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從“大媽搶金”到“00後炒金”,中國三代人黃金投資潮

從“大媽搶金”到“00後炒金”,中國三代人黃金投資潮

文章來源: 鈦媒體APP 於 2025-05-22 20:00:2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在近一年來的黃金風潮中,中國市場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黃金購買熱潮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代際融合——曾經因"中國大媽"搶購黃金而聞名世界的老年群體,與肩負家庭責任的中年人,以及剛剛步入社會的00後年輕人,出奇一致地將目光投向了這一傳統避險資產。

這種跨越年齡層的投資行為,是不同世代對經濟不確定性的共同憂慮,以及對財富保值增值的相似渴望。盡管購買的都是黃金,但三代人背後的動機、策略卻大相徑庭。萬聯萬象追蹤了三位消費者,聆聽他們的黃金故事,探尋這場黃金狂熱背後的世代密碼。

01大媽的"黃金情結"

5月中旬的清晨,天剛蒙蒙亮,65歲的張大媽已經站在了城商行門口。她手裏緊緊攥著一個環保布袋,裏麵裝著她昨晚從各個角落翻出來的存折和銀行卡。這不是她第一次為買黃金起這麽早了,自從年後金價突破640元每克後,她幾乎每周都要來銀行"報到"一次。

"小張啊,今天金條什麽價?"張大媽熟絡地招呼著銀行櫃員,眼睛卻一直盯著電子屏上跳動的數字。"阿姨,今天基礎金價是770元每克,比昨天漲了9塊。金價又回來了"櫃員小張微笑著回答,手上已經開始準備購買協議。張大媽聽到這個數字,眉頭不自覺地舒展開來。

對張大媽這一代人來說,黃金不僅僅是一種投資品,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她至今記得1990年代那場通貨膨脹,當時銀行裏的存款大受損失,而鄰居李阿姨因為早年買了幾件金首飾,最終靠著變賣黃金幫兒子湊齊了大學學費。這個記憶如同烙印般刻在張大媽心裏,也成為了她日後對黃金情有獨鍾的根源。

"現在這世道,錢放在銀行裏連豬肉價都跑不贏。"張大媽一邊填寫購買單一邊念叨,"股票基金那些我又不懂,還是金子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她這次打算把到期的20萬定期存款全部換成金條,雖然兒子多次建議她分散投資,但她始終堅持自己的"黃金法則"——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

張大媽的黃金投資策略簡單而直接:隻買實物金條,存在銀行保險箱;價格跌了不慌張,越跌越買;漲到心理價位就賣出部分兌現利潤。這種看似笨拙的方法在過去幾年裏卻為她帶來了年均8%的收益,遠超同期銀行存款利率。

走出銀行時,張大媽碰到了同樣來買黃金的老鄰居王阿姨。兩位老人站在銀行門口熱烈地討論著最近的黃金走勢,交流著各家銀行的金價差異,宛如兩位華爾街交易員。

"聽說老周家閨女在深圳做金融,說這波黃金年底還能到830元呢!"王阿姨神秘兮兮地分享著"內幕消息"。張大媽點點頭,心裏盤算著下次該在什麽價位再加倉。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張大媽們依然依靠口耳相傳和小道消息做出投資決策,她們對黃金的執著源於曆史記憶。當年輕人沉迷於各種複雜的金融衍生品時,這些曆經滄桑的老人用最樸素的方式守護著自己的財富——

把一部分換成實實在在的黃金,壓在箱底,睡個安穩覺。

02黃金與中年危機

北京望京SOHO,某互聯網公司中層主管王誌強,在晚上九點半結束了一天的視頻會議。他揉了揉酸脹的眼睛,順手點開了手機上的黃金交易APP。屏幕上的曲線讓他精神一振——

國際金價開又回漲了1.2%,他一周前抄底買入的積存金已經浮盈5%。

43歲的王誌強自詡為"理性投資者",他既不像母親張大媽那樣迷信實物黃金,也不像公司裏那些90後同事熱衷於炒作虛擬貨幣。作為典型的中年中產,他的投資組合原本十分"標準":一線城市的房產、一些藍籌股、債券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

