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豪車”騙保案:車險成不法分子“發財險”
上觀新聞
2025-04-21 17:46:58
近期,上海警方偵破一起製造豪車事故騙取高額保險的詐騙案件,抓獲汽修廠老板段某等26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300餘萬元。案件破獲之後,上海警方披露了豪車騙保的犯罪手法。
近年來,老舊豪車等車輛保險被一些不法分子視作“發財險”,成為保險類詐騙重災區。根據各地警方披露的信息,車險詐騙團夥日益呈現專業化、團隊化特征,甚至不乏保險公司人員參與其中,暴露出行業管理漏洞和安全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與上述案件情況類似,一名保險業內人士透露,在車險騙保案例中,二手車商、維修廠的身影越來越常見,躲避企業風控和行業監管的手法也不斷升級。
異常理賠:“豪車”無責事故露蹊蹺
一年時間內,多次因事故出險的9輛豪車均在同一汽修廠維修,有8家保險公司為此支付了300餘萬元的維修費用,——這一異常線索,被上海公安局經偵總隊的大數據研判係統敏銳捕捉。“同一豪車接二連三出事,而且肇事方都是破舊麵包車,這就有些蹊蹺。”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一支隊副支隊長郭新銘說。
相關線索被迅速移交至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通過縝密分析涉案車輛和16起事故理賠信息,青浦區一家汽修廠的負責人進入警方視野。“這些事故的主責車和被撞豪車都在段某的修理廠保養或維修,那些被撞豪車和高額理賠款,也與段某有關係。”市公安局經偵總隊一支隊民警朱申生說。
調閱理賠檔案後,警方發現這些事故有著眾多相似點:都發生於區域交界、車流量少的偏僻路段;都造成了豪車重大車損且對方全責;都需更換進口配件且維修費用極高;發生交通事故時,雙方車輛均非車主本人駕駛。
借助大數據模型,警方匯集保險同業公會提供的數據,層層穿透涉事車輛、駕駛員、保險理賠款去向和段某背後的關聯,一個精心布設的偽裝被逐漸揭開。
2023年,段某開始策劃利用豪車事故騙取高額車險。他先低價購買了9輛二手豪車和6輛麵包車,但表麵這些車輛都與他沒有直接關係。“段某沒有將車輛過戶到自己名下,而是與原車主簽訂代持協議,試圖撇清與涉事車輛的聯係。”朱申生說。
給豪車購買車險後,段某指使蔡某等人招募了13名“車手”,由他們負責駕駛車輛製造交通事故。
汽修廠員工李某等人精心策劃,專門挑選兩區交界、道路偏僻、人車稀少、燈光昏暗的路段,指揮“車手”製造出豪車無責、麵包車全責的重大車損事故,還教授他們如何處理事故及應對交警。拿到交警的事故認定責任書後,“車手”再將受損豪車駕駛到段某經營的汽修廠維修。
掌握充分證據後,警方將段某等人抓獲歸案。
手法隱蔽:躲避理賠核查、精心組織分工
作為修理廠經營者,段某熟悉車險理賠的程序和環節,也深知如何規避保險公司的查勘。這也為他組織實施係列車險詐騙案提供了便利。
據辦案機關介紹,不同於一般的車輛理賠程序,事故發生後,段某等人並未第一時間通知保險公司理賠,而是在一段時間後,采取民事訴訟方式讓保險公司直接將維修理賠款打給維修廠。
“這麽做,既能規避保險公司的查勘員和定損員發現事故現場的破綻,也能掩蓋豪車配件被以次充好的事實。”朱申生進一步介紹,在製造事故前,段某會將豪車的好零件換成舊零件,再將豪車開往“事故地段”偽造現場,達到用成本極低的舊零件冒充原件,撞壞後再虛高報價騙取理賠款的目的。
實際上,定損是保險理賠繞不過的環節,段某也有應付辦法。在訴訟過程中,進入定損核查環節,段某就“狸貓換太子”,臨時給被撞豪車裝配優質配件,待定損過關後,再將其替換為劣質品。一番操作後,涉事車輛又能被用來製造下一起交通事故,還能降低成本。
隱蔽的作案手法中,修理工、“車手”、車主等角色,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了解到,對於這些“事故”,有些車主並不知情,但也有一些車主自願配合騙保。因參與騙保被處罰的車主稱,當初跟段某進行二手車交易時,對方要求不過戶,簽訂代持協議,自己也沒多想,後來為了利益才配合段某騙保。
而參與其中的“車手”,多為代駕、網約車司機等,受雇駕駛“道具車輛”製造事故後,每次能獲得500—1000元不等的報酬。
據警方查證,在一年時間內,段某團夥通過上述手段,累計騙取保險理賠金額300多萬元。今年4月,市公安局經偵總隊會同青浦分局波次開展收網行動,先後將段某、蔡某和李某,以及明知段某實施保險詐騙仍為其代持車輛的車主等26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車險詐騙手段升級,如何應對風險?
