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羅伯特·普雷沃斯特樞機主教(Cardinal Robert Prevost)當選為教皇利奧十四世(Pope Leo XIV),樞機主教團向世界發出了明確信號:將延續前任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的改革議程。
然而,即使利奧以比方濟各更為沉靜、自律的氣質而聞名,那些在前任教皇任內激蕩整個天主教世界的保守陣營不滿情緒,極可能在這位史上首位美籍教宗的領導下持續蔓延。
教會傳統主義者(traditionalists)——尤以美國為主要基地,亦是反方濟各勢力的核心發源地——殷切期盼新任教宗能遏製乃至徹底扭轉方濟各為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教會而推行的諸多變革舉措。這些變革所指向的教會模式是權威分散化、話語權普惠化的全新教會架構。
方濟各推動這些改革的首選機製帶有一點教會專業術語:共議性(synodality)。這一術語雖常被引用但鮮為人知,指的是教會領導人和成員聚集討論和辯論緊迫議題的過程。
在方濟各的神學視域中,‘共議性’(synodality)概念指涉一種全新教會對話機製:將主教團成員與平信徒(laity)、女性與青年代表——以及教宗本人——置於同一話語平台,以平等身份共同審視那些在傳統教會治理模式下被禁止討論的議題,更遑論探尋其解決方案。然而,教會保守主義陣營從方濟各對’共議性’的此種詮釋中,辨識出一種本質性教義偏離(doctrinal deviation),認為這一理念在信徒群體中製造了神學認知混亂與信仰準則模糊化。
批評者們認為,這是一種操縱性地改變教會的手段。保守派在選舉前期強化了其言論攻勢,明確表示若樞機主教團不能推選出一位更合其心意的教皇——這些要求被委婉地包裝為需要"團結"和"明確"——教會可能麵臨分裂。但樞機主教們明確表示,他們不會向這種喧鬧者的否決權屈服。
當利奧在周四當選後隨即出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陽台上時,他以其特有的從容方式告訴歡呼的人群:"我們希望成為一個共議性的教會。"你幾乎能聽到反對陣營泄氣的聲音。
利奧很可能比方濟各更為含蓄,並會盡力與持不同意見者和解。但據各方觀察,他的決心極為堅定。
如果他確實邁向方濟各開啟的改革之門,那麽他與傳統主義者達成的任何和解能持續多久將是未知數。
利奧通常保持低調,但他曾明確表示,改革是其教會願景的核心。
"我們不能躲在一個今日已失去意義的權威概念背後,"他在接受梵蒂岡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擁有的權威是為了服務,為了陪伴神父,為了成為牧者和教師。"
他也活躍於社交媒體,在X平台上分享過一篇題為"JD萬斯錯了:耶穌不要求我們對他人的愛進行排序"的文章。他選擇了利奧十三世的名號,這位19世紀末的教皇的教導奠定了現代天主教社會正義教義的基礎。
在這些緊張關係核心的根本問題,也是近一個世紀來激化天主教辯論的議題是變革:教會中什麽可以改變,如何改變,以及變革是否會破壞信仰存續,撕裂這個擁有近14億成員的龐大信眾群體。
無論是關於誰可獲授聖職,誰可講道,誰可接受祝福,誰可領受聖體聖事的問題,變革——或者教會更傾向稱之為"發展"——幾乎是每一個爭議的底層基礎。現實是,教會始終在變化,且從未停止變化。
有時教會在奴隸製、宗教自由或高利貸等問題上的立場發生變化;其他時候則是教會實踐的轉變,如允許女性和女孩擔任祭壇服務員和讀經員——這曾被禁止,如今卻是常見實踐。
然而,天主教會對其表麵不變性(apparent immutability)的極度強調,使其傾向於采用法德裔教會史學家邁克爾·西沃爾德(Michael Seewald)所命名的’創新隱蔽機製’(concealment of innovation)。誠如教廷內部流傳的一則專業諧語所揭示:當梵蒂岡文獻以’如教會一貫所教導’(as the church has always taught)作為開篇時,此即暗示一項實質性變革即將提出。此中辯證法在於:變革實為傳統連續性(continuity)之組成要素。正如耶穌會教會史學家約翰·奧馬利(John O’Malley)所精確論述:‘有時,變革恰恰是為維係對傳統忠誠所必需采取的措施。從這個意義上說,變革機製自教會伊始便內在運行於其結構之中。’”
方濟各教宗的改革路徑並非通過直接重構教會製度體係——確切而言,諸多教會革新派(church progressives)對其在女性教職地位提升及同性傾向者牧靈接納等核心議題上的有限推進表示深切失望。實則,方濟各采取的策略是公開確認教會實踐已發生實質性演變,教義爭議與神學辯論早已存在於教會肌理之中。他所啟動的’共議性進程’(synodal process)本質上是一種教會學調和機製,旨在彌合地方教會實踐現實與梵蒂岡教義規範文獻之間的結構性張力。
這一進程爭議重重,麵臨諸多阻礙,但其設計初衷是超越任何單一教皇的任期。69歲的利奧很可能將有相當長的在位期,可進一步製度化方濟各開創的進程。天主教保守派可能麵臨一場持久戰。
事態發展不必如此。備受尊敬的正統思想家如本篤十六世教皇(Pope Benedict XVI)已詳細闡述教會如何變革與改革:通過"不同層次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正如他2005年對羅馬教廷官員的演講所言。保守派需要領悟分歧乃至異議的價值。在之前更符合其意識形態的教皇領導下,天主教右翼曾要求信眾嚴守教皇宣言,否則即被視為"不良"天主教徒。如今他們身處由其不認同的教皇領導的教會中,陷入自設的邏輯困境:若異議為錯,則教皇必為不良天主教徒。這是一個深刻的悖論。
保守派麵對未來可學習的另一課是多樣性的價值。在當今政治氛圍中,這是一個負荷沉重的術語,但在一個特質非凡、結構複雜的全球性教會語境下,擁抱多樣性是教會成長並保持統一的唯一路徑。
"教會的合一是基督所願;一種合一並非意味單一,而是多樣性中的堅定深邃共融,"喬瓦尼·巴蒂斯塔·雷樞機(Cardinal Giovanni Battista Re)——他絕非進步主義者——本周在樞機主教團進入西斯廷教堂投票前的彌撒講道中如是說。
這就是方法,從古至今皆然。"要凡事察驗,持守善美,"聖保羅告誡帖撒羅尼迦人。此道對早期教會行之有效,而在當今部落化與極化的世界中,沒有比一個在表達形式上比往昔更加多元但在心靈與思想上仍然團結的全球教會,能提供更為有力的見證。
大衛·吉布森(David Gibson)是福德漢姆大學宗教與文化中心主任,作為記者報道梵蒂岡四十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