然而,2024年10月份的股市巨震,改變了他的想法。

"一周蒸發了我兩年的獎金。"王誌強回憶道,當時他的股票賬戶在5個交易日縮水了35%,而公司又傳出了裁員風聲。就在那個焦慮的周末,他偶然看到一篇關於黃金避險屬性的分析文章,第二天便去銀行開通了貴金屬賬戶。

與母親不同,王誌強更傾向於投資紙黃金和黃金ETF。他認為實物黃金存在儲存和變現的問題,而金融化的黃金產品流動性更好,也更適合他的忙碌生活節奏。"點幾下手機就能完成交易,還能設置止盈止損,這符合現代人的投資習慣。"王誌強解釋道。

但王誌強購買黃金的動機遠不止於短期獲利。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他必須考慮更多維度:人民幣匯率波動、子女留學可能麵臨的外匯管製、父母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黃金在他的資產配置中扮演著"穩定器"的角色。"我不指望黃金讓我暴富,但它能在我其他投資出問題時提供緩衝。"王誌強說。

這種"黃金平衡術"在王誌強的同齡人中頗有市場。他們組織了一個"黃金投資交流群",成員大多是35-50歲的中產階層,有企業白領、小老板、醫生和律師。群裏不傳播誇張的暴富神話,而是分享各國央行黃金儲備變動、通脹數據解讀、地緣政治對金價影響等"幹貨"。

對他們而言,黃金投資不是賭博,而是中年危機的理性緩衝器。

上個月,王誌強還嚐試了一種新型投資方式——黃金定投。每月發工資後自動買入20克黃金,無視短期波動。"這就像給未來的自己買一份保險。"王誌強說。當他向母親解釋這種投資方式時,他媽媽卻一臉不解:"金子不拿在手裏,算什麽金子?"

最近,王誌強開始關注黃金礦業股票和黃金主題基金,試圖在避險的同時獲取更高收益。但他給自己設了一條底線:黃金相關投資不超過家庭流動資產的30%。"過猶不及,黃金再好也隻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這位理性的中年人如是說。

03林小萱的"黃金社交"

"家人們!今天開箱的是周大福最新推出的流金歲月係列掛墜!"22歲的林小萱對著環形補光燈和手機鏡頭,興奮地拆開了一個精致的紅色小盒子。

她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時尚博主,在B站和抖音擁有180多萬粉絲,專門分享穿搭和美妝內容。然而最近半年,她的視頻主題逐漸從口紅眼影轉向了黃金飾品。

"這款掛墜重6.25克,設計超級有韻味,日常搭配衛衣也很有氣質!"林小萱對著鏡頭展示著那條造型精致的黃金掛墜,同時不忘補一句:"更重要的是,黃金是硬通貨啊姐妹們!比買過季就貶值的奢侈品包包劃算多了!"

林小萱代表著一批將黃金視為"時尚+投資"的年輕消費者。他們不像祖輩那樣將黃金鎖在保險箱裏,也不像父輩那樣隻關心金價的漲跌。對00後而言,黃金首先是一件可以展示的飾品,其次才是一種投資品。

這種轉變,催生了一波黃金消費的新潮流。

"我第一件金飾是去年生日買的小桃花手鏈,當時金價才510多一克。"林小萱回憶道,"沒想到戴著戴著就漲價了,現在算算還賺了。"

這種"佩戴中增值"的體驗讓她和她的粉絲們感到新奇而興奮。在她的帶動下,不少年輕女孩開始將每月購物預算的一部分用於購買黃金飾品,既滿足愛美之心,又實現了小額儲蓄。

除了實體金飾,林小萱還嚐試了各種互聯網黃金產品。這些產品允許用戶以1元起投,隨時買賣,極大降低了黃金投資的門檻。"我每天早餐省下的錢就夠買0.01克黃金了。"林小萱在一條視頻中這樣向粉絲們介紹。

更令老一輩驚訝的是,這些年輕人甚至發展出了一套"黃金社交"文化。在小紅書上,#今日金價#話題下有數十萬篇筆記;在豆瓣,"愛黃金小組"聚集了8萬多會員;就連以遊戲為主的B站,黃金開箱視頻也頻頻登上熱門。年輕人在這裏交流購買心得、分享搭配技巧、分析走勢預測...

