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頭牛讓你看到的第一眼就想到施瓦辛格,它多半是頭比利時藍牛。
你馬上就會懷疑,這種擁有如此巨大健碩身形的魔鬼筋肉牛,一定在健身房擼過好幾個月鐵。
許多人第一次看見比利時藍牛的時候都嚇壞了。
身高可達6英尺4英寸,體重1200公斤。
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肌肉,普通牛在它麵前就等於姚明旁邊站了個敬明。
看到一坨坨撕裂皮膚的巨大肌肉,很難不讓人相信這種動物服用了類固醇。
但其實它們的肌肉來自遺傳學,而非藥物。
比利時藍牛是由於基因突變才變成如今這幅牛逼樣,跟虐待動物沒什麽關係。
人類傳統的健美運動使用合成代謝類固醇來模擬睾丸激素,並增加蛋白質合成與肌肉生長。
而比利時藍牛隻吃普通飼料,每天隻是吃飯和睡覺。
也不練舉重,但堪稱動物界的健美冠軍絕對毫無爭議。
從每個角度看過去,它們都是一堵肉做的大壩。
如山巒般起伏的肌肉群,把牛皮都要擠爆了,一看就不好惹,應該也不怎麽好吃。
就像沒人會認為那些鎂光燈下被橄欖油醃製過的死肉有多可口。
如果這麽想,你可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比利時藍牛以極為溫順和鎮定的氣質著稱。
而且除了提供牛肉供人類食用外,它們幾乎沒有任何存在目的。
在歐洲,這種牛意味著高質量的牛排。
1807年,比利時發現了一種牛,它的肌肉非常大,脂肪卻很少。
有人就把它進行了品係繁殖,直到讓這種肌肉發達的特征成為其所有成員的自然遺傳狀況。
後來的基因測試表明,基因突變造成比利時藍牛關閉了肌肉生長抑製素蛋白。
肌生長抑製素蛋白被身體用來抑製肌肉的生長和發育。
如果沒有它,肌肉的生長將比正常情況大得多。
這種牛的成長非常快,每天能長1.6公斤。
由於存在大量較小的肌肉纖維,比利時藍牛的肉質地致密,結締組織的百分比更低。
脂肪含量比別的牛低2至3倍,具有所有牛中最不飽和的脂肪酸。
嫩度是一等一的,就連烹飪時間也比普通牛肉少1/3。
一頭比利時藍牛在出售時,通常能賺到2000到3000歐元的利潤。
你一定以為養這種牛象征著賺大錢。
但比利時的50萬頭牛中隻有不到100頭純種藍牛。
繁殖和飼養比利時藍牛的經濟性尚無定論。
因為它們對濃縮飼料的新陳代謝需求很大。
在大多數情況下,較慢的脂肪沉積速度會導致宰殺延遲,這意味著維護成本增加。
雖然它們長得比熊還粗壯,但其實隻是個虛架子。
根本無法單獨在野外的惡劣環境中成長,因此還需要更成熟的管理。
成年藍牛是大肌霸,胎兒藍牛的肌肉組織也是普通牛的兩倍。
因此牛逼再大的母牛也可能遭遇難產。
小牛出生的體重和寬度都增加了,使分娩困難得多。
懷孕的比利時藍牛經常有嚴重的出生並發症,90%的媽媽需要剖腹產,許多母牛和小牛在分娩時死亡。
存活下來的小牛有時仍會因為心髒突然停止運轉,在48小時內死亡。
由於這些那些原因,養這種牛的成本和工作量都比養別的牛高得多。
從經濟意義上說,比利時藍牛的整體生產效率不能說很令人滿意。
藍牛並不是唯一具有這種突變的動物。
有些狗、羊甚至人,都天生患有肌生長抑製素缺乏症。
我們都知道,很多事情適可而止就好,頂過頭了反而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