打遊戲或者閑逛。

這些零工主要包括分揀快遞、給酒店做服務員端盤子、給演唱會搭舞台、做臨時保安或者去工地幫忙,一天的報酬在一兩百塊錢左右。他們吃幾塊錢一頓的飯,睡15塊錢一晚的出租屋,把生理需求降到最低。有些人甚至以天為被,以地為席,露宿街頭,或者就睡在橋洞下,這樣連住宿的錢也省了。如此一來,就可以實現做一天、玩三天的想法。

很多三和大神因為各種原因負債累累,即便沒有欠債,他們對生活也基本失去了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在買彩票的時候。他們有時候也通過灰色或者非法手段,來獲取額外收入,比如賣血漿、給醫院試藥、出賣身份證、電話卡和銀行卡等等。他們失去了社會身份,和家人也基本斷絕聯係,成為了社會的邊緣群體。

這個群體在2017年因為網上的一篇深度報道得到廣泛關注。很多打工人讀到這篇文章之後也感到心有戚戚。有一個高讚評論說:“其實想一下,自己除了有一個可回的家和一張身份證之外,跟這些人好像也沒有本質的區別。”

2018年,日本NHK電視台以三和大神為主題,拍攝了《三和人才市場》紀錄片。



《三和人才市場》

我去過三和人才市場,近距離接觸過許多三和大神。他們躺平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首先是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乏味,最典型的就是工廠裏的流水線工作;其次,工資低,而且還經常被克扣拖欠;最後就是找工作的時候遇到黑中介,進廠後發現根本不像中介所承諾的那樣。

跟我聊天的一位大神說,他印象中的工廠是:“公司不遵守勞動法;工資押太久;公司福利差,不夠人性化;公司製度嚴,管理嚴;生產線產量過高,速度過快,辭工難。大多數企業變相規避勞動法,企業工會變成擺設。”

因為以上原因,很多人埋頭苦幹,卻得不到預期的收獲。他們得到的隻是微薄的工資,還有防不勝防的欺詐。當他們遭遇不公時,沒有機構能夠保護他們。在這種情況下,習得性無助出現了,選擇徹底躺平的人就成了三和大神。

如今的三和人才市場已經被徹底整頓,那一帶的標誌性建築也變成了“奮鬥者廣場”,沒有了三和大神活動的空間。盡管如此,三和大神這個群體並沒有消失,全國還有不少跟三和人才市場類似的場所,比如北京的馬駒橋零工市場,這些地方也存在和三和大神類似的躺平者。

無論是對基本躺平的三和大神,還是部分躺平的普通打工人,都不應該從上位者的視角去指責和批判,認為他們單純好吃懶做,不思進取,也不能認為通過言語激勵就能讓他們重燃鬥誌,因為這種視角忽視了結構性的社會問題,比如說階層固化;比如《勞動法》沒有落實,打工人的權益沒有辦法得到保障。

03

摸魚:打工人的常規操作

很多打工人無法像三和大神那樣徹底躺平,但會采用一定的方式有限躺平,比如到點下班、隻做自己分內的工作。然而,在當下的工作環境,這也很難做到。

在工作場所,老板的目的是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最為常見的手法就是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隻要參加工作,就很難做到準點下班,因為別人都在加班加點;打工人也很難說清楚哪些是你的分內工作,哪些不是,因為裁決權不在自己手裏,而是在老板手裏。

現代的企業和工作製度就是把人視為沒有情感的工作機器,巴不得讓大家每天高強度工作10個小時以上,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



《熱點》

但是人不是機器。人在工作時也需要適度休息,需要自主性,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是個人,而不是機器,於是就有了“摸魚”的需求。

從反思者的視角來看,所謂摸魚,就是人在麵對不得不從事的繁重工作時,放鬆自我、宣示自主性的一種手段。在工作場所,摸魚的表現多種多樣,比如帶薪上廁所、在茶水間和樓梯間聊天或者發呆、上網聊天或者瀏覽和工作不相關的內容、刷短視頻、玩遊戲等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摸魚是打工人的正常行為,因為專注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在長時間專注之後,腦子就轉不動了,需要自我調節。當正常的休息時間缺失,摸魚就是一種替代性的休息,是一種自我保護。

