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ip地址為湖北的博主@多多釣魚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的是自己釣魚時候意外發現的情況,該視頻的配文是:“它經曆的,我真的無法形容,評論區交給網友吧。”文案中的這個“它”的經曆如果我們代入進去,確實是非常的絕望,難怪博主在視頻的開頭還打字寫上了“恐懼絕望重生!”
視頻中可以看到,鏡頭聚焦在河麵上,一團白色的東西正在往河岸邊飄。隨著鏡頭的拉近,我們會發現那居然是7條被魚鉤穿過魚嘴,然後拴在一起的白鰱!顯然是有人釣到了它們,將它們給控製在了一起。
博主用杆子將這些白鰱勾到岸邊,它們的眼睛都已經發白,顯然是已經死一段時間了。正當博主惋惜的時候,他突然發現其中一隻白鰱扭動了一下身子,居然還有一隻存活著!博主於是果斷用小剪刀剪掉拴著它的魚線,想要給它一條生路。
這條魚被解放後,可能一時還沒從恍惚中恢複過來,也可能是本身情況已經不太好了,它側躺在淺水中隻是微微的掙紮。博主用竿子推動其遊向深水。這條白鰱終於意識到自己自由了,當它遊到足以擺正身體的水深後,突然就爆發了活力,扭動著尾巴,留下了一小波漣漪後就消失在了水中。
有網友帶入了自己了,他在評論區說:“想象一下幾天和同類屍體綁在一起,然後解脫的感覺。”對於那條白鰱來說,突然重獲新生的感覺可能就跟你在年齡限製的最後一年考上公務員的感受一樣吧,隻是你沒考上也不至於死。
很多的網友理所當然地在評論區開始指責造成這個情況的元凶,也就是釣起這些白鰱並將它們拴在一起的人。他們表示應該取舍有度,需要的魚就帶回家去,不需要就放生,像這樣拴著讓魚漂流,純粹是虐待行為。
不過也有一小部分網友認為這應該不是元凶故意想折磨這些魚,應該是他將漁獲放在水中,準備釣魚結束帶走,結果被搞砸,這些魚被水流衝走了。有個網友就表示:“上遊有位傷心人。”
不過即使情況確實如此,元凶還是會飽受詬病,因為他釣上來的這些白鰱體型都挺小的,就是俗稱的“小奶鰱”。老話說“白鰱吃大不吃小”,人們認為白鰱要個頭大的才好吃,一般至少要7~8斤以上的白鰱才對頭,如果是養殖的個體大小,那在3~5斤為最佳。
主要是太小的甚至還是幼體,就算是其他的魚類,釣魚人一般也會放掉幼體,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而這些被串在一起的白鰱估摸著單條連2斤都沒有,抓小魚確實是有點破壞生態了。
評論區還有網友表示很多人都不太愛釣白鰱,這雖然不是普通共識,但似乎讚同的人不少,這又是為什麽?
不太愛釣白鰱
白鰱的學名其實就一個字: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它是鯉形目鯉科鰱屬的大型魚類,時常有幾十斤的個體被釣友釣獲的記錄。白鰱是中國淡水四大家魚之一,我國各地均廣泛分布並養殖。
因為數量多,而且養殖技術成熟,因此許多地區將白鰱視為“廉價魚”或“飼料魚”,認為其經濟價值低。在味道上,白鰱也有些讓人嫌棄,除了魚頭來剁椒非常好料外,很多人認為它們的肉質較鬆散,土腥味較重,其口感不如鱅魚、鯽魚等其他常見魚類。雖然我不這麽覺得,可能我比較好養活吧。
我覺得一些釣魚人不愛釣白鰱,主要還是因為白鰱被認為是“淡水生態工程師”,它們對淨化水質的貢獻很高,很多地區都曾用白鰱來處理水質問題。
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以一條5斤重的白鰱為標準,它一生中能淨化45克氮、9克磷,相當於將330立方米富營養化水體淨化至安全標準。著名的太湖,就是每年都會退水,很多魚擱淺的那個太湖,管理方曾用放養白鰱來解決富營養化問題,多年的實踐顯示,白鰱使藻類生物量減少50%,治理成本下降35%。
千島湖也有類似案例,在那邊的監測數據顯示,白鰱種群將水體透明度從1.2米提升至4.5米,沉水植物覆蓋率五年內增長9倍。
效果好,省錢,而且這些被放養的白鰱還能拿去賣。使得白鰱成為了各地治理水質的時候的最優選擇。
現在很多釣魚人都是以娛樂為主,大家都清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很多共識。很多人會放掉小魚,留下大魚,甚至太大的魚也會放掉;母魚肯定是也是要放的;還會自覺監督一些對生態危害較大的捕魚方式,比如毒魚電魚等等。
相信在這些共識,以及我國的禁漁和保護水源的製度的加持之下,我國的淡水環境肯定是能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