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逐漸升級。曾因質疑中國GDP增長數字而被封殺的中國經濟學家向鬆祚近日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就算最樂觀的估計,中國出口至少下降1成以上,產能過剩的出口轉內銷,將掀起價格戰,那就是生死存亡挑戰。他形容這是一場“國運之爭”。【美中關稅戰】
—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April 18, 2025
【中國學者向鬆祚:這是國運之爭】… pic.twitter.com/UCAU9Ekz8p
向鬆祚曾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2019年曾因質疑中國GDP增長數字高估而被封殺。近日在網絡流傳一場關於美中貿易戰的演講中,指出這次為何美國鐵了心針對中國,這是必須深思的問題。目前中國的工業製造占全球32%,未來5-10年占比將達到45%,這已接近美國二戰結束時的水平,這是美國絕對不願意看到。這次美國發起的對等關稅戰,意在打擊中國製造業。
“這真的是全球顛覆性的變化,很快地我相信大量的出口企業會麵臨非常災難性的挑戰,我用的是‘災難性‘這個詞。”向鬆祚提出他的憂慮。
程曉農:中國學者未理解貿易戰並非“冷戰”最核心問題
旅美經濟學家程曉農對本台表示,中國的經濟學家對美中關係的理解十分有限,他們不了解美中冷戰已持續5年,更不清楚中國對台施壓是它整個冷戰戰略的第一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這次關稅戰選擇強硬對抗,是因為冷戰邏輯“誰先眨眼就輸了”,等於示弱會處於被動狀態。特朗普多次強調他在等習近平來電,實則測試對方是否“眨眼睛”。冷戰的基本規律是雙方不能低頭,同時又必須維持最高層級溝通,以避免核戰爭風險。
“習近平已釋出信號,希望用較低層級的官員代替他貿易談判,實際上就是要閃躲冷戰最核心的問題。因為一旦答應,雙方有了安全保障,中國就無法再以核武器威脅美國。”程曉農繼續說道,“習近平等於失掉一張最大的牌,雖然他不敢真用,但是他舍不得放棄最大的一張牌。在此情況下,美中的談判不可能順利。”
華爾街日報:美國利用關稅要求貿易夥伴孤立中國經濟
《華爾街日報》近期引用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計劃利用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要求美國的貿易夥伴承諾孤立中國經濟,以換取白宮減少貿易和關稅壁壘。報道稱,美國官員計劃與70多個國家進行談判,要求這些國家阻止中國通過其領土運輸商品,阻止中國公司在其境內設址以規避美國關稅,並且不在其本國經濟中吸收中國廉價工業品。“這些措施旨在削弱本已搖搖欲墜的中國經濟,並在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舉行的會談之前,迫使北京在談判桌上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出口下滑轉內銷 掀價格生死存亡戰
這次的關稅戰對於中國出口衝擊不小,向鬆祚分析,中國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這四省。“這種痛苦會持續半年、1年,還是更久?”他說,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長期大量依賴出口,反過來看就是內需不足。中國與美國沒有談判的空間,所以必須思考中國經濟未來方向。
“一些產能過剩的傳統製造業麵臨非常嚴重的挑戰,特別是汽車相關產業。現在即便最樂觀的估計也認為,中國今年出口將下降10%到15%。”
向鬆祚預期,除了汽車業外,他列舉機電產品、服裝鞋帽、小型家電,這些都是出口美國的主要品類,它們將遭受嚴重衝擊,甚至麵臨曆史性的轉型。“問題的嚴峻程度超乎想象。這些產業本來就過剩,如果出口再下滑,轉內銷那就是價格戰,真是生死存亡的挑戰。”
周其仁:中國如同三明治被頂住力求突圍
另一位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在網絡流傳的一場四月份最新演講中,形容中國現在就像“三明治”被頂住,上有發達國家技術與資本優勢,下有新興市場成本競爭。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收到成效,印度、越南、東歐等國家紛紛效仿中國模式,這些國家具備更低成本的對中國產生壓力。他反問,“中國發展40年,已經離開了地、還沒有夠著天。成本上揚後,創新品質競爭力不夠強,這就是現狀。我們遠遠沒有到可以鬆口氣、自我感覺良好。中國麵臨一次突圍,上頭有東西蓋著你,後邊有追兵,這個仗打還是不打?”
周其仁分析中國要突圍有三大策略,分別是深化體製改革、堅持對外開放以及推動技術與品質創新。
國運之爭 必須深化改革
向鬆祚將這場關稅戰定性為“國運之爭”,在此背景下,他提議中國必須加快深化改革與完善監管,不能再以短期政策來應對結構性問題。短期政策雖可能發揮一時的作用,但無法根本解決國家長遠發展的挑戰。
他特別提醒大家認識到,“這是人類一個劃時代的變局,這不是一件小事,不僅是對美國、對中國、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這是全球貿易、經濟、產業、金融貨幣秩序的真正重組轉折點。”向鬆祚認為目前人類尚難以全麵評估其最終結果,隻能從長遠曆史的視角觀察與拭目以待。
周其仁也揭示民企的重要性。周其仁回顧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重要貢獻,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體製中,給予民營經濟合法地位是最重要決策。他認為這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奠定了基礎,因為改革開放後蓬勃發展的民營企業興起,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程曉農:中國經濟學者談論形同“踩地雷”
程曉農指出,周其仁在中國經濟學界地位更高些,但是,中國經濟學者在這問題完全沒有資訊,或即使有點耳聞,也不敢公開談論。“因為這是踩地雷,會炸得粉身碎骨。涉及習近平的個人決策,沒有任何人有插嘴的空間。”
程曉農說,周其仁重提競爭力“靠民企、靠創新”,隻是重複了20年的老調,未觸及實質核心問題。他查找這些學者是否有觸及實質內容的更深刻分析,“但是他們或者繞開、或者真的不清楚,都是撓癢癢而已。”