摸魚也是打工人在宣示自主性,很多人在工作場所感覺不到自主性,感到的隻是壓抑和不自由。在這種環境待久了,恐怕會讓人發瘋。因此,打工人總得做點什麽,來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是個有自主意誌的人,這就有了摸魚的現象。

德國曆史學家盧德克(Alf Lüdtke)把這種摸魚現象稱為“任隨其意”。這是一個德語詞Eigen-Sinn。這個詞的字麵意思是自己的意誌,指的是個體在麵對規訓或者權威時,展現自己自主性的固執和任性。這個詞想要強調的是,個體在高壓力、強規訓、缺乏自主的環境下,也可以摸魚任性一下,去宣示自己的尊嚴和自主性。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工廠內的工人會任隨其意,來進行摸魚行為。比如工人故意讓機器出現故障,這樣他們可以停下來歇一歇;在工作中“裝傻”或者故意誤解管理層的指令,以拖延工作節奏;在被監工觀察的時候假裝忙碌;幹與工作內容無關的私活,好比說在工廠裏用零件拚裝出一個玩具動物或者玩具汽車,等等等等。

這些任隨其意的摸魚就是打工人用實際行動,來宣示自己的自主性,告訴自己,自己不是螺絲釘。比如說用工廠零件拚裝玩具小汽車,這種摸魚行為用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的話說就是,用創造性的方式來張揚打工人的自主性。在摸魚、幹私活的時候,打工人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在為自己而工作,是有意識地在工作。

在當下的摸魚實踐中,有人看視頻就是為了打發時間,暫時喘口氣;有人看視頻是為了學習知識和技能,充實自己。前一種摸魚行為相對消極,後一種相對積極,但都可以把任隨其意的摸魚行為視為最小程度的反抗,反抗企業把自己看作沒有情感的工作機器。



《無能之鷹》

從老板的立場來看,摸魚行為非法,因為出賣勞動力,替老板打工意味著打工人的上班時間都歸老板支配,打工人得把上班時間盡可能轉化為工作時間。員工摸魚,是浪費老板的時間來幹自己的事兒,所以這種行為被稱為“時間偷竊”。

但是老板從來不承認,讓員工長時間加班是時間偷竊,是真正的非法。事實上,自從有了資本主義工廠,老板就在不斷偷竊工人的時間。

在工業資本主義初期的英國,資本家強迫工人工作14乃至16個小時。當手表還沒有普及的時候,資本家禁止員工戴手表進廠,不讓員工知道確切的時間。這樣他們就可以對工廠的鍾表動手腳,從工人那裏偷竊更多的時間。

在當下,老板的時間偷竊更加“人性化”,用小恩小惠讓員工自願長時間加班。比如提供免費的晚餐或者宵夜,提供下班後的專車接送服務,或者在公司設置健身房、遊戲區、休息室等等,讓員工以廠為家,不自覺地長時間加班。

在當下中國,打工人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他們的時間普遍被偷竊,但是上位者卻把這種現象叫做“福報”,叫做“奮鬥”。

當打工人沒有集體力量去對抗這種時間偷竊時,他們隻能采取摸魚的方式,來進行最小程度的反抗。

查看評論(1)

