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廣為流傳的網絡圖片,以諷刺性語言梳理出中國貪官如何“悄悄收錢”的多種路徑,引發輿論關注。這張圖片將腐敗行為按“低、中、高”三個層次分類,呈現了從紅包回扣到海外資本操作的演變過程,凸顯權力尋租在中國不同官階間的結構性特征。據知情人士披露,目前官場行賄手法已到中紀委一時難以查核的隱蔽程度。【官場腐敗“分層化”】
—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May 8, 2025
【知情者:腐敗更隱蔽 中紀委難查核】… pic.twitter.com/SKivR9MlAh
近日,一張題為《貪官都是怎麽悄悄收錢的》的圖文內容在社交平台微信群內迅速傳播。圖片以類“經驗總結”的方式,用三段結構化內容概括了中國貪腐生態中常見的“隱秘金流”路徑。盡管語言表述帶有明顯的諷刺意味,但其中所描繪的情景卻有著令人不寒而栗的現實影射。
在被稱作“低層次”的收錢手法中,貪官往往通過傳統的回扣、禮金、貴金屬轉贈、團購卡、茶葉禮盒等方式實現權錢交易。這些手段雖不高級,卻因隱蔽性強、操作頻繁而仍被廣泛采用。
基層官員權小送禮者少相對“廉潔”
上海居民甄先生本周四(8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采訪時說,基層官員權力有限,受賄程度相比高官不算嚴重:“基層幹部權力越小,送禮的人越少。一般送禮都給比較有權力的人,比如你想獲得好的工作,比如在居委會,你要停車,就要送上任的領導禮物,你要向上升職,肯定要送禮。包括在軍隊裏,你要當班長,送禮多少,當排長要送多少,級別越高,送禮越貴,送錢送禮品,都有。”
在被稱作“低層次”的收錢方式中,圖中列舉的現金紅包、招標回扣、購物卡等,均是紀委通報中最為常見的貪腐模式。比如,原四川省甘孜州政協副主席李興華便被查出接受企業主贈送的超市卡、購物卡、高檔茶葉和名酒。這些禮品多數通過節假日拜訪、單位集體采購“變相分發”形式完成,隱蔽而日常。
圖中提及的“茶葉禮品店”則讓人聯想到中國官媒曾經報道,原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案。秦長期與地方富商交往密切,多次以“茶葉”“收藏品”為名接受巨額財物,包裝手法日益精致,金額卻數百萬計。
中層官員收禮被“合法化”
到了“中層次”,腐敗手法則表現為與教育資源、股權利益綁定。例如:通過設立獎學金名義為官員子女保送名校,或在企業上市前將股份分配給特定親屬,再在高估值階段套現。這類行為更加注重“合法”外衣,實質上卻是利用政策便利或內幕信息謀取私利。例如,2022年落馬的湖北省原副省長曹廣晶,其子在地方某能源企業持有股權,該企業後在當地政策支持下高速發展。
對此,不願公開全名的甄先生說:“高官收禮品可以通過律師谘詢事務所,開谘詢費、服務費等,變相收禮。”
另一起典型是被判處無期徒刑的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案。其子劉德成曾先後在多家企業擔任董事,其公司在多項能源審批中獲利頗豐,外界普遍質疑其“身份便利”背景。而所謂的“獎學金保送”“房產贈與”之類故事,在多起官員受審過程中屢屢浮現,例如將國外房產登記在他人名下,以逃避財產申報製度。檢方指控,劉鐵男在擔任有關職務期間,收受他人的錢款、汽車等物,總涉案值高達3500餘萬元。
長期在廣東的社會觀察人士李芳林告訴記者,中國官場送禮方式五花八門,有底層、中層、高層還有“層外層”:“中國人的所謂玄學、道家,所謂智慧送禮,有的路徑讓人看不見摸不著,總之就能達到目的。中國體製是一個逆淘汰體製,不僅是官員受賄那麽簡單,受賄僅僅是物質層麵,他(官員受賄)要你從內心理會他的真諦,而且要外人看不出來,就是讓你(官員)知道我是你的人,絕不是你給多少錢的概念,給人給資源。”
最引人關注的是“高層次”段落的描述。圖中指出,一些高級權貴已將洗錢、變現、避稅等手段通過海外殼公司、離岸賬戶和藝術品拍賣等方式操作完成。例如投資影視作品、操作虛擬貨幣、頻繁出入澳門賭場,甚至利用清代瓷器拍賣完成跨境資產轉移。其複雜程度遠非一般紀檢手段能輕易察覺。
高官貪腐更隱蔽 中紀委查案麵臨難題
湖北省一位曾經從事房地產業的人士彭先生對本台披露“層外層”貪腐行為,即使中共中紀委也很難在短期內找到高官貪腐證據。他說,高官已經停止收取現金和財物,即使聚餐也是官員親自埋單:“不收你的錢也不收你的房子,什麽禮品都不收,但當你(十幾年)退休以後,你有一份資產由代持人轉到你的名下,從你親戚的名下劃給你,他現在不收你錢,你(外人)看不見他收了房產等賄賂,他什麽都不要。他周邊代持財產的也不一定是他的親戚,但是他非常信任的人,沒辦法查。我跟高級別的金融界的領導幹部吃飯,連賬單都不要你付,都是他們自己埋單。他說‘我埋單好’,他還說他埋單好。”
彭先生說,這張網絡圖片雖然無法作為法律證據,但卻具有一定的社會觀察價值。它不僅呈現出貪腐行為從粗放到精致、從地氣到金融的“演化路徑”,也揭示了製度漏洞如何被“技術型貪腐”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