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證實,中國解除對歐洲議會議員的製裁。這標誌著自2021年歐中因新疆人權問題交惡以來雙邊關係出現轉圜。歐洲議會議長梅索拉多次與中方交涉促成此舉,但議會高層強調,此次讓步並不代表將放鬆對中國人權記錄的監督,歐中關係仍充滿挑戰與複雜性。歐洲議會證實,中國解除對歐洲議會議員的製裁。這標誌著自2021年歐中因 #新疆人權 問題交惡以來雙邊關係出現轉圜。歐洲議會議長梅索拉多次與中方交涉促成此舉,但議會高層強調,此次讓步並不代表將放鬆對中國人權記錄的監督,歐中關係仍充滿挑戰與複雜性。詳細報道https://t.co/VE3RNOE7rg pic.twitter.com/aDY0h3uK0X
—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May 2, 2025
歐洲議會周三(4月30日)表示,中國已解除對五名歐洲議員實施的製裁。這些製裁是此前歐盟因新疆地區維吾爾族人權問題對中國官員采取製裁行動後,中方的報複措施。
此前,《南德意誌報》也報道稱,圍繞北京希望單方麵部分解除製裁,歐洲議會議長梅索拉(Roberta Metsola)近期與中國大使多次會晤。梅索拉的一名發言人也對該報證實,談判已經進入最後階段,“解除製裁並恢複與中國的關係對歐洲議會來說一直很重要。”報道進一步指出,針對歐洲議會人權委員會的製裁也可能被中方解除。
2021年3月,歐盟、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因中國在新疆侵犯人權問題對中國官員實施協調製裁後,北京隨即采取了一係列反製措施。
被中國列為製裁對象的五名歐洲議會議員包括:邁克爾·加勒(Michael Gahler)、拉斐爾·格魯克斯曼(Raphael Glucksmann)、伊爾汗·居奇克(Ilhan Kyuchyuk)、米裏亞姆·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以及已不再擔任議員的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
這些議員被禁止入境中國。中國的製裁決定還導致歐洲議會暫停與中國的所有官方對話。歐洲議會也凍結了《歐中投資協定》的審批程序。
美聯社報道指出,中國解除對歐洲議員的製裁,這一進展正值美中歐關係緩和之際。自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提高對華關稅以來,歐盟與中國的緊張關係有所緩和。
歐洲議會議長梅索拉向歐洲議員通報這一突破後發表聲明稱:“我們與中國的關係仍然複雜且多麵。處理這一關係的最佳方式是接觸和對話。”
歐洲資深議員們強調,北京的行動“並不意味著歐洲議會會忽視歐中關係中持續存在的挑戰”,並誓言歐洲議會將“繼續堅定捍衛人權”。
隻解除了對現任議員的製裁?
並不是所有被北京製裁的對象都被解除。解除製裁的隻涵蓋現任議員。歐洲議會周三發布的簡短聲明的措辭是“解除歐洲議會議員及他們的家屬和委員會的製裁”。也就是說,歐洲議會隻代表現任議員的利益同中方進行了談判。
德國網絡媒體China Table明確寫道,原歐洲議會中國事務小組組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不在解除製裁人員名單上。包瑞翰周三(4月30日)接受德國每日新聞(Tagesthemen)采訪時也證實了這一點。
數天前,前議員包瑞翰接受《南德意誌報》采訪時表示,歐盟必須利用當前的形勢來貫徹其長期以來對北京的要求,其中包括要求中方停止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減少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補貼等等。
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進一步指出,北京2021年的這套製裁堪稱“戰略性愚蠢”,最大的受害者反而是中國自己,而且中國領導人居然花了4年時間才轉變思路。目前已經從歐洲議會卸任退休的包瑞翰警告說,歐盟不應該被中方半心半意的魅力攻勢攻陷,因為中國的戰略立場其實根本未曾改變,“哪怕特朗普也沒法讓極權主義中國變成歐洲的夥伴。”
MERICS:繼續使命 不忘初心
有四家機構上了中方製裁名單,分別是歐盟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和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其中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作為一家智庫,尤其受關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發文稱,切斷該機構與中國的聯係,“意味著該研究中心的調研渠道難以為繼,影響力將受沉重打擊”。該德國智庫發聲明回應稱,對中方決定感到非常遺憾,同時拒絕這些指控。“作為一家獨立研究機構,我們致力於增進對於中國更好、更多元的了解。我們將繼續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分析來追求這一使命,即使在困難時期也以創造交流和對話的機會為目標”。
