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水餃皇後》正在熱映,臧健和女士一生的起起伏伏令人動容。從銅鑼灣的蝸居到價值60億的食品帝國,她經曆的真實故事,可能比電影更精彩。


從醫院護士,到香港難民
1977年11月,臧健和牽著兩個女兒的手,踏上陌生的香港土地。
母女三人本打算前往泰國與她們的丈夫、父親團聚。沒曾想,命運跟她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

臧健和和兩個女兒
1967年,在醫院做護士的臧健和,結識了一位來華進行醫療援助的泰國華僑醫生。
兩人日久生情,援助到期後泰國醫生決定留在中國,臧健和以身相許,很快兩人生下了兩個女兒。
平靜的生活被一封信打破。1974年,丈夫得知父親去世,趕回泰國奔喪,這一去,卻沒了音信。
直到1977年,臧健和才終於和丈夫取得聯係。
在那個出國不太方便的年代,她想盡辦法帶著兩個女兒動身前往泰國,幻想著在東南亞一家團聚。

臧健和一家人(1973年)
但美好生活的期許很快被打破。
臧健和到了泰國才發現,在重男輕女思想的荼毒下,雖然官方早就在法律上廢除了一夫多妻製,但當地人熟視無睹,隻要經濟條件尚可,男人三妻四妾就是家常便飯。
更令臧健和紮心的是,婆家嫌棄她生的都是女兒,在這三年裏早就給她丈夫安排了另一門婚事,並已經有了一個兒子。
婆家的態度也很明確,隻要臧健和接受一夫多妻,可以讓母女留在泰國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但臧健和完全不能接受,在中國自小接受的是一夫一妻製的觀念,更何況哪怕她願意委屈自己,也決不能讓女兒被重男輕女的婆家冷眼相待。

臧健和與兩個女兒
此時臧健和進退兩難:就這樣回去,麵對青島老家的父老鄉親的詢問她又該如何作答?
32歲的臧健和並不是第一次麵對這種絕境,更不是第一次遭到男人的背叛。
她出生於兵荒馬亂的1945年,3歲時父親留下一句去台灣闖闖便再無音信。
她從小就意識到自己家庭的特殊:父親缺席令母女的生活風雨飄搖,卻也給了她克服苦難的勇氣。
於是有了故事開頭的那一幕。
轉機時,臧健和作出了改變一生的決定:帶著兩個女兒留在舉目無親的香港,重啟人生。

蝸居銅鑼灣,絕路上的覺醒
留在香港麵臨的第一大難題,便是住處。
普通人想找個舒適的落腳處都費勁,更何況是帶著兩個女兒的單親媽媽。
再三尋找下,臧健和在銅鑼灣電車廠的一棟舊樓裏找到了住處,隻有四平米大小,還沒有窗戶。

兩個女兒在銅鑼灣
曾經是名體麵的護士,如今蝸居在沒有窗戶的牢籠中,臧健和的心情可想而知,但現實的壓力根本容不得讓她為落差而難過。
她麵臨的另一大問題便是工作。三張嘴等著吃飯,聽不懂粵語的她隻能找不需要交流的體力勞動工作。
最多的時候,臧健和每天要打三份工。前腳在酒樓處理廚餘垃圾,後腳趕去其他地方打掃廁所,她還憑借之前的經驗,做起私人護工。
每天都要工作至少16個小時,但臧健和也逐漸能為女兒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還有多餘的積蓄可以寄給青島老家的母親。
忙碌的代價便是,本該在這個年齡受到父母疼愛的女兒們,無人照顧。
當初她答應房東阿婆,留在家中的小女兒隻能待在房間裏,不可以在其他區域活動。

可小孩哪懂得合同裏的條文,孩子總會想盡各種辦法溜到客廳看幾眼電視上播放的動畫片。
一來二去,房東阿婆覺得小孩把地板弄得很髒,臧健和收工到家後,便收到阿婆疾言厲色的投訴。
搞清楚事情原委後,臧健和的處理方式十分聰明,之後她經常主動幫阿婆打掃家中衛生,同時教育女兒摩擦在所難免,但懷著愛心去溝通會讓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阿婆也通情達理,對眼前這對南下討生活的母女心生同情。於是在臧健和外出務工時,阿婆主動幫忙照顧孩子,還為她們提供了更大的房間,租金與之前保持一致。
日後回憶起這些往事,臧健和感慨,與阿婆的相處令她相信,無論管理企業還是與人溝通,不止有原則,還要有愛心。