24小時熱點排行

9歲冠軍少年跳樓身亡 死因就藏在他爸爸的朋友圈裏
川普再拋震撼彈!下令哈佛大學“禁止招國際學生”
現場!美飛機墜毀住宅區 15棟房連環燒 車輛成火球
美國會議員要求三大飯店CEO停用“中國台灣”表述
記者質問收受飛機 遭川普人身攻擊“請你滾出去!”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羞辱南非總統 馬斯克扮演關鍵角色
馬斯克:中國實力不一般,大多數人並不了解
黃仁勳:幾乎無法追蹤也無法證明AI芯片走私到大陸
川普如何伏擊南非總統:播白人滅絕片 氣氛瞬間凝重
俘虜指揮官 其餘不留 俄軍接獲高層命令槍殺戰俘
“特朗普想全盤贏中國,唯獨這個戰場主動認輸”
美參院推翻加州禁售燃油車計劃 通用汽車表歡迎
法院判川普無權解散和平研究所 白宮罵“惡棍法官”
柴靜沒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邊繼續發問
得州擬立法禁止中國公民買房 華人聚州長家門口抗議
美媒爆川普改口!私下認"普丁不打算停戰"原因曝
朝鮮軍艦發生重大事故,到底是怎麽回事?
特朗普:若不在美製造iPhone 須繳納至少25%關稅
洛杉磯低收入家庭每月得千元補貼,可用於去迪士尼
中國留學生訴美國政府案重大進展,法官居然這麽做!
比特幣價格漲破11萬美元,為何再創曆史新高?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看理想 2025-05-22 20:48:13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女子警察的逆襲》

這兩年,“躺平”和“摸魚”逐漸成為許多人信奉的職場真理。

社交平台上大把帖子教社畜怎麽精神離職,輿論場談論的不再是如何升級加薪,而是如何在工位上優雅地看小說。

困在格子間的打工人,疲於奔命卻隻能拿到微薄的工資,勤勞努力卻看不到升職加薪的希望,於是“躺平”就成了讓打工人能喘口氣的救命稻草,好像在公司摸魚的十分鍾裏,職場人也能短暫地把頭探向外麵的世界,呼吸一下遙遠的新鮮空氣。

今天的文章,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行坤將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出發,解讀躺平和摸魚在什麽樣的經濟和工作境況下,演變為一種廣泛的社會心態。又在什麽意義上,躺平無罪,摸魚有理。



講述|王行坤

來源|看理想音頻節目《反思現代工作》

01

全球躺平

“躺平”在2021年被評為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如今已經成為日常詞匯。在這個詞流行之前,還有類似的表達,比如“喪”和“佛係”。

這些詞匯反映了最近十多年以來,年輕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心態,在不平等加劇、階層固化、生存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境況下,年輕人越發迷惘和無助的同時,也逐漸認清社會的運行法則,不再盲目地迷信各種成功學和心靈雞湯。

躺平的定義是相對的,對躺平的認識取決於不同的立場和視角。這種立場和視角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自於上位者,比如家長、老板和專家,他們認為人生在於奮鬥,奮鬥就是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然後盡可能地取得成功;另一類可以稱為反思者的立場和視角,這種視角更加聚焦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人生目標的追求,因此更加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不是上位者的期待。

如果有人在求職時要求準時下班,拒絕加班,拒絕單休,從上位者的視角來看,提出這種要求的人,肯定沒有奮鬥精神,ta就是想要躺平,絕不會成為好員工。因為在上位者的眼中,主動加班、每天超時工作的員工才是好員工。

但是從認同這種訴求的反思者的視角來看,拒絕加班的人恰恰是積極麵對工作和生活的人,他們可能工作更有效率,對生活也更有想法,因此跟躺平沒有任何關係。

日劇叫《我,到點下班》中,女主角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最開始她也拚命加班,但是沒過多久她的身體就出現了問題,後來她就堅持到點下班,享受生活。這在加班成風的日本無疑是離經叛道的行為。從上位者的視角來看,女主角是在躺平擺爛,不過,這部劇的主創人員和很多觀眾肯定持相反的看法。



《我,到點下班》

近幾年,間隔年(gap year)在中國年輕人中也慢慢流行起來。有些打工人想要停下來,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和人生規劃進行調整,或者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有些人把在家全職備考也稱為間隔年。

這種間隔年其實是一種積極健康的人生實踐,但是很多家長和老板會認為這是躺平,是不負責任。當這些人想要回到職場,他們大概率會受到招聘機構的質疑:“這段時間你幹什麽去了?”很多招聘機構也會把這段空檔期視為應聘者的任性躺平。簡曆上的時間斷層,是比過往工作經曆更能觸發HR敏感神經的存在。對於這樣的現狀,有網友無奈吐槽說,“我隻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十年牢才出來!”

