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市場人士表示,投資者有充分理由對過去幾天全球貨幣市場的劇烈波動感到擔憂。
自2022年底以來,Eurizon SLJ Capital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席首席投資官斯蒂芬·詹(Stephen Jen)一直警告稱,美元可能會麵臨突然而無序的貶值,他將這種情形比作“雪崩”。
他認為,這一時刻可能終於來臨。在周三報告中,詹與聯名作者喬安娜·弗雷雷表示,新台幣和其他亞洲貨幣價值的突然飆升,可能預示著美元將迎來更大規模的拋售。
他們在報告中寫道:“我們依然認為,投資者遭遇美元非線性拋售而措手不及的風險正在持續上升。上周新台幣的大幅貶值就是一個例子。我們預測,還會有其他貨幣出現類似情況。”
在詹和弗雷雷看來,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的貿易夥伴積累了大量美元及美元計價資產,地緣政治格局變化、利差擴大或其他因素,可以會推動他們拋售這些。
他們估算,中國大陸、台灣、馬來西亞、越南和其他主要亞洲出口國,持有的高風險美元資產總額已超過2.5萬億美元,且這一數字近來每年增長約5000億美元。詹表示,其中一部分資金被停放在不包含在國際投資流動數據中的高流動性貨幣市場工具中。
下圖顯示,自2020年初以來,主要亞洲出口國與美國之間積累的貿易順差總額。

數據顯示,美元麵臨的“雪崩”風險最大來源於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中國大陸和越南。如果這些國家的出口商即使隻拋售一部分美元儲備,也可能導致美元大幅貶值。
詹表示,這一風險還因為市場參與者知道美元被高估而加劇,這可能促使他們在美元繼續走弱時迅速撤離。
詹和弗雷雷表示:“如果美元走軟、美聯儲降息、中國出現周期性反彈,那麽美元流動性儲備的過剩將變得極為危險。”
雖然美聯儲在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結束後周三預計不會降息,但市場對2025年累計降息75個基點的預期正在升溫。
另一個擔憂是,特朗普的貿易議程可能促使外國當局減少美元儲備。然而,外國央行持有的全球美元儲備已連續多年下降,投資者迄今尚未看到外國投資者大幅削減其美國債券持倉的明確跡象。
詹認為,目前最大的脆弱點是中國大陸。自2024年初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在緊密管控人民幣,以保持兌美元保持穩定。盡管美元相對大多數貨幣已走弱。ICE美國美元指數自年初以來已下跌超過8%,最近99.45附近,略高於上個月創下的三年低點。
詹和弗雷雷擔心,如果美聯儲恢複降息,或美國財政部再次指控中國操縱匯率,北京可能允許人民幣升值。在特朗普首次執政期間,華盛頓曾短暫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後於2020年正式取消這個認定。這可能成為引發美元“雪崩”的導火索。
但正如真正的雪崩一樣,預測到底是什麽觸發了變動非常困難。詹及其團隊表示,目前他們隻能觀望等待。
詹曾在摩根士丹利擔詹貨幣研究主管,並提出“美元微笑”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當美國經濟強勁或全球經濟低迷時,美元往往會升值。
在截至周一的兩天時間裏,美元兌新台幣下跌超過9%。據道瓊斯市場數據,這是一對貨幣自至少2007年以來最大單次波動。其他亞洲貨幣,如韓元,也大幅上漲,盡管幅度不如新台幣。
周三市場趨於平靜,新台幣和其他貨幣有所回落。但此前的迅猛和意外上漲,再次引發了外資是否在拋售美元計價資產的猜測。
並非所有人都像詹和弗雷雷那樣擔憂。巴克萊分析師團隊認為,新台幣的走勢可能已被高估,建議客戶做空。他們否認了美元疲軟將迫使台灣壽險公司拋售美元計價資產的說法。
巴克萊團隊表示:“我們認為,強製性減倉不太可能,因為壽險公司會避免實際虧損——就像2022年那樣,當時美聯儲加息對他們的美元債券投資構成壓力。”
當然,當時美元走強,幫助投資者在本幣計價下對衝了部分損失。
盡管如此,德意誌銀行的分析師似乎發現了一些拋售跡象。團隊新開發的一項追蹤工具顯示,台灣地區的ETF在周一拋售了美國固定收益資產。(市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