俗話說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剛剛在香港紮根,打擊接踵而至。
1978年3月,臧健和做工時被一個年輕人撞倒,已經吃過太多苦的她並沒有在意,起身接著幹活,直到晚上回到家才感覺腰痛難忍。
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診斷為腰骨斷裂,這意味著臧健和再也無法承受重體力勞動。
更糟糕的是,醫生還發現她身患嚴重的糖尿病,必須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控製血糖,對於這個貧寒的家庭而言,這筆治療費用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
香港社會福利處了解到臧健和的遭遇主動上門,提出為她提供一份社會保障金,這份金額比她日常的體力工作收入要高些。
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像當初拒絕婆家提供的保障一樣,臧健和卻堅決拒絕了保障金。
這種執拗或許正是臧健和日後創業成功的原因之一,她覺得如果依賴於救濟金,那母女這輩子就這樣了。
如果她隻是追求安穩的生活,當初留在泰國便可下半輩子無憂,但既然選擇來香港,就是為了爭口氣,更要為女兒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
可拒絕了救濟金,別說醫藥費,生活都成問題。
在家養病期間,不少工友上門探望。雖然此時的臧健和囊中羞澀,但還是會以北方人的待客之道——包頓餃子來款待家裏的客人。

那個年代,雖然香港也有水餃售賣,但遠沒有成為大眾的日常飲食。
臧健和的山東餃子皮厚、餡大、味道濃鬱,所有吃過她餃子的人都會留下一句:“好好食啊。”有位工友甚至稱讚,這手藝完全可以拿到店裏賣。
就這麽隨口一句,卻點亮了臧健和未來的路:既然沒法做重體力活,何不擺攤賣餃子?身體好了出攤賣賣,不舒服要帶孩子收攤就好。
餃子,在北方是樸素的日常食物,卻承載著普通百姓對生活的美好期許,更成為臧健和人生下半場奮鬥的主旋律。

灣仔碼頭的第一聲吆喝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地鐵尚未開通,來往港九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輪渡,從九龍出發來到港島,上岸的第一站便是灣仔碼頭。
擺渡而來的人流,在途中解決一頓便餐也成為剛需。因此,這裏匯集了大量小攤販,臧健和同樣選擇在這裏開始最初的創業。

臧健和用手中僅有的500元港幣作為啟動資金,購買了餐具、原材料以及組成餐車的木料。
眼前的實際困難靠雙手都可以解決,但對她而言最難以接受的還是心理落差。
出攤的第一天,一個聲音一直回響在臧健和的腦海裏:
終於還是淪為街邊小販了。
別人都在努力吆喝叫賣,而臧健和,根本喊不出口。
這時有五個學生來到攤前,開口道:“你賣乜?”(你賣的什麽)
雖然臧健和還聽不太懂粵語,但知道肯定是客人詢問,馬上熱情的比劃是水餃,北京水餃。

來了生意,臧健和也顧不上內耗,熱情招呼學生坐下,很快端上剛出鍋的水餃。
“好好食啊!”一位學生脫口而出的評價,完全打消了臧健和的所有顧慮,也讓她對自己小小的創業開始有了信心。
日後幾十年裏,每當有人問起她關於“灣仔碼頭”創業的故事,她總是會興高采烈地描述賣出的這第一份餃子。
很快,母女三人就在灣仔碼頭混出了名堂。臧健和照看生意,女兒們放學後就來幫忙。
她還針對香港本地人的口味,對餃子的口味進行改良。
香港人不喜歡餃子皮太厚,就將皮擀得像餛飩皮一樣薄,喜歡清淡飲食,就在餃子餡裏減少肥肉的比例,還增加魚蝦等本土化的餡料。

隨著食客的來來往往,臧健和的“北京餃子”的口碑也越來越好,短短一年就有各路老饕慕名而來,這其中也不乏報館記者。
1978年,香港《文匯報》的記者來到攤前,不僅品嚐了臧健和的餃子,更被母女三人的故事打動。
這是媒體第一次對臧健和的故事進行公開報道,此後各路記者成了她餃子攤的常客。
僅在1982年就有超過30家港媒對臧健和進行報道采訪,她甚至以小攤主的身份登上了雜誌封麵。
而《東方日報》以“水餃皇後”的標題吸人眼球,這個名號徹底響徹香江兩岸。