彼蒂科菲爾:中國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遭到中方製裁的歐方人員還包括8名政界人士和2名學者。首當其衝的是來自德國綠黨的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ütikofer)。他也是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的負責人,曾多次在新疆、香港等問題上對北京提出嚴厲指控。在得知自己受中方製裁後,彼蒂科菲爾稱中方的製裁“荒謬”,指中國如今試圖在海外壓製言論自由、恐嚇批評者,“但這隻會適得其反,用中國的諺語說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蓋勒:不會放棄倡導民主和人權
蓋勒(Michael Gahler)是另一名受到中方製裁的德國籍歐洲議會議員,這位基民盟人士也是歐洲人民黨議會黨團安全政策發言人。在得知自己受到中方製裁後,蓋勒發聲明稱,表示這會讓歐盟與中國的對話變得更艱難,這令人非常遺憾。“無論如何,我不會放棄倡導人權與民主。此外,我也懷疑,我作為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的身份,在北京的(製裁)決定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格魯克斯曼:製裁是榮譽勳章
受到中方製裁的還有來自法國的社民黨籍歐洲議會議員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他也是歐洲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以及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的成員,而後者作為機構同樣出現在這次的中方製裁名單上。在中方宣布製裁後,格魯克斯曼在推特上說,這些製裁是他的“榮譽勳章”,他還會繼續抗爭!
歐洲議會:中方製裁“不可接受”
除了上述三人外,受到製裁的歐洲議會議員還包括來自匈牙利的庫楚克(Ilhan Kyuchyuk)、斯洛伐克議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另外,荷蘭議會議員舍爾茨瑪(Sjoerd Wiemer Sjoerdsma)、比利時議會議員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以及立陶宛議會議員薩卡利埃內(Dovile Sakaliene)也在製裁名單上。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圖)和歐洲議會主席薩索利 (David Sassoli)已經表態支持這些議員,稱中方此舉“令人不可接受”。
危及歐中投資協議?
比利時綠黨籍議員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在得知自己受製裁後,發推特表示會繼續捍衛民主和人權。他還轉發了比利時外交部長強烈譴責中方製裁的聲明,以及另外一位來自比利時的歐洲議會議員維霍夫斯塔(Guy Verhofstadt)的推特,其中稱中方的製裁“終結了歐中投資協議”。歐洲議會原定於3月23日審議歐中投資協議,該計劃因最新發展而被臨時取消。
鄭國恩:望德國也像法國一樣強硬表態
中方製裁名單上除了五位歐洲議會議員、三位歐盟國家議員外,還包含兩名學者,分別是德國研究新疆問題的學者鄭國恩(Adrian Zenz)和瑞典學者葉必揚(Björn Jerdén)。對於中方製裁,鄭國恩(圖)在推特上表示,希望柏林也能夠為受到製裁的德國政治家、學者和智庫發聲,強調法國政府發出了措辭嚴厲的聲明,譴責中方所作所為。目前,法國和荷蘭已經召見了駐該國的中國大使。
歐洲權威學者集體聲援
瑞典學者葉必揚(Björn Jerdén)是瑞典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中心的負責人。瑞典國際問題研究所3月23日對中國製裁其學者葉必揚的做法表示譴責。3月25日,該研究所刊登了歐洲30多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的聯署聲明,表達在目前“困難時期,將學術研究人員和民間機構拉入當前的緊張情勢而深感遺憾”,“將站在我們同事的一邊”,對這次被中方製裁的人員和機構進行聲援。葉必揚本人在推特上轉發了相關消息。他也表示現在研究中國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這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