黃金不再是壓在箱底的傳家寶,而成為了社交貨幣的一部分。

"我媽總說我買這些金飾是亂花錢。"林小萱對萬聯萬象表示"但當我告訴她我那些'小玩意兒'已經升值了40%時,她終於閉嘴了。"這種代際間的觀念碰撞每天都在發生,而黃金正成為連接不同世代的特殊紐帶。

04結語

上一個將老中青三代人集合到一起的,還是紅色精神的傳承。而本次2025年的這場黃金熱潮,如同一麵多棱鏡,折射出中國三代人麵對經濟不確定性時的價值觀交融。

三代人的黃金故事各異其趣,老年人買的是回憶,中年人買的是保障,年輕人買的則是未來。這種代際間的理解與融合,是一種默契,也是一種珍貴的財富。

如今,高盛再次重申黃金2025年底將會到達3700美元/盎司。在此形勢下,老中青三代的炒金故事仍將繼續。但也要謹記一點,黃金雖好,但投資有風險!

查看評論(4)

24小時熱點排行

9歲冠軍少年跳樓身亡 死因就藏在他爸爸的朋友圈裏
川普再拋震撼彈!下令哈佛大學“禁止招國際學生”
現場!美飛機墜毀住宅區 15棟房連環燒 車輛成火球
美國會議員要求三大飯店CEO停用“中國台灣”表述
記者質問收受飛機 遭川普人身攻擊“請你滾出去!”

24小時討論排行

馬斯克:中國實力不一般,大多數人並不了解
特朗普羞辱南非總統 馬斯克扮演關鍵角色
黃仁勳:幾乎無法追蹤也無法證明AI芯片走私到大陸
川普如何伏擊南非總統:播白人滅絕片 氣氛瞬間凝重
俘虜指揮官 其餘不留 俄軍接獲高層命令槍殺戰俘
“特朗普想全盤贏中國,唯獨這個戰場主動認輸”
美參院推翻加州禁售燃油車計劃 通用汽車表歡迎
得州擬立法禁止中國公民買房 華人聚州長家門口抗議
法院判川普無權解散和平研究所 白宮罵“惡棍法官”
柴靜沒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邊繼續發問
特朗普:若不在美製造iPhone 須繳納至少25%關稅
美媒爆川普改口!私下認"普丁不打算停戰"原因曝
朝鮮軍艦發生重大事故,到底是怎麽回事?
比特幣價格漲破11萬美元,為何再創曆史新高?
中國留學生訴美國政府案重大進展,法官居然這麽做!
洛杉磯低收入家庭每月得千元補貼,可用於去迪士尼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從“大媽搶金”到“00後炒金”,中國三代人黃金投資潮

鈦媒體APP 2025-05-22 20:00:22

在近一年來的黃金風潮中,中國市場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黃金購買熱潮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代際融合——曾經因"中國大媽"搶購黃金而聞名世界的老年群體,與肩負家庭責任的中年人,以及剛剛步入社會的00後年輕人,出奇一致地將目光投向了這一傳統避險資產。

這種跨越年齡層的投資行為,是不同世代對經濟不確定性的共同憂慮,以及對財富保值增值的相似渴望。盡管購買的都是黃金,但三代人背後的動機、策略卻大相徑庭。萬聯萬象追蹤了三位消費者,聆聽他們的黃金故事,探尋這場黃金狂熱背後的世代密碼。

01大媽的"黃金情結"

5月中旬的清晨,天剛蒙蒙亮,65歲的張大媽已經站在了城商行門口。她手裏緊緊攥著一個環保布袋,裏麵裝著她昨晚從各個角落翻出來的存折和銀行卡。這不是她第一次為買黃金起這麽早了,自從年後金價突破640元每克後,她幾乎每周都要來銀行"報到"一次。