因為躺平這個詞已經成為日常詞匯,所以反思者有時也會使用躺平來指代剛才所說的不被上位者認同的行為。雖然反思者和上位者都把某些行為稱為躺平,但他們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上位者是基本否定躺平的,而反思者則基本是理解甚至讚同躺平的。

上述行為即便可以稱為躺平,也是積極躺平,因為這些行為說明躺平者對工作和生活有積極的認知和規劃。

除了積極躺平之外,還有消極的躺平。這種躺平指的是“人在麵對壓力時,內心再無波瀾,主動放棄,不做任何反抗。‘躺平’更像是年輕人的一種解壓和調整方式,是改變不了環境便改變心態的自我解脫”。這種躺平意味著當事人對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人生也沒有什麽積極規劃,因此是消極的。

消極躺平在心理學裏也有一個稱呼,叫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個體在麵對長期壓力或者無法控製的失敗時,產生的消極心理狀態,整個人沒有了精氣神。比如,工作時出工不出力,敷衍塞責。這種躺平也就是職場中的“不敬業”狀態。生活中的消極躺平意味著放棄社會確定的目標,偏離社會時鍾,比如在家啃老,選擇隨波逐流等等。

在不平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工作境況越來越差、打工人越來越累的當下,消極躺平的現象必然會出現。而且,這種社會境況也並非中國獨有,躺平是一個全球現象。

2024年6月,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發表文章,比較中、日、韓三國的躺平現象。文章指出,據蓋洛普調查,在東亞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隻有18%的打工人敬業。大多數東亞年輕打工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躺平了。

在西方國家的年輕人當中,躺平現象出現得更早。例如在英國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尼特族”(NEET)。這個群體奉行的是三不主義:不升學、不就業、不接受就業培訓。

在2022年的美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躺平方式,叫“quiet quitting”,這個詞組的字麵意思是“靜靜地離職”,入選了2022年柯林斯年度詞語榜單。這個詞組的意思是打工人放棄工作的上進心,拒絕加班文化,隻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拒絕任何額外的工作,因此在中文世界也被翻譯為“精神離職”。根據蓋洛普2023年的調查,有一半的美國打工人都在躺平。

02

巴特爾比與三和大神

雖然全球範圍大量年輕人想躺平擺爛,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真正躺平,所以才有“躺也躺不平”的說法。大家口中的躺平擺爛更多是一種情緒發泄,很少有人會徹底失去對生活的期待。那麽徹底躺平是一種什麽體驗?

在文學史上,有一位真正的躺平大師,他就是美國小說家麥爾維爾著名短篇小說《抄寫員巴特爾比》的同名主角。巴特爾比是一位抄寫員,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1848-1853年之間。

剛進入紐約華爾街法律事務所的時候,巴特爾比勤奮能幹,但除了抄寫法律文件之外,他拒絕做其他任何事情。過了一段日子,他連抄寫工作也停了下來,每次拒絕工作的時候都會說“我寧願不”。老板最終把他解雇。

但是巴特爾比拒絕離開事務所。老板忍無可忍,隻能把公司搬遷到另外一個地方,把他留給了下一個租客。這個租客找到房東,房東則以流浪罪為名,把巴特爾比送進了監獄。在監獄裏,巴特爾比拒絕進食,不久便餓死了。



《三和人才市場》

巴特爾比是一位徹底的躺平主義者,因為他什麽都不願意做,哪怕是吃飯。這種看似消極的拒絕有一種決絕的態度,巴特爾比的躺平就是對社會秩序的徹底拒絕。

麥爾維爾在小說的最後部分告訴讀者,巴特爾比曾經在華盛頓的死信辦公室當過小職員。所謂死信,就是因為地址、姓名不清等原因而無法投遞的信件。巴特爾比的工作就是分揀無處寄送的死信,然後統一焚燒。在作者看來,沒有什麽工作比不停地分揀無處寄送的死信,更讓人絕望。巴特爾比因為工作選擇躺平,最後絕望而死。