近年來,保險欺詐團夥化、職業化、跨地區、跨機構的案件漸趨增多。其中,車險詐騙占比較高,二手車商和汽修廠人員主導或參與騙保的情況較為常見。
楊先生是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車險定損員,他在處理一起高額賠付的交通事故中,識破了二手車商與車主勾結騙保的隱情。那是一輛剛過戶不久的二手車,原車價超過百萬,因被追尾事故需要出險。“我在現場發現,事故雙方駕駛員氣氛異常和諧,其中全責駕駛員的電話號碼關聯微信顯示他是一名二手車商,這是一個風險信號。”楊先生將情況反饋給公司和警方,經過調查,果然找到了雙方合謀製造事故、騙保車損險的依據。
“一些維修廠和二手車商,已經成為參與或策劃車險騙保的重要角色。”楊先生告訴記者,他所在公司去年專門作出規定,不能再將理賠款直接轉賬到維修廠,相當於設立防火牆,增加維修廠參與車險騙保的難度。
“這幾年,車險詐騙的花招層出不窮,查勘和定損人員的責任越來越重。”楊先生結合從業經驗舉例說,“比如新能源車,開了幾年後在二手市場賣不出好價格,就有人故意製造車輛落水事故,以獲取高於二手市場價格的維修費和車損險。有的二手車商會主動向車主介紹這種方式,甚至提供代造事故服務,以騙取高額保費。”
在另一些車險詐騙案件中,還存在保險公司員工與騙保團夥裏應外合、相互勾結的情形。去年,北京警方查處的一起車險騙保案中,某保險公司在職員工與離職員工、定點汽修廠內外勾連,通過虛構、故意製造車輛事故或對事故擴損等手段騙取理賠款。
“這確實是行業存在的漏洞,有的保險公司工作人員處置時不到事故現場,有的‘快處’簽字僅是代簽,實際上成為騙保人員的得力幫凶。”楊先生說,車險理賠之所以要分查勘員、定損員和理賠員,就是為了在程序上設置壁壘,加強對車險詐騙的風險控製。但是相關崗位人員的失守,讓保險公司蒙受經濟損失,也讓騙保人員有了可乘之機。對此,楊先生所在保險公司專門研發了大數據風控係統,通過技術手段加強監管,也增進對核保核賠等重要崗位的監督和約束。
針對行業風險和管理漏洞,相關製度正在完善。去年7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反保險欺詐工作辦法》,從組織架構、內部控製、風險識別與處置、信息係統和數據管理等方麵,對保險機構反欺詐職責任務予以規定。
而在監管和執法層麵,大數據和科技應用,正對這一犯罪活動形成更加有力的監管和震懾。依托與監管部門、同業公會、保險公司及中銀保信的合作機製,上海公安局經偵總隊持續借力大數據係統和應用模型,加強對車險類詐騙的發現、打擊力度。今年以來,全市已破獲係列特大車險類詐騙案件7起,主要通過偽造車險事故、虛增維修費用等方式詐騙保險資金,累計涉案金額超過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