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術論文“男性的婦科病”話題引發關注。有網友注意到,福建省人民醫院兩婦科醫生在2018年發布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論文中,引用的兩組患者數據,存在高比例的男性患者。
網傳信息——
“子宮內膜異位症”論文:病患超半數為男性?
網傳信息顯示,該論文名為《腹腔鏡聯合GnRH-a對不孕伴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療效》,作者為福建省人民醫院婦科醫生韓某龍和王某紅。
內文中提及,他們收集了兩組子宮內膜異位症(EMT)患者,一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最大的45歲,年齡最小的21歲,平均年齡(29.12±2.21)歲;同期手術後應用GnRHa治療為聯合組(n=60)”,另一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最大的44歲,年齡最小的22歲,平均年齡(30.12±2.13)歲,所有患者均隨訪1年。”
此外,該論文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體以外部位而引起的一種病變,
主要以疼痛和不孕為主要特征,不孕發生率高達40%~60%,是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注意到,這兩組數據中,男性占比均超過50%。
相關方回應——
爭議論文已無法直接顯示,需知網搜索下載
該院婦科:有這兩名醫生,建議找本人了解
5月6日,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查詢發現,該論文發布於《中外醫療》期刊,發布時間為2018年。該期刊主辦單位為,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紀聯合創新(北京)醫藥科學研究院。目前,該論文頁麵已不存在。
通過知網,記者搜索到了該論文,確有提及男性患者,兩組數據共有64名男性患者,36名女性患者。
論文中的“方法”為,“100例患者均在經淨後3至7天進行全身麻醉下的宮腹腔鏡手術,下腹三點式切口,
CO2形成氣腹。鏡下全麵檢查盆腔各器官和腹膜表麵,術中行卵巢囊腫剔除術/粘連分離術異位病灶電凝術/輸卵管整形術,
傘端閉鎖者行卵巢管造口術, 術畢行輸卵管亞甲藍通液試驗,了解輸卵管通暢情況。通過手術治療,
盡可能恢複盆腔各器官的正常形態及互相間的解剖關係。常規生理鹽水100ml衝洗盆腔。
術後根據患者意願決定是否使用取得Gn RH-a治療, 同意使用Gn RH-a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後,
於術後月經來潮第1天開始皮下注射Gn RH-a類藥 (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3.75mg,國藥準字:H20093852) 。每28d1次,
共3針。所有患者治療後6個月及1年複查B超、CA125水平, 隨訪觀察在治療1年內的複發情況、受孕情況。”
對此,記者聯係到福建省人民醫院婦科,工作人員說,韓某龍、王某紅係他們科室的大夫,論文相關的事她不清楚,建議等醫生坐診時,現場詢問當事醫生。
公開資料——
王某紅為醫學博士,省三甲醫院主任醫師
已發表SCI論文及國家級、省級論文數十篇
福建省人民醫院官網顯示,該院係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複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院。現有職工1900多人,其中衛技人員1700多人,高級專業技術及高學曆人員600多人,國醫大師1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9名,全國名中醫2名,福建省名中醫15名。
王某紅為醫學博士,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吳熙國家級名老中醫工作室負責人,福建省婦科微創與整合盆底研究中心負責人,福建省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師承指導老師。
長期從事婦科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擅長婦科良惡性疾病的宮腹腔鏡等微創手術,及中西醫結合診治婦科疾病。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課題、省級課題、多項廳級及校級科研課題,已發表SCI論文及國家級、省級論文數十篇。參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國家規劃教材、《中華婦產科學》第二版,出版專著五部,獲省部級科技獎三項等。
業內專家——
子宮內膜異位症係女性特有的疾病,極少發病於男性
5月6日,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聯係到一位在陝西婦科領域從業多年的專家,她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在男性患者身上的可能性極低,它本身就是女性特有的病,在女性激素水平的作用下,才會出現。
“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心髒中沒有發現過,在女性的腦、肺、腎、脊柱、骨骼等部位都有可能出現。”該專家舉例道,有些特殊病例,病人脊柱上發現一個包塊,而且具有時間性,“如果它在子宮肌壁間,會引起痛經,可在其他地方,它不一定會痛經。”“隨著它的增大,就會出現壓迫症狀,手術後送檢,有時才發現居然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導致不孕,且在不同部位會導致不同的後果。”該專家解釋道。
另一位醫學專業人員表示,兩性在親密接觸過程中,男性有可能被種植,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症,這是極少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