作為文學人物,巴特爾比的行為雖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他的心態不難理解。在中國,有這樣一個邊緣群體,他們基本上做到了徹底躺平,這個群體就是“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指的是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場一帶躺平的年輕人。他們的社會身份是二代農民工,但是他們不願意進工廠打工。他們的口頭禪是:“兄弟別去!那是黑廠,我們去上網。”他們的人生哲學是,做一天,玩三天。就是指打一天的零工,做一天的日結工,拿到錢之後就去打遊戲或者閑逛。

這些零工主要包括分揀快遞、給酒店做服務員端盤子、給演唱會搭舞台、做臨時保安或者去工地幫忙,一天的報酬在一兩百塊錢左右。他們吃幾塊錢一頓的飯,睡15塊錢一晚的出租屋,把生理需求降到最低。有些人甚至以天為被,以地為席,露宿街頭,或者就睡在橋洞下,這樣連住宿的錢也省了。如此一來,就可以實現做一天、玩三天的想法。

很多三和大神因為各種原因負債累累,即便沒有欠債,他們對生活也基本失去了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在買彩票的時候。他們有時候也通過灰色或者非法手段,來獲取額外收入,比如賣血漿、給醫院試藥、出賣身份證、電話卡和銀行卡等等。他們失去了社會身份,和家人也基本斷絕聯係,成為了社會的邊緣群體。

這個群體在2017年因為網上的一篇深度報道得到廣泛關注。很多打工人讀到這篇文章之後也感到心有戚戚。有一個高讚評論說:“其實想一下,自己除了有一個可回的家和一張身份證之外,跟這些人好像也沒有本質的區別。”

2018年,日本NHK電視台以三和大神為主題,拍攝了《三和人才市場》紀錄片。



《三和人才市場》

我去過三和人才市場,近距離接觸過許多三和大神。他們躺平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首先是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乏味,最典型的就是工廠裏的流水線工作;其次,工資低,而且還經常被克扣拖欠;最後就是找工作的時候遇到黑中介,進廠後發現根本不像中介所承諾的那樣。

跟我聊天的一位大神說,他印象中的工廠是:“公司不遵守勞動法;工資押太久;公司福利差,不夠人性化;公司製度嚴,管理嚴;生產線產量過高,速度過快,辭工難。大多數企業變相規避勞動法,企業工會變成擺設。”

因為以上原因,很多人埋頭苦幹,卻得不到預期的收獲。他們得到的隻是微薄的工資,還有防不勝防的欺詐。當他們遭遇不公時,沒有機構能夠保護他們。在這種情況下,習得性無助出現了,選擇徹底躺平的人就成了三和大神。

如今的三和人才市場已經被徹底整頓,那一帶的標誌性建築也變成了“奮鬥者廣場”,沒有了三和大神活動的空間。盡管如此,三和大神這個群體並沒有消失,全國還有不少跟三和人才市場類似的場所,比如北京的馬駒橋零工市場,這些地方也存在和三和大神類似的躺平者。

無論是對基本躺平的三和大神,還是部分躺平的普通打工人,都不應該從上位者的視角去指責和批判,認為他們單純好吃懶做,不思進取,也不能認為通過言語激勵就能讓他們重燃鬥誌,因為這種視角忽視了結構性的社會問題,比如說階層固化;比如《勞動法》沒有落實,打工人的權益沒有辦法得到保障。

03

摸魚:打工人的常規操作

很多打工人無法像三和大神那樣徹底躺平,但會采用一定的方式有限躺平,比如到點下班、隻做自己分內的工作。然而,在當下的工作環境,這也很難做到。

在工作場所,老板的目的是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最為常見的手法就是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隻要參加工作,就很難做到準點下班,因為別人都在加班加點;打工人也很難說清楚哪些是你的分內工作,哪些不是,因為裁決權不在自己手裏,而是在老板手裏。