1983年,隨著香港政府對灣仔碼頭進行改造,小販不得擺攤,臧健和不得不離開這塊福地,用港府的賠償和這幾年的積蓄開辦了一家餃子工廠。
工廠規模不大,直接販賣新鮮生餃,這就是後來“灣仔碼頭”品牌的雛形。
被臧健和稱為“表姐”的一位朋友,把她的餃子帶到香港日商的內部聚會上,其中一位日本商人的千金從未見過中國水餃,卻一口氣吃下20多個,這位日本商人敏銳的嗅到了餃子中存在的商機。
當這份邀約擺在臧健和麵前時,臧健和既興奮又緊張,因為落款處的這家公司,正是發源自近畿的日本老牌百貨公司大丸。
一見麵,這位日本老板便提出想看看臧健和的工廠,臧健和愣住了,將自己隻是小販出身,隻有個山寨工廠的背景全盤托出。

“表姐”埋怨臧健和你們北方人就是太實誠了,但她的這份坦誠卻換來了第二次邀約的機會。
也許是對臧健和的餃子有了背景調研,第二次見麵時日資合作的意願十分強烈,他們願意提供更大規模的工廠,提供品牌牌照,臧健和卻拒絕了天上掉下的這塊“餡餅”。
日本商人打得一手好算盤,餃子還是臧健和的,但換上了日商的品牌。
臧健和雖是小販出身,但具有敏銳的品牌意識:等資方把這口餃子咽下去,臧健和被踢出局,餃子就和自己完全無關了。
她堅決不接受讓“北京餃子”搖身一變成為“東京餃子”。

灣仔碼頭生餃店開業,蔡瀾出席
雖然碰了一鼻子灰,大丸百貨卻看重了這份商機。
第三次談判時,主動權已經掌握在臧健和手中。最終,她保住了品牌自主權,隻是以合作品牌的身份入駐大丸百貨。
1984年,香港政府接到牌照申請,臧健和提交的“灣仔碼頭”牌北京水餃正式成立,起這個名字意味明確,她提醒自己在哪裏起家,也告訴食客還是當年的那家水餃。
進入商超的“灣仔碼頭”迅速占領了市場。

根據當時的數據統計,灣仔碼頭在香港生餃市場占有率達100%,速凍水餃占有率達30%。
臧健和的人生,也終於完成了從流落街頭的單親媽媽,到成為“水餃皇後”打入高端商超的人生逆襲。
TVB更是以她的故事為原型,在1995年拍攝了電視劇《水餃皇後》,由陳鬆伶飾演臧健和,這也令更多人了解了她顛沛流離,又絕地反擊的傳奇人生。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回歸與饋贈:餃子裏包著的中國心
1997年7月,臧健和開心的向各界婦女老人送出近2000盒水餃慶祝香港回歸。同月,灣仔碼頭與美國品食樂集團達成收購協議。
這家美國冷凍餐飲界巨頭收購了灣仔碼頭70%的股權,目的是將灣仔碼頭推向全球,填補世界市場缺乏頂級中國水餃品牌的空白。

2001年,通用磨坊收購灣仔碼頭母公司品食樂
起初,臧健和對美國人伸過來的橄欖枝不屑,美國人懂什麽是餃子?
但在親自參觀了品食樂的現代化食品工業生產線,見識到對方麵向全球的銷售網絡後,她逐漸改變了想法。
用臧健和的話講,肯德基和麥當勞可以風行全球,中國餃子也可以。
借助這次收購,灣仔碼頭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張,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終於有機會進入中國北方地區,大部分國人也是00年左右接觸到早就風靡全港的“北京水餃”。
更重要的是,灣仔碼頭可以借助品食樂遍布全球的行銷網絡,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吃到中國餃子。
收購協議中,就包含了母公司必須支持灣仔碼頭投資內地建廠的條款。
1998年3月,灣仔碼頭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家合資工廠,此後陸續在全國各地投資建廠。臧健和的餃子終於回到了內地,回到了北方。

此後,她的身影開始頻繁出現在內地,這其中有生意上的考量,但也包含著一片鄉愁。
在內地下崗潮的那幾年裏,她的工廠優先招收下崗女工,幫助婦聯成立再就業培訓機構。她用自己的切身經曆,鼓勵工人重拾生活信心,最大程度上提供勞動崗位。
此外,臧健和開始頻繁的為內地提供慈善幫助,幫助孤寡老人,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等等。
後半生大跨步的事業發展的同時,臧健和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糖尿病折磨了她40年,心髒問題也時常困擾著她。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臧健和也鮮有對外露麵,灣仔碼頭的事務基本由大女兒來管理。

2019年,“水餃皇後”臧健和在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逝世,享年73歲。
從一輛手推車,到叱吒商界的食品帝國,臧健和用一生證明:人生如餃,要經得起滾水翻騰,才能浮出水麵。
而她親手包製的,從來不隻是食物,更是不甘沉底的尊嚴與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