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奉陪到底”的底氣 貿易戰,中國為何“不跪”?

習近平“奉陪到底”的底氣 貿易戰,中國為何“不跪”?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認為,早在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中國就已開始對貿易戰進行準備,這給了習近平“奉陪到底”的底氣。奔馳、大眾和寶馬等三大德國車企在華營銷業績均直線下滑,《商報》疾呼,絕不能讓這種局麵持續下去。

《新蘇黎世報》發表客座評論指出,從政治戰略層麵來看,北京已經吸取特朗普第一個總統任期的經驗教訓,並為貿易戰的延續做好了準備。從2018年至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已從19.2%下降至14.7%。這篇題為《特朗普為何無法讓習近平屈服》的評論寫道:

“習近平似乎決心已定,要正麵迎戰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畢竟這是涉及世界兩大經濟體的一場較量,習近平必須擺出強勢姿態。但這並非全部原因,更重要的是,在這場博弈中,北京也確實占據優勢。中國宣布對關鍵礦產資源、稀土以及專用磁鐵實施出口限製,就已經讓華盛頓充分意識到,到底是誰掌控著供應鏈的源頭。

也正因為如此,特朗普作出了讓步,對包含稀土材料的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的進口網開一麵。為保全麵子,特朗普美其名曰‘臨時措施’。北京對此則反應審慎,稱其為‘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小步’。智能手機成為關注焦點也不足為怪,畢竟蘋果手機是在中國生產的。正如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一次采訪中所說的那樣,中國在蘋果手機的生產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這並非因為中國工人便宜,而恰恰相反,是因為那裏有大量受過良好培訓的技術工人。特朗普將這樣的生產線遷回美國的願望並不現實,因為目前既缺乏相應的基礎設施,也缺少勝任這些複雜技術的美國工人。

除此之外,中國還持有超過75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如果習近平決定拋售這些債券,將動搖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信用,並導致美國國債利息的大幅上升。

從長遠來看,這甚至可能促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為了追求多元化而遠離美元,這也正是習近平長期目標之一:去美元化。如果美元失去了在全球經濟和金融體係中的核心角色,那麽美國的霸權地位也將隨之終結。畢竟,美國之所以能不斷擴大債務規模,正是因為美元是全球的主導貨幣。 ”

《新蘇黎世報》這篇客座評論的作者Alexander Görlach指出,中美之爭同時也是一場意識形態層麵的競爭:

“習近平上台伊始,就在所謂‘九號文件’中闡述了他對世界地緣政治未來格局的看法。他認為必須堅決抵製西方的自由民主、個人自由、新聞自由以及法治。在他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願景之下,13年後的今天,中國正在演變成為一個實施高度技術化監控的國家。

對習近平來說,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毛澤東時代社會改造的延續。得益於這些社會改造,中國在短短半個世紀內大幅降低了文盲率,並通過公共醫療體係將中國人的壽命預期從30歲提高到了70歲,而實現這一目標英國用了100年。北京相信時間將改變一切,因為特朗普帶給美國的政治與經濟損害是短期內無法修複的。特朗普正在削弱法治和民主製度,打壓媒體和大學,縱容對少數族群的歧視。他的所作所為越來越接近俄羅斯和中國的專製政權。

如果美國的民主製度真的走向終結,那麽習近平也就夢想成真了。”

對於寶馬、奔馳和大眾等德國三大車企來說,今年可謂開年不利,第一季度淨利潤跌幅高達37%。《商報》發表評論稱,德國汽車工業必須製定B計劃:

 “在中國,消費者青睞的是高度聯網、性價比優異的‘輪胎上的電腦’,而這一領域恰恰是德國車企的軟肋所在。更糟的是,就連豪華款傳統燃油車,如奔馳S級、寶馬7係和奧迪A8,在中國的銷售也在每況愈下。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受到打擊將不僅僅局限於德國車企,汽車大國德國迄今為止的生存保障也將受到威脅。畢竟隻有生產那些價格超過10萬歐元的高端車型,才能吃得消德國本土每輛車3300美元的人力成本,相比之下,中國車企的平均人力成本僅為每輛6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