現代的企業和工作製度就是把人視為沒有情感的工作機器,巴不得讓大家每天高強度工作10個小時以上,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



《熱點》

但是人不是機器。人在工作時也需要適度休息,需要自主性,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是個人,而不是機器,於是就有了“摸魚”的需求。

從反思者的視角來看,所謂摸魚,就是人在麵對不得不從事的繁重工作時,放鬆自我、宣示自主性的一種手段。在工作場所,摸魚的表現多種多樣,比如帶薪上廁所、在茶水間和樓梯間聊天或者發呆、上網聊天或者瀏覽和工作不相關的內容、刷短視頻、玩遊戲等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摸魚是打工人的正常行為,因為專注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在長時間專注之後,腦子就轉不動了,需要自我調節。當正常的休息時間缺失,摸魚就是一種替代性的休息,是一種自我保護。

摸魚也是打工人在宣示自主性,很多人在工作場所感覺不到自主性,感到的隻是壓抑和不自由。在這種環境待久了,恐怕會讓人發瘋。因此,打工人總得做點什麽,來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是個有自主意誌的人,這就有了摸魚的現象。

德國曆史學家盧德克(Alf Lüdtke)把這種摸魚現象稱為“任隨其意”。這是一個德語詞Eigen-Sinn。這個詞的字麵意思是自己的意誌,指的是個體在麵對規訓或者權威時,展現自己自主性的固執和任性。這個詞想要強調的是,個體在高壓力、強規訓、缺乏自主的環境下,也可以摸魚任性一下,去宣示自己的尊嚴和自主性。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工廠內的工人會任隨其意,來進行摸魚行為。比如工人故意讓機器出現故障,這樣他們可以停下來歇一歇;在工作中“裝傻”或者故意誤解管理層的指令,以拖延工作節奏;在被監工觀察的時候假裝忙碌;幹與工作內容無關的私活,好比說在工廠裏用零件拚裝出一個玩具動物或者玩具汽車,等等等等。

這些任隨其意的摸魚就是打工人用實際行動,來宣示自己的自主性,告訴自己,自己不是螺絲釘。比如說用工廠零件拚裝玩具小汽車,這種摸魚行為用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的話說就是,用創造性的方式來張揚打工人的自主性。在摸魚、幹私活的時候,打工人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在為自己而工作,是有意識地在工作。

在當下的摸魚實踐中,有人看視頻就是為了打發時間,暫時喘口氣;有人看視頻是為了學習知識和技能,充實自己。前一種摸魚行為相對消極,後一種相對積極,但都可以把任隨其意的摸魚行為視為最小程度的反抗,反抗企業把自己看作沒有情感的工作機器。



《無能之鷹》

從老板的立場來看,摸魚行為非法,因為出賣勞動力,替老板打工意味著打工人的上班時間都歸老板支配,打工人得把上班時間盡可能轉化為工作時間。員工摸魚,是浪費老板的時間來幹自己的事兒,所以這種行為被稱為“時間偷竊”。

但是老板從來不承認,讓員工長時間加班是時間偷竊,是真正的非法。事實上,自從有了資本主義工廠,老板就在不斷偷竊工人的時間。

在工業資本主義初期的英國,資本家強迫工人工作14乃至16個小時。當手表還沒有普及的時候,資本家禁止員工戴手表進廠,不讓員工知道確切的時間。這樣他們就可以對工廠的鍾表動手腳,從工人那裏偷竊更多的時間。

在當下,老板的時間偷竊更加“人性化”,用小恩小惠讓員工自願長時間加班。比如提供免費的晚餐或者宵夜,提供下班後的專車接送服務,或者在公司設置健身房、遊戲區、休息室等等,讓員工以廠為家,不自覺地長時間加班。

在當下中國,打工人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他們的時間普遍被偷竊,但是上位者卻把這種現象叫做“福報”,叫做“奮鬥”。

當打工人沒有集體力量去對抗這種時間偷竊時,他們隻能采取摸魚的方式,來進行最小程度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