"小張啊,今天金條什麽價?"張大媽熟絡地招呼著銀行櫃員,眼睛卻一直盯著電子屏上跳動的數字。"阿姨,今天基礎金價是770元每克,比昨天漲了9塊。金價又回來了"櫃員小張微笑著回答,手上已經開始準備購買協議。張大媽聽到這個數字,眉頭不自覺地舒展開來。

對張大媽這一代人來說,黃金不僅僅是一種投資品,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她至今記得1990年代那場通貨膨脹,當時銀行裏的存款大受損失,而鄰居李阿姨因為早年買了幾件金首飾,最終靠著變賣黃金幫兒子湊齊了大學學費。這個記憶如同烙印般刻在張大媽心裏,也成為了她日後對黃金情有獨鍾的根源。

"現在這世道,錢放在銀行裏連豬肉價都跑不贏。"張大媽一邊填寫購買單一邊念叨,"股票基金那些我又不懂,還是金子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她這次打算把到期的20萬定期存款全部換成金條,雖然兒子多次建議她分散投資,但她始終堅持自己的"黃金法則"——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

張大媽的黃金投資策略簡單而直接:隻買實物金條,存在銀行保險箱;價格跌了不慌張,越跌越買;漲到心理價位就賣出部分兌現利潤。這種看似笨拙的方法在過去幾年裏卻為她帶來了年均8%的收益,遠超同期銀行存款利率。

走出銀行時,張大媽碰到了同樣來買黃金的老鄰居王阿姨。兩位老人站在銀行門口熱烈地討論著最近的黃金走勢,交流著各家銀行的金價差異,宛如兩位華爾街交易員。

"聽說老周家閨女在深圳做金融,說這波黃金年底還能到830元呢!"王阿姨神秘兮兮地分享著"內幕消息"。張大媽點點頭,心裏盤算著下次該在什麽價位再加倉。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張大媽們依然依靠口耳相傳和小道消息做出投資決策,她們對黃金的執著源於曆史記憶。當年輕人沉迷於各種複雜的金融衍生品時,這些曆經滄桑的老人用最樸素的方式守護著自己的財富——

把一部分換成實實在在的黃金,壓在箱底,睡個安穩覺。

02黃金與中年危機

北京望京SOHO,某互聯網公司中層主管王誌強,在晚上九點半結束了一天的視頻會議。他揉了揉酸脹的眼睛,順手點開了手機上的黃金交易APP。屏幕上的曲線讓他精神一振——

國際金價開又回漲了1.2%,他一周前抄底買入的積存金已經浮盈5%。

43歲的王誌強自詡為"理性投資者",他既不像母親張大媽那樣迷信實物黃金,也不像公司裏那些90後同事熱衷於炒作虛擬貨幣。作為典型的中年中產,他的投資組合原本十分"標準":一線城市的房產、一些藍籌股、債券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

然而,2024年10月份的股市巨震,改變了他的想法。

"一周蒸發了我兩年的獎金。"王誌強回憶道,當時他的股票賬戶在5個交易日縮水了35%,而公司又傳出了裁員風聲。就在那個焦慮的周末,他偶然看到一篇關於黃金避險屬性的分析文章,第二天便去銀行開通了貴金屬賬戶。

與母親不同,王誌強更傾向於投資紙黃金和黃金ETF。他認為實物黃金存在儲存和變現的問題,而金融化的黃金產品流動性更好,也更適合他的忙碌生活節奏。"點幾下手機就能完成交易,還能設置止盈止損,這符合現代人的投資習慣。"王誌強解釋道。

但王誌強購買黃金的動機遠不止於短期獲利。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他必須考慮更多維度:人民幣匯率波動、子女留學可能麵臨的外匯管製、父母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黃金在他的資產配置中扮演著"穩定器"的角色。"我不指望黃金讓我暴富,但它能在我其他投資出問題時提供緩衝。"王誌強說。

這種"黃金平衡術"在王誌強的同齡人中頗有市場。他們組織了一個"黃金投資交流群",成員大多是35-50歲的中產階層,有企業白領、小老板、醫生和律師。群裏不傳播誇張的暴富神話,而是分享各國央行黃金儲備變動、通脹數據解讀、地緣政治對金價影響等"幹貨"。

對他們而言,黃金投資不是賭博,而是中年危機的理性緩衝器。

上個月,王誌強還嚐試了一種新型投資方式——黃金定投。每月發工資後自動買入20克黃金,無視短期波動。"這就像給未來的自己買一份保險。"王誌強說。當他向母親解釋這種投資方式時,他媽媽卻一臉不解:"金子不拿在手裏,算什麽金子?"

最近,王誌強開始關注黃金礦業股票和黃金主題基金,試圖在避險的同時獲取更高收益。但他給自己設了一條底線:黃金相關投資不超過家庭流動資產的30%。"過猶不及,黃金再好也隻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這位理性的中年人如是說。

03林小萱的"黃金社交"

"家人們!今天開箱的是周大福最新推出的流金歲月係列掛墜!"22歲的林小萱對著環形補光燈和手機鏡頭,興奮地拆開了一個精致的紅色小盒子。

她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時尚博主,在B站和抖音擁有180多萬粉絲,專門分享穿搭和美妝內容。然而最近半年,她的視頻主題逐漸從口紅眼影轉向了黃金飾品。

"這款掛墜重6.25克,設計超級有韻味,日常搭配衛衣也很有氣質!"林小萱對著鏡頭展示著那條造型精致的黃金掛墜,同時不忘補一句:"更重要的是,黃金是硬通貨啊姐妹們!比買過季就貶值的奢侈品包包劃算多了!"

林小萱代表著一批將黃金視為"時尚+投資"的年輕消費者。他們不像祖輩那樣將黃金鎖在保險箱裏,也不像父輩那樣隻關心金價的漲跌。對00後而言,黃金首先是一件可以展示的飾品,其次才是一種投資品。

這種轉變,催生了一波黃金消費的新潮流。

"我第一件金飾是去年生日買的小桃花手鏈,當時金價才510多一克。"林小萱回憶道,"沒想到戴著戴著就漲價了,現在算算還賺了。"

這種"佩戴中增值"的體驗讓她和她的粉絲們感到新奇而興奮。在她的帶動下,不少年輕女孩開始將每月購物預算的一部分用於購買黃金飾品,既滿足愛美之心,又實現了小額儲蓄。

除了實體金飾,林小萱還嚐試了各種互聯網黃金產品。這些產品允許用戶以1元起投,隨時買賣,極大降低了黃金投資的門檻。"我每天早餐省下的錢就夠買0.01克黃金了。"林小萱在一條視頻中這樣向粉絲們介紹。

更令老一輩驚訝的是,這些年輕人甚至發展出了一套"黃金社交"文化。在小紅書上,#今日金價#話題下有數十萬篇筆記;在豆瓣,"愛黃金小組"聚集了8萬多會員;就連以遊戲為主的B站,黃金開箱視頻也頻頻登上熱門。年輕人在這裏交流購買心得、分享搭配技巧、分析走勢預測...

黃金不再是壓在箱底的傳家寶,而成為了社交貨幣的一部分。

"我媽總說我買這些金飾是亂花錢。"林小萱對萬聯萬象表示"但當我告訴她我那些'小玩意兒'已經升值了40%時,她終於閉嘴了。"這種代際間的觀念碰撞每天都在發生,而黃金正成為連接不同世代的特殊紐帶。

04結語

上一個將老中青三代人集合到一起的,還是紅色精神的傳承。而本次2025年的這場黃金熱潮,如同一麵多棱鏡,折射出中國三代人麵對經濟不確定性時的價值觀交融。

三代人的黃金故事各異其趣,老年人買的是回憶,中年人買的是保障,年輕人買的則是未來。這種代際間的理解與融合,是一種默契,也是一種珍貴的財富。

如今,高盛再次重申黃金2025年底將會到達3700美元/盎司。在此形勢下,老中青三代的炒金故事仍將繼續。但也要謹記一點,黃金雖好,但投資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